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段《乡谣》的创作及演唱研究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22期
关键词:唱段野火演唱者

张 端

2007年,在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一部旨在刻画抗战时期冀中军民英雄壮举的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也被总政歌剧团搬上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凭借慷慨激昂的民族风格唱段在观演群众当中激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在这部由国家一级作曲王祖皆、张卓娅艺术伉俪捉刀的歌剧名作当中,鳞次栉比地排布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其中,《乡谣》作为闪耀着冀中民歌特有色彩的重要唱段,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剧中呈现了四次,遂成为该剧主题乐段。在这令观众倍感亲切的《乡谣》乡音中,出现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六场,由歌剧主角杨晓冬、金环在芦苇荡中策反伪城防团长关敬陶的第二段《乡谣》,因其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息,令观众听来尤其觉得娓娓道来、余音绕梁。鉴于《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乡谣》第二唱段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性且在演唱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些技巧运用的疑难问题,所以本文以下部分就将在对该唱段进行音乐艺术现象解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该唱段的演唱要领并简要提示其教学方法。

一、《乡谣》第二唱段音乐创作特征分析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祖皆、张卓娅是采用了常见的单三部曲式来写作《乡谣》第二唱段的。它共由57个小节组成:其中,第1-9小节为前奏;第10-25小节呈现唱段第一主题,是一个“起承转合”式方整乐段,构成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呈示部;第26-43小节引入了新材料,展示了唱段第二主题,也是一个“起承转合”式方整乐段,构成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中部;第44-57小节是一个非方整乐段,主要是再现了呈示部开始处的音乐材料,从而构成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再现部。

从调式和旋律方面来看,《乡谣》第二唱段采用了加入清角音的六声E徵调式,这是河北地区传统民歌常用的调式类型,这就从调式调性角度营造了本色的“乡音”基调。《乡谣》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有大的跳进,既有从容展开的一面,又不乏跌宕起伏之处,这为抒发富有“慷慨激昂”格调的燕赵“乡情”提供了适宜的氛围。说到“乡情”,《乡谣》第二唱段也确实是以燕赵风俗曲——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为原型进行适度创新改编而成。《小白菜》堪称河北民歌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历史时期它曾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并衍生出了许多“同曲变体”的“同宗”民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小白菜》为原型创作的《乡谣》第二唱段不仅容易唤起河北观众对乡情的亲切记忆,而且对北方观众而言,它也是备觉亲切的。

从演唱形式和唱词的角度来看,《乡谣》第二唱段包含了杨晓冬、金环接续展开的独唱(即第10-25小节的呈示部)、金环和杨晓冬的二重唱(即第26-43小节的中部)和杨晓冬、金环、关敬陶的三重混声齐唱(即44-57小节的再现部)这三种演唱形式,可谓异彩纷呈而又繁简适度,在突出主要人物情感表达的同时兼顾了全部角色抒情达意的需要,这就为唱响乡音铺设了得体的框架。在这独唱、重唱、齐唱多形式构成的唱段框架内,又是饱含深情、娓娓道来的乡音乡韵:杨晓冬的一句“乡间炊烟暖,乡下古井深,乡音说咱们是老乡,血脉一条根”,处处有“乡”字,开门见山切中话题,不仅令一股浓厚的乡情油然升起于观众的心底。杨晓冬、金环重唱的“回乡的路多坎坷,村口等着归家的人。回乡的天有早晚,天黑天亮都为你开着门”这一句则以“回乡的路、归家的门”委婉、巧妙地关合策反关敬陶率部起义之事,更是匠心独运。而最后三人齐唱的“乡谣声声亲,乡谣字字沉,从小会唱的是乡谣,烙着中国印”,则又把乡音乡情升华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从而深刻地切中了唱段的题旨。

二、《乡谣》第二唱段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呼吸、发声和气息处理

《乡谣》第二唱段中的杨晓冬、金环、关敬陶三个角色在歌剧中分别属于男、女高音,这也就从气息的运用和掌握方面对演唱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演唱中,要始终保持气息支点稳定下沉于小腹部位,以便为高音演唱提供充沛而稳定的气息支持。在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于特定乐句则可予以更具技巧性的把握,以期更加准确地刻画人物的个性和情感特征。比如,对于唱段第10小节“乡间炊烟暖”的“暖”字和12小节“乡下古井深”的“深”字,可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气息处理方法,即凭借充沛的气息来将声带短暂停振后混有余音的气流轻巧地泵入头部共鸣腔内,从而达到“声断气连”的特殊效果,在表现唱词包蕴的委婉深沉情感内涵的同时,也暗示出杨晓冬、金环和关敬陶之间“血脉一条根”这样“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民族情感。又如唱段第28小节杨晓冬与金环齐唱“回乡的路”中的“路”字以及第35小节“回乡的天”中的“天”字,都是在前一小节旋律发生大的跳进之后,单字占据一小节的时值。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前一小节“字多声少”而后一小节“声多字少”,很是考验演唱者的气息支持和运用技巧。有鉴于此,在演唱上述的“路”和“天”这两个时值较长的字时,宜只运用三分之一的气息量分别去轻唱前一小节的“回乡的”三字,而运用剩余三分之二的气息量爆发后劲儿随着旋律大跳把声音顺势挑到高音区,从而达成演唱气息分配与谱面旋律时值的完美对应,更为鲜明地在旋律大跳过程中刻画英雄坚毅、昂扬的情感与个性特征。

