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欢乐岛》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术探究

2021-11-26常舒怡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德彪西音阶乐句

常舒怡

德彪西一生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新创作,并于20世纪开启了音乐新纪元,他所创立的“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区别于以往的古典及浪漫主义流派,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欢乐岛》作为他的代表作,其演奏技巧的应用设计十分精巧、管弦乐色彩较为突出,为此也被看作是他少有的炫技类作品,因极具异域色彩而形成了鲜明的音乐风格,在节奏等音乐元素上进行了多样化处理从而使得舞台表现力大大提升,于演奏者而言对其技术水平及综合素养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一、德彪西《欢乐岛》的创作背景

西方多次历经艺术革命,且自“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形成以来,艺术家及大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明显变化,而作品《欢乐岛》就是这一特殊时期的音乐产物。当时,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在西方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艺术创作题材也逐渐从宗教主题转变为对日常生活场景及大自然(人事物)的描述与刻画。德彪西认为音乐应当成为感情抒发的主要途径,尽可能使观众得到感官上的极大满足,纵观西方文艺发展史可知,诗歌及绘画的发展在不同时代中均先于音乐,而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印象派绘画与诗歌的影响。德彪西试图突破钢琴创作的既定规则,对旋律设计及和声组合予以创新优化,促使其音乐作品向着无调性的方向转变,名画《乘船赴西德尔岛》就是《欢乐岛》的创作灵感来源,该岛也被称为维纳斯岛,向往爱情的情人们均心之向往,而作者本人带着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完成了这一作品的创作。

二、德彪西《欢乐岛》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分析

《欢乐岛》中部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255个小节,分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尾声。

1、呈示部

呈示部(1~66节)中的引子部分为1~8个小节,主题分A、B两部分。1~6小节主要采用了全音阶及增三和弦分解音阶,即以A大三和弦为基础,其旋律上下级进环绕,7~8节为伴奏用于衔接第一乐句且相似度极高。7~20小节为主题A部分,包含着长短不等的两个乐句,与其他小节共同构成了一种非方整性的平行结构,灵活运用三连音及16分附点并以此来凸显一种愉悦的氛围。主题B部分为21~27小节,与A部分存在明显差异,虽说同处于全音阶的框架之下,但这一主题重点突出了大三度分解以及大二度模进,自开始便遵循三连音的旋律节奏,但分析其音响效果可知为全音阶五音列。在乐曲的行进中,右手声部的全音阶逐渐减少以致消失,反而表现为左手的三度音响,极具流体性特点。28~51小节作为一个具有过渡作用的段落,主要是在主题A部分的音调上进行自由的扩展,52~56小节再现了引子中A材料且只是短暂的出现了一次,为此也可以说该曲呈示部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从52小节处便开始出现再现内容,德彪西将原有的8小节引子素材拓展至12小节,以突然的颤音设计来切割旋律,从而实现了旋律、节奏型及和声的创新创造,在保留中段音乐节拍的同时进行主题高八度再现,之后又回归到最早的四四拍,且正因为再现内容仅占3小节,为乐曲赋予不平衡的特点。

2、中部

乐曲中部的第一段(67~98小节)因不同于A、B主题便记为C,主要表现为全音阶及增三和弦的全部消失,可将这32小节分为4个均等的乐句,以A大三和弦为基础,区别于呈示部更加注重外在形象的细致描写,中部主题C则更加强调突出内心的情感变化。中部第二段(99~144小节)完全由大小三和弦分解音构成,主题A只是短暂的出现了一次,直至117小节,德彪西均以升G大三和弦为和声背景。随后,左手声部的旋律线条更加复杂、和声色彩也更为明显,且现有合声重新回归全音阶和声以实现主题A的完美再现。在145~147小节中,主题A以C大三和弦为基础,而148~155小节中的B以低音C的长音为基础,但无论是主题A还是主题B都是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的再现,过渡小节为156~159,全音阶的再次应用主要是为了引出再现部。

