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列斯《音乐会组曲》音乐分析
2021-11-26那旗格张黎明
那旗格/张黎明
一、安吉利斯生平简介与创作
安吉列斯,全名为弗朗克·安吉列斯(Franck Angelis)。出生于1962年的法国梅伦,安吉列斯是法国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他在众多国际手风琴大赛中获得奖项,并多次担任国际手风琴大赛的评委。①他的著名原创作品有《音乐会组曲》《海地》、《音乐闹钟》、《浪漫史》等。
安吉列斯的作品深受各国的手风琴学习者的喜爱,他的作品中极具法国浪漫的音乐风格,现代风格,古典气息的音乐风格充分融合,节奏和技巧的运用更是在法国独树一帜的,音域与变音器的互相作用,使得他的作品让人听着耳目一新,让人沉浸在他的音乐韵律中。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安吉列斯开启了属于他的创作时代,有关手风琴的创作是最多的,同时,他在世界各地开展巡回演出,巡演的经历让他了解到了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吉列斯所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将现代风格的探索与古典风格的自然流畅相融合,同时他将手风琴在传统的创作基础上插入了一些现代的手法与技巧,当然,安吉列斯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的放弃传统的创作手法。在他的不同的创作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可以听到部分作品所带来的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这在20世纪左右的手风琴创作中是不可多得的,鲜少有人可以像安吉列斯一样创作出风格多样同时兼顾演奏技巧,但又极具个人特色的手风琴作品。②
二、《音乐会组曲》音乐分析
《音乐会组曲》是安吉列斯为了纪念巴赫(Johann Sebas tian Bach)而创作的,第一乐章的标题B.B.BREL-BACH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创作的初心。我们都知道巴赫是复调大师,他使复调音乐达到了成熟并且完善了赋格的最终形式。巴赫的音乐形式严谨,精湛的对位技巧,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整个欧洲的音乐文化发展都受到了他所创作的复调影响,也将复调音乐传入了世界各地。
《音乐会组曲》是一部涵盖了多种元素和体裁的作品,旋律上,安吉列斯采用了大量的古典与民族的旋律,而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思考与素材,和弦的处理,曲式的结构变化,并且惊喜的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三乐章,融入了中国的民族调式,安吉列斯将民族调式与他创作的独特风格所融合,因此奠定了弗朗克·安吉列斯法国现代手风琴创作风格的基础。
安吉列斯通过这部作品向大众传达了三个部分。第一乐章为致敬巴赫;第二乐章为内心的独白;第三乐章为安吉列斯第一次来到亚洲的所感所想。
(一)第一乐章(B.B.BREL-BACH)
第一乐章为单三部曲式(A+B+A’)。
A段:从第一小节开始,作者将整个抖风箱的速度定为Allegro,这里速度的确定是为了与后面第40小节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抖风箱的部分达到了整个乐章的三分之一,作者用抖风箱来展现了复调的演奏,通过风箱与音高的不断重合,强弱的不断对比,我们在听觉上所达到的是对于对位演奏的新体验,同时,安吉列斯用对称来表达抖风箱部分的乐句,体现出了古典的音乐美感。乐曲进行到了40小节,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音乐处理自由,与前面的抖风箱的部分相比,这里的音乐更具有自我的感觉,这里的音乐术语Rubato就是让演奏者自己处理,加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
