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性LRP5与LRP6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骨量的异常关系
2021-11-26李思源
邵 晗,李思源,高 群,李 军
0 引 言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受损,骨密度下降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目前在中国老龄人口中,约有830万OP患者,绝经后女性约占其中的1/3[2]。目前研究发现,影响OP的危险因素包括雌激素、血糖及血脂水平等[3];其中有阳性家族史的家庭是临床患者骨量异常(abnormal bone mass,ABM)的另一个危险因素[4]。作为OP的前期阶段,及时给予ABM的患者治疗可延缓OP的发生。由于OP具有很强遗传性,与之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已成为研究热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5,LRP5)、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6,LRP6)作为Wnt信号通路的经典调节因子,Wnt蛋白与Frizzled受体以及LRP5/6辅受体结合,调节下游分子的转录,影响成骨细胞,诱导骨重建[5]。既往研究多对单个基因单个位点的多态性或突变与OP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LRP5/6基因位点不同程度上参与了ABM的发生;而关于以上2种基因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与ABM发生的相关性研究鲜有报道。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为何携带易感基因的人群中,仅有部分人群患病;暴露于相同的环境下,也仅有部分人患病。本团队前期的研究已发现LRP5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女性患者BMD的降低有关[6]。为进一步探究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拟测定新疆绝经后女性LRP5基因rs41494349、rs2306862位点和LRP6基因rs10743980、rs2302685位点的交互作用与ABM的关系,以期为预防OP的发生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2例绝经后女性患者。OP按照1994年WHO推荐的诊断标准[7]。依据BMD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骨量正常组)、ABM组(骨量异常组=骨量减少+OP)。纳入标准:①自然绝经后1年以上女性;②年龄47~80岁;③所有参与者均为汉族,在基因上无任何血缘关系,病史完整。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对Ca及其他骨代谢指标有影响的基础疾病等。本研究通过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2019-129-01)。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观察指标收集并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等基线资料;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 Modular DPP-H7600)测得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骨密度(L1-4、FN)。
1.3LRP5、LRP6基因测定采用DNA提取试剂盒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赛默飞世纪科技(中国)设备有限公司],检测DNA的浓度及纯度。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LDI-TOF)进行分型检测。测定LRP5、LRP6基因SNP位点多态性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各位点引物见表1。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χ2检验判断LRP5、LRP6基因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以及组间基因型及基因分布频率。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子降维分析基因多态性与ABM易感性、LRP5、LRP6基因SNP基因-基因、基因-年龄、基因-绝经年限间的交互作用,以OR(95%CI)表示。应用多因子降维法,进行交叉验证一致性及检验精确度进行验证。所有模型均进行置换检验1000次。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各位点引物及PCR产物
2 结 果
2.1 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此次研究共纳入272例研究对象,其中ABM组166例、对照组106例。与对照组相比,ABM组的年龄和绝经年限较高(P<0.05),BMD(L1-4、FN)较低(P<0.01)。见表2。
表 2 各组绝经后女性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及ABM易感性分析在对照组中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LRP5基因rs10743980、rs2306862位点和LRP6 基因rs10743980、rs2302685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均与遗传平衡相符(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RP5基因rs2306862位点CT 、CT/TT 基因型患ABM的风险高于CC基因型(OR=2.353,95%CI=1.039~6.186;OR=2.434,95%CI=1.071,5.531;P<0.05);LRP6基因rs2302685位点TC基因型患ABM的风险高于TT基因型(OR=2.951,95%CI=1.030~8.457,P<0.05)。余各SNP位点未见明显异常(P>0.05)。见表3。
表 3 LRP5、LRP6基因位点基因型与ABM易感性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
2.3LRP5、LRP6基因位点交互作用以是否有ABM为因变量,以4个SNP位点作为自变量(0=无风险等位基因,1=1个风险等位基因,2=2个风险等位基因)。在2位点中,rs2306862&rs10743980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是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462,95%CI:1.128~1.895,P<0.05); 在3位点中,rs41494349&rs2302685&rs10743980基因多态性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504,95%CI:1.092~2.073,P<0.05)。其余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BM的发生均未见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见表4。
2.4LRP5、LRP6基因位点-年龄、绝经年限间的交互作用
