“金课”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2021-11-26王娟娄芳慧刘欣孙瑞琳李云
王娟 娄芳慧 刘欣 孙瑞琳 李云
关键词:金课;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
2018 年教育部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提出建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五大类型“金课”,对“金课”的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合理提升学生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1-2]。
结合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围绕“两性一度”要求,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特点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食品中卫生指标菌的检测和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食品检测及质量控制领域运用规范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安全意识及创新思维等[3]。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对食品原辅料、加工流程、成品、储运、销售等环节进行正确规范的检测,并且能对微生物造成的污染进行准确的溯源、分析、判断及控制。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高技能、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时代新人,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4]。
二、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通过与本专业毕业生及实习学生访谈,并对食品加工公司及检测单位进行调研,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际工作任务中对检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与企事业单位微生物检测骨干人员共同分析了课程内容知识点层次,从检测基础、检测指标和检测项目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程内容。共设置了4个学习情境、10个学习项目、21个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教学内容涵盖了微生物检测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实践技能,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引导式训练到学生自主规划设计的规律,学生通过真实或虚拟的工作任务强化训练,逐步实现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构建。工作任务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工作任务。
基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及设计;第二,对检验人员、环境与设施、检验方法、检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质控菌株的要求以及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第三,检验前的准备工作;第四,常见的微生物接种方法和微生物鉴别技术;第五,标准菌株的保藏和活化方法。通过这一单元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及要求,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工作职责,能够根据检测对象正确查阅和解读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能够完成微生物检验准备工作和样品的前处理,掌握常用的接种方法及微生物鉴别技术,能够对质控菌株进行保藏和活化等。
第二单元和三单元既包括常规食品中卫生指标菌和致病菌的检测,也包括特殊食品,如乳酸菌发酵食品中有益微生物的检测和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检测,既有食品样品(如饮料、饼干、蜂蜜) 的检验,也有食品加工过程中(如车间空气和食品接触面等) 的微生物检验。检验样品的选择上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样品从液体(饮料、牛乳) 到固体(饼干、鸡肉) 再到半固体(蜂蜜),前处理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致病菌的检测项目由于对检测环境要求高、操作繁琐、检测成本高、有潜在安全威胁等特点,所以,利用学院的仿真实验室建立了两个最常见的虚拟仿真系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验),让学生对致病菌检测流程、生物化学筛选及血清学鉴定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依据实验室无菌操作规范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完成常规微生物项目的检验工作,并能够及时、正确记录和分析检验结果,规范填写检验报告。
微生物快速检验单元以快速测试片、显色培养基和PCR法为例,介绍了食品微生物速检测技术,让学生对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体现课程的“创新性”
高职学生由于底子差、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往往对实践技能掌握较好,但对概念性、原理性等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理解和独立思考。结果学生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践脱钩,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何翻转是关键[5]。
(一) 搭建课程,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依托国家资源平台——智慧职教,在职教云中以知识树方式搭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好每节课所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入资源库优质资源,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联合企业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骨干人员制作微课,以课件、微视频、动画、模拟仿真等方式上传至课程树,作为已有线上资源的补充,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6]。
(二) 建立云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根据所授班级的课程安排,以日历表的形式新增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课前预习、课中授课和课后分析三个环节,提前准备好教学活动。在课前预习阶段,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课前预习要求,引入微课、作业和考试,设置问卷调查、测验和讨论等。本课程课前预习一般以微课、课前测验和讨论为主,学生在预习阶段,可以对要求预习的微视频等资源进行评价、纠错和提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根据学生的课前测试和讨论情况,进一步确定出本节课存在的难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强调;课中授课环节主要设置签到、课件、作业、考试、测验、投票、讨论、提问、小组PK 和头脑风暴等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重难点讲解、讨论答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后环节除了常规的课件、作业、考试和问卷调查之外,还设置了评价、学生总结和学生表现等活动,教师通过学生总结、作业和考试情况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满意度和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开展混合教学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上积极互动、认真实践,课后用心评价、认真反思,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改革評价方式,体现课程的“挑战度”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课程采用了过程考核(60%) 和终结性考核(40%) 相结合的方式,把考核重点向过程考核倾斜。
过程性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采用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考核主要通过云课堂后台统计学生的课件学习(学习进度、评价、问答、纠错和笔记)、课堂活动(考勤、参与、课堂表现分和测验平均分)、作业和考试情况,每次上课前对上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公布,督促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线下主要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实验方案制定、实验准备、操作规范、工作记录填写、检验报告及实验室整理等,考核点贯穿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全部过程。
终结性考核采用线下考核,分为理论考试(50%) 和技能考试(50%) 两部分,理论考试出题要难易适度,能考查出大部分同学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真实水平;技能考核选取微生物检测中最常见的菌落总数检测、大肠菌群MPN法和大肠菌群平板法三个工作任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学生抽到其中一个任务进行展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吃苦耐劳、沟通表达和诚信负责等职业素养,在课堂上将学生随机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重点考察小组成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制定标准、填写报告等环节;概述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采用线上小组PK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作为一名团队成员的责任感。
这种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应付性突击学习转变为全过程持续学习,推动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真正实现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结语
通过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之前有了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能迅速适应企业和检测机构微生物检测岗位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