B段:这段的速度作者定为Moderato。本乐段共三个声部,右手上声部为主旋律,左手声部辅助,中间声部多以32分音符和16分音符为主。三个声部相辅相成,作者将右手处理成长音,拉长旋律的同时,中间声部与高声部作对比,快速且短暂,需要演奏者干净利索的处理中间声部,左手低声部则是为了辅助主旋律,安吉列斯将这段的左手多作为高音区处理,也是为了将旋律表现的最大化。到了54小节,作者加入了三连音的节奏型,三连音的使用,使得这段更加紧凑。和声进行始终围绕在传统的体系内,但平行双句体的句尾处略有变化:t—tsVI—D—t;t—tsVI—DVII—t,由导七代替属和弦这样和声功能增进的设计,更加深了乐句结尾处的紧张度,以推动乐句在完满解决的同时继续向下发展。③
A’段:速度为Tempo,和主题的速度保持一致。和声走向上与A段完全一致,但是作者在音高的处理上发生了改变,整体音区下降了八度,呈现出的音乐质感变得厚重,使乐曲在听觉上有一种与开篇明亮绚丽的音效所不同的视听效果,在最后三小节音量减弱,抖风箱逐渐减弱的处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最后作者采用了PPP的音量来结束整个乐章。
(二)第二乐章(SOLILOQUE)
第二乐章曲式结构为乐段:a+a’+a’',整个乐章速度为Andantino,分为三个声部。
这个乐章虽然较短,但是在调性上的处理却比较复杂多变,作者在写这个乐章的时候,整体的意义为作者的一个内心的思考,是对自己的沉思,所以速度上不会很快,是三个乐章中最慢的一个乐章,整个乐章富有很强的旋律性。
a乐句一共七个小节,作者将和声与和弦外音相配合,这一段又继第一乐章后,延续了复调的创作技法。整体上较为抒情,旋律织体以由低到高的波浪式进行,让音乐旋律更加流畅,也具有一定的自由性。④a’乐句与a乐句的旋律主题基本一致,在调性上发生了变化,由a句的A大调转为降A大调,在12小节处作者增添了32分音符的节奏处理,让旋律的律动逐渐增强,音量也在逐渐递增,调性也从降A大调转至B大调,最后在延音记号中落下了整个乐句的帷幕。
A’'一共为三个小节,作者在这个乐句的创作中仍将a乐句的部分旋律织体用作乐句素材,如a乐句的主要音符,在音乐语言上也采用了a部分的手法。乐段结束在B大调的II级九和弦上,采用紧缩的收束手法。⑤在最后一小节的延音记号将整个乐章做好收尾工作,为听众带入下一个乐章做好准备。
(三)第三乐章(ASIA-FLASHES)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A】+【B】+【A’】。
这个乐章的整体风格为充满活力,生命力的(Vivace),采用了大量的炫技手段,极具安吉列斯个人的创作色彩。此乐章是作者在第一次的亚洲之旅中的一些感想与感悟,通过这个乐章,笔者听出了一种光辉在照耀,充满了希望的感觉。
【A】段:以a小调作为第三乐章的开始,作者采取开篇使用16分音符的节奏型将听众从第二乐章的慢段结尾一下子带入到第三乐章的强烈对比,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右手部分在第3小节开始螺旋向下,加入连线、顿音的音乐符号,起到了活泼诙谐的效果。第10小节开始,速度开始逐变降慢,调性转为降E大调,作者运用了三连音的处理方式,并且采用了五声音阶,构成极具东方韵味的旋律,并且充满了法国音乐的现代感。民族调式和声上的使用已经不再像传统的和声那样墨守成规,尤其是在现代作品中,为了突出民族的特色,同时也为传统和声注入了新的血液。⑥
【B】段:安吉列斯将B段的音乐里加入了独特的法国爵士乐风格的旋律,拍号的频繁变化,旋律的律动性,加入了四度的和声走向,在第45小节处开始减慢,于52小节利用颤风箱完成整个乐段的演奏。
【A’】段:由第53小节开始,速度为Moderato,第53-66小节的处理上,笔者认为要相对自由一些。第67小节开始回归于原速,整体风格与A段一样活泼生动,再现了A的材料,三连音也同样使用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调性也转至降B大调,最后在第84小节处开始回到第三乐章的主题元素,回归a小调,最后以强音结束整首乐曲。
整首乐曲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安吉列斯的创新与演奏技巧的双重结合,大段的三行乐谱的在整首乐曲中的使用是这首乐曲的特色,将传统的复调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的碰撞,变音器的频繁变化,左手的自由低音的音域跨度之大,都将安吉列斯的个人创作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这首曲目也奠定了安吉列斯在国际手风琴创作中的地位。