3、再现部

顾名思义,再现部就是主题的再现部分,160~165小节为主题A的再现,相较呈示部而言其速度相对更快,仅占用了6个小节,自166小节开始便为主题B部分的再现,对比复调的演奏采用了渐强处理,促使乐曲进入高潮部分。再现部分只维持了原主题的外貌,联合使用踏板以突出旋律,不协和音程的弹奏更为轻柔,以此来避免长踩低音踏板而造成的昏暗效果,且这一段的旋律以附点音符及三度音程为主,以琐碎的旋律来凸显欢乐的音乐情绪,至186小节突然转变节奏,由较为激进的旋律突然转为极弱的舞蹈节奏,即主题A先由八三拍变为八二拍并逐渐上行模进直至四二拍。204小节开始便为两个主题的对比复调,演奏力度越来越强,乐曲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直至220节结束并开始进入尾声。

4、尾声

《欢乐岛》的尾声部分主要采用了“叠入”这一创作手法,即在再现部的结尾处(220小节)便开始渐入尾声,再现了之前并未重复过的两个主题。以220~243小节为例,再现了主题C,而这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尾声的主体部分,以244小节开始至最后,再现了开头处的引子内容同时将这一部分作为尾声的补充性内容,在达到首尾呼应效果的同时确保整个乐曲能在高潮中结束。

(二)调式调性分析

1、全音阶的应用

《欢乐岛》全曲中存在大量的全音阶,而全音阶的使用使得使作品原有和弦的固定性被打破,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作品的调性得到极大丰富且音响效果也更为独特。分析117~120小节可知,左手高声部以全音阶为主并以此突出主题旋律,且中音及次中音声部也为全音阶,除此之外,低音声部以此为基础变化和弦以塑造音乐形象并准确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中古调式音阶的应用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深受俄国民族音乐影响,为此中古调式在作品中十分常见,这种中古调式由七个音构成且全部为自然音,而德彪西在应用这种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变化,从而使作品的音乐风格更为突出。以67~97小节为例,其高声部音阶为A利地亚调式,从第二部分开始便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织体来营造不同于第一部分的音响效果,且右手每一个音的行进都遵循七和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主题的歌唱性。

3、五声调式音阶的运用

五声调式音阶极具东方色彩,德彪西在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史时因受到东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为此在其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五声音阶,打破了西方常用的大小调式结构。以《欢乐岛》的第25、27小节为例,两个小节完全相同,此时的音乐氛围相对安静且平稳,德彪西对左手演奏的速度与力度加以变化,并创新的加入了E商五声音阶并以此来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三)动机材料分析

分析《欢乐岛》的引子内容可知,主要为两种材料的完美拼接,其中以装饰音及32分音符织体最为常见,不仅生动形象的构建了一幅波光粼粼的水面画,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相对朦胧的氛围。分析《欢乐岛》的中部可知其主题与主部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此时的乐句以平静及畅通为主要特点,其歌唱性也相对较强,以突出上方的声部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类型的材料相对稳定,大多以弱拍起,经强拍变化又结束于弱拍,且这种波浪式的旋律起伏更加准确的描绘了摇曳的水面,用于营造一种清晰而又模糊的氛围,其印象主义色彩十分突出。

三、德彪西《欢乐岛》的演奏技术

(一)音乐标题的处理

音乐作品的标题通常会指向具体的事物并以此来突出想要营造的意境,为此在理解音乐标题时应当依据自己实际生活的经验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分析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知,其创作及音乐标题通常以客观存在的人、事、物作为素材主题,且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某一个瞬间的印象,为此他的音乐作品中也多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好事物,且德彪西始终认为音乐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以《欢乐岛》为代表的钢琴作品其语言表达通常是简洁而又明了的,且通过对标题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一作品主要是为了凸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

