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区域概括

2021-11-26中央民族大学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楚 歌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七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融互通实现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共生。东北地区的各民族舞蹈不仅具有文化功能,也具有教育功能,舞蹈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舞蹈中表现了东北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反映了民族迁徙历史、生产技能传授、宗教信仰传播等社会现实,以舞蹈表现了东北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一、历时角度:地域和源流

东北区域的蒙古族、朝鲜族、满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较丰富。朝鲜族舞蹈集中分布于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高丽、扶余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朝鲜族舞蹈多用来表现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且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往来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礼节习俗的同时,又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最终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审美特征。蒙古民族舞蹈分布在内蒙古地区,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该民族的人民自古就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满族舞蹈多流传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尽管满洲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舞蹈形式和风格不是在近期形成的。例如,当地历史悠久的萨满教,在其祭祀和“跳神”之时,便保存了一些原始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应该说是来自对现实和客观事物的理解与体会[1]。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相对较少。鄂伦春族舞蹈流传于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17 世纪中叶以前,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是鄂伦春族舞蹈的主要来源。鄂温克族舞蹈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辉何、伊敏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在长期的狩猎、游牧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并由祖辈们代代相传后流传至民间。达斡尔族舞蹈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疆塔城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里斯区。达斡尔族舞蹈文化以契丹舞蹈为底蕴,并逐步结合黑龙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达斡尔族舞蹈风格主要表现在鲁日格勒舞上。

赫哲族舞蹈流传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

二、共时角度:形态和发展

朝鲜舞蹈从舞蹈形态上看,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动作部位是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论是折臂行还是各种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对称”关系,在舞蹈中体现为整齐、沉静、稳重、和谐的美感[2]。随着朝鲜族生活区域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朝鲜民族原本也是狩猎、游牧民族,后来逐渐转向农耕生产,所以使依附于狩猎、游牧文化的民间舞蹈逐渐转向了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民间舞蹈,慢慢形成了中国朝鲜舞蹈教学体系,并在高校形成系统,如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学体系和北京舞蹈学院朝鲜舞教学体系,著名朝鲜舞蹈家如金艺华教授、池福子教授、崔月梅教授和高红女教授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古族舞蹈具有热情、彪悍、有力的风格特点,其音乐特点也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蒙古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身体的每个细节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如八字步、搓步、拖步等。当下的发展体现在民间组织传承和专业院团传承。早期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外国芭蕾、中国古典舞和其他民族舞蹈的训练方法,认真汲取大量民间舞蹈素材和艺术舞蹈语汇的基础上,编写了许多民族风格浓郁、韵味独特的舞蹈教材,然后通过对各种舞蹈语汇的整理、归纳、分类与组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初具规模且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训练方法,推广运用于自治区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院校乃至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其他一些省区的舞蹈教学中。

满族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承袭了唐代渤海国靺鞨的民间舞蹈“踏锤”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满洲人的民间歌舞“莽式”的原型,塑造了“鞑子官”“克里吐”“拉棍的”“傻子”等各种造型,人物生动有趣,表演中以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民善于骑射和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满族秧歌的“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满族秧歌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充分显现了它丰富的艺术特性,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3]。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努给勒”多由妇女进行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了鄂温克人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当下发展中,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列入学校教学内容的微乎其微。民间舞蹈传承范围缩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匮乏是鄂温克族舞蹈传承过程中的阻碍。

鄂伦春族舞蹈中最出名是就是“熊斗舞”。鄂温克人认为人与熊血脉相连,熊斗舞就是在他们长期观察与模拟熊动态中产生的。在表演时,男性与女性舞姿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男性动作刚健、洒脱,体现出森林赋予他们的英姿和坚毅的品性,女性动作表现了健俏、柔美的一面[4]。在当下的发展中,精通鄂伦春族舞蹈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工作者非常稀缺,鄂伦春族舞蹈虽然历史悠久,但没有为舞台艺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达斡尔族舞蹈鲁日格勒舞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是歌与舞的一体化。跳鲁日格勒舞一般两人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表演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当下,现代社会与民族文化交融,达斡尔族舞蹈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加之达斡尔族舞蹈还在开发和完善,相关坚实的理论依据也在研究当中,而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原本是女性的舞蹈,男性动作较少,开发空间受到局限,舞蹈动作要求在创新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风格性,这些问题都需舞蹈工作者加以重视[5]。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反映的多为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等。动作大体有立、伛、蹲三种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带动下身体左右扭动,腰铃随之摆动,铿锵作响,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迈出。赫哲族萨满舞的宗教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因理性精神和现代社会制度而逐渐丧失,但其作为民族传统和艺术的积淀在现代社会中会通过教育、文艺创作、表演、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形式而获得发展。民间艺人在继承“伊玛堪”的基础上,整理、改编了传统民间舞蹈,使其从田间屋内搬到广场,再到舞台,每到节日庆典演出都会上演,成为赫哲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歌舞和文化艺术精品。

结 语

梳理位于中国东北区域的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各舞蹈的源流,概述其民族舞蹈的形态、功能和舞蹈文化,从东北地区人民跳的民族舞蹈中理解其民族文化审美价值的指向,对探究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是非常有效的途径[6]。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的舞蹈发展相对完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舞蹈的发展则较为薄弱,同时,由于一些民族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将舞蹈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进行文旅融合产业创新,进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社会学意蕴研究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