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2021-11-26韩伟布莉华魏骕
韩伟 布莉华 魏骕
关键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点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交流交往交融和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步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可、接受和热爱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华民族屡遭磨难而经久不衰、不畏欺凌而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人”的理念、强化“一家人”的观念、铸牢“一家亲”的意识,这既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愿景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民族分裂主义的有力武器。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战略举措,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 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支撑中华民族跨越数千年而绵延不断、历经无数磨难而经久不衰的制胜密码,也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千百年来它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只争朝夕、同心同德、披荆斩棘、勇毅前行;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抵御风险挑战、不畏强权霸凌的精神动力;它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使命,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资源,是一面引领大学生正确航向的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高校一定要從关系国家民族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铸牢大学生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引导大学生真正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丹心向党,以强国有我的气魄,与祖国同心同向同行,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接过“十四五”的接力棒,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向着现代化强国目标扬帆起航、勇毅前行,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在奋进百年梦想的征程中建功立业,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二) 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需要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的生命线。然而近年来,国内外民族分裂活动日益猖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势头不减,各种敌对势力下工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其中大学生是其争夺的主要目标。而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国家统一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大学生是民族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然而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丰富经验、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较差,需要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团结大学生砥砺同心建设美好家园。这是我们有效遏制民族分裂主义、抵御和平演变和外来侵略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 是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合力的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整个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断、历经无数磨难而经久不衰的必胜信念和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的不竭源泉,使我们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风险挑战面前化危为机、浴火重生。目前,全球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民族分裂主义甚嚣尘上。我国经济复苏平稳,“十四五”逆势开局,伟大事业掀开新的篇章,伟大力量就蕴藏在民众之中,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大学生团结友爱、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对于有效凝聚起大学生群体的磅礴力量,引导大学生砥砺奋进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一) 铸牢团结合作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心理指引[1]。因为团结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团结的升华。翻开数千年的中国史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民族团结的时期,国家就强盛;凡是民族分裂的时期,国家就衰败。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烧杀抢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对内实行残酷镇压,对外却是屈膝投降,造成对外作战的屡战屡败,不得不签订卖国条约,最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气壮山河的斗志,经过28年坚持不懈地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各族同胞团结友爱、互相支持、鼎力相助,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大奇迹,“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圆满完成,2021 年“十四五”逆势开局,新的奋进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14亿中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凝心聚力再出发,昂首挺进在民族复兴的壮阔道路上,建设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气势恢宏的现代化事业,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倡导民族团结的先行者。铸牢大学生民族团结合作意识,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尊重民族差异;要善于取长补短、开放包容、兼容并蓄;要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和苦难辉煌,扛起肩上的时代责任,砥砺同心奋进新时代。
(二) 铸牢交往交融意识
铸牢交往交融意识,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能够秉持友好尊重、包容差异的良好心态,相亲相助的思想观念和同舟共济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生活交往、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同舟共济奔向新征程。
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民族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每一个具体的民族,都是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各个民族生活背景、语言文字、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却是共同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当代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依靠本民族的力量;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只能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可以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是僵化封闭、夜郎自大、落后愚昧、不思进取、任人宰割的活生生的例证,这一血的教训需要永远铭记。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民族交往的新篇章,通过乒乓外交,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最终促成中美建交、促成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实践证明,加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的强大推动力。同理,国内各民族之间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才能快速发展起来。高校要凝心聚力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课外主题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开辟新媒体专栏等多种途径,铸牢大学生交往交融意识。
(三) 铸牢共同发展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汉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穷落后。正是由于各族人民之间日益频繁密切的交往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逐步缩小了差距,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回望百年党史,披荆斩棘初心不变,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建国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斗中,年轻的社会主义制度换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各族同胞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牢记,实现宏伟蓝图仍然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和勇毅前行,必须铸牢各民族共同发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铸牢大学生共同发展意识,是汇聚民族复兴伟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祖国才能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 铸牢共生共存意识
铸牢大学生共生共存意识,就是在中华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事实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各民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共生共存意识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生活福祉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实践证明,我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在全社会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特别要铸牢大学生共生共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共生共存意识,根植内心、融入血脉,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锲而不舍地为实现中国夢而拼搏奋斗。
(五) 铸牢共建共享意识
共建共享意识是指各民族形成的对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具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地呼唤各族人民具有共建共享意识。只有坚持共建共享,才能激励各民族同胞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实现这个历史宏愿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大学生共建共享意识培育工作,积极创新教育载体,运用微信、微博、网络短视频等,引导大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践行共建共享意识,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勇担历史责任,迎难而上,把流光溢彩的青春岁月融入党和人民的复兴事业,用实际行动谱写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勇毅前行的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动力源泉。高校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昂扬奋斗姿态开拓人才培养新局,在担当作为中书写新时代铸牢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