(二)咬字、吐字的把握

由于《乡谣》第二唱段重在诉说乡情,所以整个唱段中前后共出现了多达12个“乡”字。它们多占据八分音符(少数为附点八分音符,只有一例为四分音符)时值,发音偏短促而又高频率反复出现。所以,如何唱好这些“乡”字,就成为了考验演唱者的一项难点。有鉴于此,应轻咬字头声母“x”,将其一带而过,尽量把时值和气息留给字腹部分的元音韵母和韵尾。具体来说,由于字腹开头处的韵母“i”口型不够宽,相应地共鸣音也不会丰富,因此也应尽快带过而过渡到韵腹主体部分的元音韵母和韵尾“ang”的演唱上来,尽量凭借充沛的气息支持把“ang”中的韵母和韵尾唱得饱满响亮,从而得以把唱段中高频出现的“乡”字唱得轻巧圆润,为本色到位地表情达意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乡谣》第二唱段中有许多对应二分音符时值的字,如上文所述“乡间炊烟暖”的“暖”字、“乡下古井深”的“深”字、“血脉一条根”的“根”字、“回乡的路”中的“路”字、“回乡的天”中的“天”字等等。这些字具有“字少声多”的特点,稍类似于戏曲的拖腔,因而对演唱者咬字吐字的技巧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对于上述这些占据较长时值、略带拖腔性质的字来说,其关键是要唱得轻巧而忌呆板。因此,在咬字时要成阻要轻,持阻要短,除阻要快,对字头一带而过,这样才能轻巧地转入字腹部分。对于自腹,则需要将演唱表现的重点放在韵母上,尽量采用充沛的气息支持将韵头、韵腹吐得饱满、圆润、自然。而对于韵尾的归韵则切忌过早,一般来说吐字行腔至时值四分之三处再转入归韵最觉自然熨帖,这也是本文对唱好《乡谣》第二唱段中上述各时值较长之字的一点建议。

(三)情感表达的呈现

明代音乐理论家王骥德在其《曲律》中提出:“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就提示了歌唱演员“二度创作”对于作品完成的重要意义。而在实践中指导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依据,则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演唱者面对歌曲首先要“解明曲情”,而分布在作品谱面的力度记号又往往可以为解读曲情提示线索。

具体到《乡谣》第二唱段来说,作品谱面标记的“p、mp、mf”等诸多力度记号就为演唱者解明曲情进而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展开“二度创作”指明了方向。比如,唱段第10小节杨晓冬开始演唱处的“p”,提示了演唱者需要采用轻声哼鸣的发声方法,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一种深情的、娓娓道来拉家常般的语气和情态。接下来第18小节处金环开始演唱“乡学百家姓”一句时,谱面标记为“mp”。这就好比接过了杨晓冬唱句的“接力棒”,对关敬陶的劝谕之意更深一层、更进一步。所以,在演唱到这里时,要求女高音在演唱“乡学百家姓”的“乡”字要稳住气息,咬字头除阻要快而凌厉,以期在表现深情厚谊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铿锵有力的英武之气,从而帮助演唱者塑造更加立体、亲切可感的金环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所举的两个案例来看,演唱之前根据谱面标示的力度记号来揣摩音乐织体背后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进而选择适宜的演唱技巧来恰切地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正是掌握情感表达分寸进而展开“二度创作”的关键所在。

三、《乡谣》第二唱段的“慕课”开展实践

在对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乡谣》第二唱段的演唱要领进行针对性解析之后,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拟立足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心得,简要提示这一唱段的教学方法。

虽然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在当前时代仍具有其独到的价值,但其缺点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变得强势而突出,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训练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乃至埋没,从而带来填鸭注入、满堂灌等诸多弊端。而为了破解上述弊端,笔者及同事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慕课(MOOC)教学法。所谓“慕课”,是一种依托网络而展开的在线课程,而MOOC也正是对英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这一词组的缩写。其中,“网络课程”是指慕课依托网络环境而展开;“开放式”则是指课程设定统一的学习“课题”后,学生与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展开集思广益的自由探讨。由此可见,慕课不仅打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而且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互动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新型交互学习模式,参与慕课教学的人员往往能够以所设置的“课题”为基点而获得比“课题”本身更多、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正是其被称为“大型开放式课程”的原因所在。

具体到《乡谣》第二唱段的教学,笔者采用慕课模式,其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营造一种师生自由交流的模式与氛围,借以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互探讨而获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之后,笔者在慕课教学中会首先提示学生关注《乡谣》谱面的各种力度记号,而后引导学生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共同解明曲情。接下来,则进一步落实到《乡谣》第二唱段的各个局部,针对关键唱词的呼吸气量分配、发声方法技巧、咬字的速度力度、咬字吐字的时值分配等细节问题进行点拨提示,并引导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来归纳出最具表现力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而本文第二部分所展示的《乡谣》第二唱段呼吸、发声和气息处理方式以及咬字吐字要领、情感表达的把握方法等等,就是在慕课模式下进行开放式交互讨论和自主探索教学训练所取得之具体成果。通过这样的慕课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探索意识也相应地得以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授之以渔”的素质教育之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乡谣》第二唱段在呼吸支持、发声方法、咬字吐字、情感把握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技巧要求,堪称为当代民族歌剧作品的优秀素材和经典选段。而采取“慕课”这一交互式的开放性声乐教学模式,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能动的探索意识,从而以较高的效率攻克该唱段在以上各方面的难点问题,达成事半功倍之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唱段野火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
放“野火”
野火
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