三、《音乐会组曲》演奏分析
(一)风箱的运用
风箱的使用是手风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不同于其他乐器的,所以手风琴是更加生动的。在手风琴中,如果不开风箱我们是听不到音乐的,风箱的划分与乐句相连,如果不能完好应用,那么小到乐句乐段,大到乐章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演奏者不能更好的理解乐曲,乐句乐段的转调或移调也不能清晰的区分。
1、从第一乐章开始,作者安吉列斯采用了抖风箱的演奏方法来展示复调的对位音乐,占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由此可见抖风箱的使用在这首乐曲中至关重要。作者在抖风箱的部分用“Bellows shake”和十六分音符的符干来标注,使演奏者可以更好的理解乐曲,更好的进行演奏。
2、第一乐章的抖风箱采用的是最常见的二抖,二抖风箱可以说的上是所有抖风箱中的基础抖风箱,在抖风箱时需要演奏者使用身体的相关部位有序的配合,如:手腕,手指,小臂,大腿,这样才能达到抖风箱的效果。抖风箱的加入,使得第一乐章的呈现更加生动,配合复调的对位使用,将创新达到巅峰。第一部分的抖风箱在音区上作者采用的是明亮的高音区,第二部分的抖风箱则是沉稳厚重的低音区,两个部分的抖风箱形成反差。第三乐章的82小节处,作者增添了一个四抖风箱的演奏,目的是为了接下来的乐段演奏速度变快而作的处理,也营造了一些紧张的感觉。
3、第二乐章的连线部分的频繁使用,需要我们将乐句划分的部分理解清楚,这样才能在风箱的运用上更加的得心应手。风箱与连音的结合,需要对风箱更具有把握,在跨小节连音的处理上,演奏者需要连贯流畅,使得乐句更加干净清晰,富有流动性。
4、第三乐章中爵士乐的部分需要将风箱更加灵活地使用,配合连线,前长后短,先重后轻的处理来调节音量的大小,表现出爵士乐的一连一顿的特色。
(二)变音器的运用
变音器在手风琴的演奏中,小到入门曲目,大到多乐章的作品,都是作曲家将自己想要表达的音乐理念,或通过变音器想要模仿的音色传递给听众,因此变音器的加入使得乐曲的色彩更加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颚键的加入使得手风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对于变音器的转换更加得心应手,演奏者可以使用7-8个下颚键的变换讯速转换变音器达到音色的变化。
在这部作品中,变音器的运用融入到乐曲里,无论是第一乐章的复调的模仿,第二乐章独白沉思时的低调,还是第三乐章爵士乐的演奏,变音器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突显出音乐层次与音效。
结 语
笔者通过分析《音乐会组曲》这首乐曲,深刻的了解到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作曲家所带来的音乐的魅力,作者将古典与现代风格的结合,使得音乐的层次感丰富,同时将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本曲的研究对今后的演奏更有帮助。■
注释:
① 许杨.弗朗克·安吉列斯手风琴作品《海地》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9.
② 吴琼.安捷列斯两首现代手风琴作品的研究与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0.
③ 陈雯雯.法国作曲家安捷列斯的代表作《音乐会组曲》的作品特征与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07:第一乐章B乐段.
④ 闫夏.当代巴扬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典范——安捷列斯《音乐会组曲》研究[J].北方乐,2016,(21):136-137.
⑤ 闫夏.当代巴扬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典范——安捷列斯《音乐会组曲》研究[J].北方乐,2016,(21):136-137.第二乐章a’'乐句.
⑥ 马晨.安吉列斯《音乐会组曲》第三乐章《亚洲之光》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演奏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