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
——以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为例
2021-11-26王鸿想
王鸿想
一、丝绸之路音乐文化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连接着中国与河中和印度,以丝绸之路经济交易为介质的东西交通路线。在这条贯通欧亚大陆文明之路所辐射的广阔区域中,蕴含着极为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它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西进东渐的生长条件,使丝路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丝绸之路根据路线不同,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候产生,是我们迄今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陆路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所派使者张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逐步走出来的,这条道路在记载中被保留使用了十五个世纪之久。
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多民族统一,并共同生活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和繁荣。造就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体系。西汉武帝扩建了国家音乐机构——乐府,广泛地收集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加工、改编和创作,同时派遣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开辟了一条横跨亚欧中西、名垂千古的丝绸之路,使得沿途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和乐器陆续进入中原。自此中华民族音乐的成分愈加丰富,掀开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地处在中原腹地的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祖先从这里到西域所走过的道路,长达七千多公里,跨越了亚、非、欧三个大陆,这条道路最终在历史上被称为是中外人民的友谊之路。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输出的物品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国生产而又最为西方人所欣赏珍视的丝绸,故历史上人们把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自东向西
丝绸之路对西方人在文化层面上的最大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许多精华通过丝绸之路被介绍到西方,包括天文、医学、音乐、建筑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造纸、印刷和火药。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传播,便是其发挥世界性影响的前提。
(二)丝绸之路自西向东
在物质上,商业往来带来了器具牙角、皮毛、植物,香料、颜料、矿石金属、武器、书籍、乐器等等。精神领域里的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文化财富中的以佛教为首的各种宗教,沿着丝绸之路奔涌而来。外域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中国文化之所以强大且历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敢于并善于包容吸收了太多的异域文化基因,中国之所以能在汉代鼎盛时期开通茫茫西域,也正是体现了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文明高度繁荣的景象。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多向交流,人们深切感知横跨欧亚的丝路使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彼此相互依存,形成了有着多种内在联系的整体,实现了学术意义上的凿空,形成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丝绸之路沿线区域音乐文化的成长,离不开周边民族音乐文化的投射、融汇和滋养。音乐作为道路中最重要的“催化剂”,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更是直接带动了中西文化的发展。随丝绸之路传入的乐器文明也为中华文明的兴盛增添着色。
二、中国民族乐器——琵琶
现如今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民族乐器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在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先民所创造和培育的文化产物;另一部分是对丝绸之路交流中传入的新乐器的吸收、改造、融合与改造,从而在新兴乐器的生命里增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文化内涵,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历史与广大群众认可,收入中华民族乐器大家族。
丝绸之路上的乐器音乐与舞蹈艺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音乐历史文明的进程。无论是新颖的音乐舞蹈风格,还是异国特征的各类乐器,都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模式,为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脉。
现今有着“弹拨乐器之王”称号的琵琶是在丝路传播的过程中脱离母体文化、远离起源地,辗转数千里来到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力的一件代表性乐器。“批把”最早在东汉时期的刘熙《释名·释乐器》中出现的一句话。可见最早期的记载没有对批把这一乐器的形制多加描述,但我们却由此可见胡批把在汉代是已经传入到了中国(因当时的文字还未创作出来“琵琶”二字,故将其写作“批把”。)
从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到二十世纪以前,曲项琵琶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时期为隋唐时期,琵琶尽管有改革的雏形,但是不够成熟也不尽完善,所以第一个发展高峰时期的琵琶以其外来乐器的本质状态在中华大地初生根;第二个高峰时期为明清时期,琵琶在华化过程中,不管是乐器形制、演奏形式、名家名曲都有了突出而卓越的成绩,证实了其以中国民族乐器的姿态深入扎根。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最为繁盛,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段起点,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中枢。中原地区的开放与包容对周边民族及国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许多西域和外国人在洛阳定居,逐渐在道德观念、婚姻、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文化认同,而外来文化的交融,也深深影响着中原民众的社会生活。音乐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可以用盛况二字来表达。在当时的政治往来密切的时代,为了扩大统治区域,战争、贸易来往十分的密切,佛教文化传入中原。宫廷乐舞在当时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曲项琵琶作为各类乐队中的必备乐器而红极一时。特别是在从丝绸之路上传入的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等音乐表演形式中曲项琵琶更是被推崇至极。流传而来的音乐大多都以小国家的名称或地方的名称来进行命名,并且在西域各国的众多乐舞乐队当中,曲项琵琶充当着主奏和伴奏乐器,在佛教雕塑、石窟、壁画的背景中也有着相当数量的曲项琵琶出现。
