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天琴文化艺术的诠释与开发

2021-11-26何杏莎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先民壮族艺术

□何杏莎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洗涤中,勤劳智慧的壮族先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天琴是广西壮族地区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中越边境的防城港、龙州、宁明、凭祥等地的壮族地区,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其承载着壮族丰富、优秀的文化内涵,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瑰宝。

一、天琴之琴

天琴是以生命为主题的音乐文化产物,天琴的名称、形状、图案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发音原理外,还蕴含着壮族深刻的传统社会文化内涵。

(一)天琴的名称

天琴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广西十万大山南麓壮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1],是当地的天婆为开展法事活动,为人祈福消灾避难所用的法器,民间也称这种活动为唱天、弹天、跳天。

天琴在很长时期内只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流传,不为外界所知。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先生到广西龙州县采风,发现龙舟当地的法事活动操持者利用一种造型独特、音色清亮圆润的法器做法事,当地人称该法器为“鼎叮”,还有一些地区称之为“叮”“叮叮”“鼎”“叮噔”等。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些名称主要来源于天琴弹奏时发出的音色,是对天琴声音的模拟。后来,经音乐家与龙州县当地制作工匠合作,将之逐渐改造成可用于上台演奏的乐器,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琴[2]。

(二)天琴的形状

天琴形状大致相同,但又各有特点。传统天琴长度在120厘米左右,由琴头、琴轴、琴杆、琴筒、琴弦、琴码六部分组成,并且可拆装组合,携带方便。琴头和琴杆主要用木头制作,处于最上方的琴头多雕刻成鸟头状,厚度1 厘米左右。天琴的琴筒呈半球形,直径在9~13 厘米之间,厚度10 厘米左右,制作的材料较多,有天麻竹、椰子壳、葫芦壳等,蒙着蟒蛇皮。琴码为竹质,弦为两条尼龙弦或者丝弦。经过改良后的天琴较小、较轻便,琴全长只有90 厘米左右,琴杆大多用铝制作,轻便又防蛀,琴头是平的且没有装饰,琴筒直径约10 厘米,厚约8 厘米,用铁或者天麻竹制成,筒前蒙着蛇皮或者蟒皮,筒后敞口开放。

(三)天琴的图案

天琴上绘制着丰富的图案,主要有波浪、龙、凤、莲花、太阳、人像、玉皇排位等,装饰为镜子,还绘有汉字,汉字是由地方方言译音来写,是解难之意。这些图案和装饰都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天”的崇拜,“天”也就是自然。龙凤图与汉文化中的龙凤有着相似的寓意,寓意龙凤呈祥、趋利避害,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莲花是佛教圣物,寓意圣洁的品质;天琴是天婆专用法器,天婆都是女性,也体现了圣洁;镜子在佛教和道教文化中被认为可抓住灵魂和生命力,中国民间认为镜子可使不祥的事物现原形,天琴上的镜子也体现了这些文化;玉皇大帝在道教神话和中国民间被奉为最大的神,统领三界,决定了万事万物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法事活动中,天婆就是向玉皇大帝报告和寻求帮助的使者;太阳象征光明、希望、繁盛。

天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壮族先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勤劳、智慧、审美情趣,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天琴的文化艺术内涵

天琴文化体现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天琴音乐体现了壮族先民在漫长岁月中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形成的艺术思维。在过去,科学和生产力落后,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同时认为没有任何事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壮族先民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在对自然现象的溯源中相信万物有灵,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自然即“天”。壮族先民在生活中对“天”的信仰表现在方方面面。

壮族先人对“天”的崇拜源于对“天”的敬畏,在敬畏中产生了信仰,并借助开展相关仪式来表达敬畏和信仰。天琴法事活动的操持者——天婆利用天琴开展的仪式包括婚姻、生育、祈福、治病、消灾、驱邪、娱乐等。例如,壮族先民相信开展“做天”仪式,可以祈福消灾,在每年农历正月、二月,人们就会邀请天婆来操持“做天”祈福活动;在生活中若遇事不顺或者老人过寿也会“做天”。天琴法事活动实质上是人们在祈求自然,保佑愿望得到满足。天琴文化最初属于“巫”文化,是为了祈福消灾,但在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后,逐渐形成了心理抚慰、社交娱乐、文化传承、族群认同及边境和谐等多种功能[3]。壮族人民对天琴的信仰,既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也调解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

可以说,壮族先民为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创造了天琴,天琴也被敬为人类与“天”对话的法器,是十分神圣的。天琴与壮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而天琴音乐则凝聚着壮族先人在进行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族群意识,是体现壮族族群风格的艺术载体。天琴音乐是人类与“天”对话的语言,成为连接“天”与人的载体。天琴音乐在壮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天琴的法事活动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天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开发

天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科学开发天琴文化是保护、传承天琴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是政府引导与扶持。当前,广西地方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天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极推动天琴文化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天琴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4]。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积极将天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天琴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统筹规划管理并努力改变以往天琴文化盲目、业余、无序的发展状态,将天琴文化产业推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向海内外推介天琴艺术产品,提高其知名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天琴文化品牌,助推天琴相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例如,从2003 年开始,广西龙州县政府先后拨款上千万元以支持天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包括建设天琴文化场馆,培训天琴产业从业人员,培养天琴文化艺术后备人才,将天琴文化艺术引进当地中小学课堂;举办天琴文化艺术节、拍摄天琴主题电影、支持表演团队到外地演出等提高了天琴的知名度。

二是群众自身努力。随着天琴文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天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地的商业、餐饮、住宿等行业相继发展起来,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收益,这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学习天琴文化的热情。过去,人们学习天琴技艺的途径很少,且有“传男不传女”,“有缘人”才可以学此技艺的禁忌,由此造成天琴文化传承人稀缺。而现在,随着天琴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天琴文化人才的机构增加了,普通群众也可以学习天琴。天琴文化进入普通人家,走向大众,有利于天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兴盛。

三是文化艺术界的支持。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对天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天琴文化艺术的关注度很高,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机构有很多,涉及的学科很广,包括民族、文化、音乐、戏曲、人类、社会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天琴文化艺术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天琴文化艺术得到了认可和关注。例如,范西姆教授在20 世纪80 年代将天琴带入大众的视野,之后又致力于天琴的研究、保护与开发。2003 年,他又打造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将天琴艺术展现给世界。大量的广西本土专家、学者也在进行天琴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使天琴文化艺术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专家和学者们的努力使天琴文化艺术得以跨越地域、文化与信仰,走向世界。

结 语

虽然天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天琴文化艺术开发还存在人才资源不足、天琴的制作专业化程度低、天琴文化艺术内涵的发掘和开发程度不足、产业市场化不高等问题。在今后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引导、支持和服务于天琴产业的发展,带领各方力量突破发展瓶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未来还要加大投入,深入发掘天琴文化艺术的内涵,创作出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天琴文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现,又要契合现代审美的追求。未来,地方政府可以联合高校开展天琴文化艺术产业人员的培养工作,解决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与学术机构、文化艺术机构成立研究中心,以整合资源,建立系统的天琴文化艺术体系,以促进天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先民壮族艺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纸的艺术
壮族山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