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课文,善用技巧写作
2021-11-26赵芸
赵芸
摘 要:语文课文从教学角度讲,几乎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课文,深入挖掘经典课文的写作技巧,在教学中很有意义。想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感,就需要透过细节,触碰文字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经典课文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内心世界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19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的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一基本特点,就要看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一能力主要从写作方面来体现。
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就告诉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语文教材,教材中选用的文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古诗,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还有很多经典的课文,这些课文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二者有机结合,让经典课文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所以他的大多作品,如《命若琴弦》《务虚笔记》都透露着关乎生死的话题。他是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攀登一座又一座的文学高峰,《秋天的怀念》就是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心情,所以本文就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学习如何从细节感受人物的内心,探索心理描写技法。
《秋天的怀念》主要内容是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浓浓的思念,还有他对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而无法理解母亲爱子之心的悔恨之情,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充斥在文字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变化多样的。课文的一开始,“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从这里我们能直接感受出作者心情的痛苦,这属于直接描写,直接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这种描写方法最直接,学生也容易掌握。
紧接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一句有环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是对“脾气暴怒无常”的展开描述。环境描写点明了季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大地丰收,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北归的雁阵”,自由自在,更加刺痛了作者双腿瘫痪的现状;“甜美的歌声”,与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他感到痛苦。还有后文的“看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受,所以通过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一开始有的学生无法体会,其实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涉及了这种描写,比如“鸟儿的声音”,很多同学都写过,心情好的时候,鸟儿就像在唱歌,无比动听,心情差的时候,觉得鸟儿在叽叽喳喳,让人心烦,这就是最简单的通过环境描写写心理。课文的最后“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秋风中开的正烂漫。”在这一段的景物描写中,大家读出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憧憬,盛开的鲜花是生命的象征,而菊花又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可以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另外,课文中还有一系列动作描写,每一个动词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一开始的“砸”和“摔”,是对生活的不满;还有“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躲”是母亲为了能让“我”把心中的痛苦尽情地发泄出来,期待“我”能自己恢复平静,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我”难过;在作者“狠命捶打”双腿的时候,母亲义无反顾“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扑”“抓”两个动作,看出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无法承受生活的打击,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在作者看窗外树叶的时候,母亲“挡在窗前”,“挡”住了窗外的落叶,不想让儿子看到飘零的落叶,不想让他看到不美好的事物,她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一切不美好,只因对儿子的爱。这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从细微的动作中感受人物内心,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其次,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也一大特色,虽然寥寥数语,但是言为心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她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母亲在屡遭儿子拒绝后,却从未改变对儿子的关怀和渴望,带着真诚对儿子发问;“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母亲心中的快乐溢于言表,但是“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直到昏迷前还不忘“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种伟大的母爱是不会因为生命的逝去而终结,对儿子的牵挂更不会终止。所以写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中,只有抓住这些语言的不同,才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察言”,还要知道如何“观色”,喜怒形于色,说的就是可以通过神态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神色状态及其变化,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疾病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神态描写在课文中出现次数较少,但也不失为描写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有一些语言不属于上面阐述的任何一种方法,但我们也能从这个句子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一直”是长期以来,总是的意思。说明“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在知道了以后内心无比难过忧伤和遗憾自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再也”代表永远,代表我和母亲从此天人永隔,无法相见,更加表现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绝”有一定,坚决,确定之意。“竟”是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更加重了“我”内心愧疚和怀念之情。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关键字提炼法,有些语言加上一些字以后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情感却更加充沛,如虎添翼,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加深自己的文学功底,多看多写。
心理描写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因为它结合了多种细节描写,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关键字的提炼等等。所以掌握了心理描写,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物的刻画技巧。诸如此类的经典课文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对它们的讲解和挖掘,更要重视写作方法的延伸,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的意识,让他们透过这些经典课文去发现写作的魅力,真正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除非圣灵能够秘而不宣,常人的双唇即使缄默不语,他抖动的手指也在喋喋不休,他的每一个毛孔也都在叙说着心中的秘密。”所以只有仔细地观察,认真体会,多角度、多感觉、多层次地写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地展现出来,才能写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
课堂上的写作教学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方面是我们课堂上的写作课大多已经被教师的讲课所代替。另一方面,教师过多重视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从而忽略对现代文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脱节,写作也成了纸上谈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明白语文课程的阅读需求与写作需求的真正联系,让经典课文发挥引领作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实就在我们的经典课文中蕴藏着,我们可以在經典课文中寻找符合学情的写作方法,将课堂上的课文学习和作文课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把经典课文中的示范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我们的写作变得规范而又丰富。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 孙会颖《教育实践与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编辑部2016年。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从经典课文学写作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