(二)节奏的处理

印象主义音乐时期以复杂的节奏型为主要特征,为此德彪西的作品中也常见以八六拍为代表的复合型节拍,但却几乎找不到带有任何戏剧性变化的音型。在作品《欢乐岛》之中,德彪西并没有固守原有的小节分割模式,为此全曲并没有显得特别规整,同时也没有那么刻板。以28小节为例,原起的四四拍逐渐转变为八三拍,即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来打拍子,且作品中常见三连、六连甚至是十三连音等不对称节奏型。分析谱例中的rubato标记可知,全曲有张有弛且快慢结合,其处理既没有过激昂也并无拖拖拉拉,以67小节为例,演奏者依据谱例标识进行节奏的转换,从而使乐曲的律动听起来更为舒缓、乐句也更加完整,较为紧凑的演奏可以营造紧张的旋律氛围,加强71小节处保持音的演奏力度并以此来表明乐句的走向,在72节处进行速度变化,通过迅速的放慢来加强节奏的伸缩效果,而99小节再次出现紧密的节奏型,这种速度与节奏的瞬间转换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和声的处理

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处理更为细致,且和声的平行进行最为常见,除平行音程之外还有属九及十一平行等等,《欢乐岛》这一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和声手法,德彪西试图通过和声的创新来突破西方音乐作品原有的调式与调性,作品的新颖无出其右。以14小节为例,其织体综合了平行四度与平行五度的结构和弦,以此来塑造多样的音乐形象,起到了衬托渲染音乐氛围的作用,同时突出了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和声特点,分析其音乐作品可知大多,处于有调性及无调性之间,这是因为德彪西经常在作品中采用临时的变音记号。

(四)触键力度处理

分析《欢乐岛》的谱面可知,力度标记p的占比要明显多于f,虽然不同的乐句中都标注了p,但这些p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德彪西希望通过演奏者对力度的有效控制来表达乐句内涵并塑造音乐形象,且依据乐句意境的不同,演奏者指尖的触键力度也应当随之改变,而对于谱例中f标记而言,演奏时应当注意其层次的变化,这一作品中的f处理更加强调回弹力,即柔中要带着强,强中又要透着柔,而他本人在演奏时通常将手指平放于琴键之上并以斜下方摩擦按键的方式来发声,动作轻柔且并非直上直下。

(五)踏板的处理

在德彪西的观点中,钢琴踏板的应用应当是灵活多样的,而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动作,演奏者应当依据作品的要求、音色的不同以及形象特点来调整踏板踩踏的深浅程度及快慢速度,这对演奏者的肢体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德彪西通常会借助指尖触键以及踏板的配合来全力表现出p力度。以《欢乐岛》这一作品为例,踏板运用得当就会营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爱情乐园的形象,且德彪西为避免死气沉沉的音乐氛围,主要采用了干净利落的浅踏板处理,演奏者只需要以脚尖轻点踏板即可,切不可将踏板踩死。以6~8小节为例,主题部分的左手旋律音区相对较低,若进行轻踩就可以有效避免持续低音而造成音响效果的浑浊,进而突出低音声部的主题,且观其谱例可知已经运用到了pp这一记号,为此对演奏者手指操作以及踏板运用的要求相对更高,半音及1/3踏板为最佳选择,同时还应当尽可能缩短踏板的踩踏时间。

结 语

《欢乐岛》这首钢琴作品能体现出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艺术思想,及“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作曲家对音乐音响效果的处理,以及和声的组合方式较为新颖。《欢乐岛》这部作品在运用了全音序列、全音阶、半音等初创作技法,增强了本曲的艺术张力,相较于德彪西其他钢琴作品侧重心理感受、色彩表现的艺术创作形式,本曲注重外在形象的生动刻画。希望通过对《欢乐岛》的研究,能为钢琴学习及艺术修养的提升给予支持,使自身音乐思维更加活跃,充实音乐知识,提升钢琴艺术领悟力。■

猜你喜欢

德彪西音阶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钢琴家德彪西(下)
美丽的邂逅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