明清琵琶艺术高度成就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琵琶谱的诞生。曲谱的传承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琵琶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许多珍贵的琵琶古谱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明清时期也被称为是手弹琵琶的高峰时期。
中国琵琶艺术在二十世纪正式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在经历了两千多年沧桑变换的琵琶,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期。在乐器的形制上,开始以十二平均率为标准,对琵琶的形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开始尝试在六七品之间再加一品,发展成为四相十三品;经历了三十年代的六相十八品,终于在六十年代定型成为流传最广的六相二十四品。改革开放的推进掀起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思潮,当代琵琶音乐创作也在这一思潮中掀起了一股激流并持续至今。不论是专门为琵琶创作独奏曲、协奏曲,还是将琵琶纳入其他重要作品编制中,均可见琵琶这件乐器,受到了作曲家们极大的青睐和重视。当然不乏一些躬身于创作的琵琶演奏家们,他们驾轻就熟的以自己演奏经验大胆涉足创作出独特角度的作品。自此不论是专门为琵琶创作独奏曲、协奏曲,还是将琵琶纳入其他重要作品编制中,均可见琵琶这件乐器。
三、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思考
目前艺术的传承仍然主要依靠学校传播,没有系统的制度体系和传承传统艺术的教师,那么中国传统乐器艺术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虽然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但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在高等院校学生们的生活中仍属于被忽略的文化艺术。国内外的流行音乐仍然充斥着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中国民歌、中国民族乐器、国粹京剧都逐渐被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所替代。并且大学的课程不同于中小学音乐课,艺术课程不再是必修课,而是以通识选修课的身份存在大学课堂。这种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心目中文化课为主要课程,而艺术音乐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学校不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势必造成学生轻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传承民族音乐,高校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
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我们不难可以看出:政治、经济、文化必须要经过交流与融合才能日益发展和壮大。民族音乐同其他事物一样,如果不进步,那么终将会被淘汰,因此民族音乐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时代学生耍的音乐元素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当中适当加以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使其爱上这一代的民族音乐化。为民族音乐注入新鲜血脉。去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艺术传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近几年国家支持和艺术专业自身的不断丰富下,我国高校艺术地位逐步提升,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也逐渐专业化。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依然对高效艺术课堂有着深厚的影响,仍然以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和教会他们演唱为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明确的标准。但高等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提高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在艺术审美的普及化过程中,更应该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充分认识音乐的内涵和底蕴。通过音乐与文化为一体结构来实现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具有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对中外音乐学习内容进行穿插教学动心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学习影像增强民族音乐熏陶的时间从而扭转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文化不自知的现状。还可以结合新型媒体来丰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了解面对音乐文化。在课堂当中加入民族乐器知识和器乐演奏欣赏,将学习内容扩宽,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艺术社团作为融合剂顺势而生,在专业类学生和普通类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也使得音乐在普通学生眼中不再成为一种高标准、高门槛的艺术。技术训练的目的是创造艺术之美。在乐曲演奏中没有脱离感情的技术,也没有脱离技术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演奏时不要将感情、技术和理念分离开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洞察力和审美情趣。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社团的第一课应该是美感的培养。因为美是音乐创造之本,如果没有对美的感悟就不会体会到《十面埋伏》的阳刚美、《霸王卸甲》的悲壮美、《塞上曲》的阴柔美、《月儿高》的大气美。试奏一段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
立足时代,逐步完善。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呈现个性化,民族器乐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个性、最具世界性的文化艺术,对民族器乐的审美传承,必须双脚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包容、兼收、并蓄,取传统精华,同时推陈出新,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去完善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先进性,永葆中华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在我们国家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应引导学生认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从中华文化千年来不断的传承发展去研究每个时代存留下来的艺术与审美。由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向世界和未来介绍和展示中国的文化。
结 语
物质层面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文物最丰富厚重的文明古迹。精神层面的丝绸之路,时至今日仍然是被供世人不断倚靠的支柱和脊梁,自古至今散发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通过丝绸之路交流孕育而来的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在历经“华化”后在中国民族乐器史、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不可跨越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