2.4.1LRP5、LRP6基因位点-年龄间的交互作用在以上有交互作用的位点中,调整绝经年限的协变量。在1位点中,rs2306862、rs2302685位点的多态性&年龄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是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010,95%CI:1.003~1.017,P<0.05);OR=1.016,95%CI:1.004~1.028,P<0.05)。在3位点中,rs41494349&rs2302685&rs10743980位点多态性&年龄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OR=1.005,95%CI:1.002~1.008,P<0.05)。其余位点基因多态性&年龄与ABM的发生均未见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见表5。
2.4.2LRP5、LRP6基因位点-绝经年限间的交互作用在以上有交互作用的位点中,调整年龄的协变量。均未发现各位点基因多态性&绝经年限与ABM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P>0.05)。见表6。
表 4 LRP5、LRP6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
表 5 LRP5、LRP6基因位点-年龄间的交互作用
表 6 LRP5、LRP6基因位点-绝经年限间的交互作用
3 讨 论
OP是以BMD降低为主要表现,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OP后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8]。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精准医学,基因多态性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因其对OP的发生、发展和不同治疗手段的反应明显,故寻找与OP发生发展相关的多态性基因位点具有重要意义[9]。60%~80%的BMD变异性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对于OP高峰期的遗传影响尚不明确[9]。补充钙剂仅能短暂增加BMD水平,缓解患者的骨痛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且药物治疗后骨量的流失依然会继续进展[9]。目前对于LRP5/6基因的研究有望于精准化治疗,从根本上改善预后。
LRP5/6是组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跨膜受体蛋白,其编码的蛋白属于Wnt配体的共同受体[13]。LRP5/6受体蛋白与下游β-catenin结合,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LRP5/6基因突变会导致Wnt信号通路失去对细胞的调控作用[14]。本研究发现,LRP5基因rs2306862位点CT 、CT/TT 基因型患ABM的风险高于CC基因型,说明突变的等位基因T与ABM的易感性相关;LRP6基因rs2302685位点TC基因型患ABM的风险高于TT基因型,同样突变的等位基因C也可增加ABM的风险。AI等[15]的研究成果发现,罕见的功能缺失的LRP5突变导致OP,LRP5基因突变能够促进DKK1竞争性的与LRP5/6 受体结合,从而阻止Wnt/β-catenin 信号的传导。其研究结论与本研究一致。Ligdle等[16]研究了成骨细胞中LRP5和LRP6的缺失,删除成骨细胞中的LRP6可降低小梁室中骨纤维结构的形成。在Riancho等[17]对欧洲地区绝经后女性LRP6基因rs2302685及rs11054704位点研究发现其多态性参与了BMD的降低。而Nima等[18]的研究同样发现LRP6基因rs2302685位点CC基因型个体的粗隆间骨密度明显高于TT/CT基因型个体。动物实验同样发现,LRP5/6是功能重叠的同源性受体,在小鼠的胚胎发育中,这2种蛋白都通过Wnt信号刺激出生后的骨获取[10-11],LRP6-/-小鼠出生时会因中轴骨骼和肢体缺损而死亡,而成年LRP5-/-小鼠导致OP[12]。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复杂疾病的发生多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其中存在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暗示了其致病效应上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表现在易感人群中具有统计学关联性。本研究探究LRP5/6基因各位点的交互作用发现rs2306862&rs10743980、rs41494349&rs2302685&rs10743980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是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动物实验表明,同时携带LRP5和LRP6杂合突变的小鼠可以降低BMD,导致肢体畸形[19]。这表明LRP5和LRP6在肢体发育和BMD获得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LRP5和LRP6突变体在24周时皮质骨面积、皮质厚度和极性惯性矩均降低。这两个辅助受体的缺失导致了患有OP表型的小鼠的早期死亡[20]。Van Meurs等[21]同样研究发现LRP5、LRP6基因共同在骨代谢和骨折发挥作用。以上数据表明,OP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因基因多态性而改变,且其对OP的易感性相互作用。疾病的发生同样也需要环境因素的参与,其表现为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rs2306862、rs2302685、rs41494349&rs2302685&rs10743980位点的多态性&年龄与ABM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是ABM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年龄作为O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公认,随着年龄的增加,OP的患病率逐年递增。但本研究未得到ABM发病风险与绝经年限之间的关系,其原因可能:①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早期可引起BMD代偿性的升高,从而掩盖了基因交互作用对其的影响。②OP是一个基因及环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在激活Wnt/β-catenin信号传导的同时,也会应激性激活OPG/RANK/RANKL相关的成骨细胞通路,通过代偿性刺激成骨细胞形成,而补充破骨细胞的凋亡。③本文研究Wnt信号通路中LRP5/6互相协同作用的2个基因不同位点的多态性对ABM的影响,明确了LRP5/6基因位点多态性在ABM发生上存在交互作用。但同一基因上位点不同,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反应也不同。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本研究应进一步多中心、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②研究应包括更多的LRP5、LRP6基因SNP位点;③影响BMD降低的机制错综复杂,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纳入影响BMD的环境因素。
当前OP的基因治疗还多停留在动物实验。主要研究方法是将目的基因转入相应器官或组织,然后在体细胞内诱导目的基因的表达,从而观察骨细胞及骨小梁的形成。寻找新的基因以及更理想的基因位点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而基因治疗与传统治疗相结合也将更加有助于临床治疗。综上所述,LRP5和LRP6基因有望成为OP基因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