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创作能否打造文学经典

2021-11-26欧阳友权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

欧阳友权

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美国华人留学生,这一年的4月5日,他们创办的电子周刊《华夏文摘》正式上线,标志着汉语网络文学诞生。1994年4月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公约,网络文学迅速挺进中国。在学界,有人称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那一年由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的大型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诞生,还有当时很火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在1998年春上线并广泛传播。实际上汉语网络文学的诞生时间,还应该是1991年诞生于北美。这个话题最近还有争论。前不久我在《文艺报》发过一篇文章,叫做《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不管怎么说,网络文学在我国实际上最多也就是30年时间。

网络文学诞生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意料。发展这么快的一种新型文学,能不能形成像传统文学那样的,不仅有高原,还有高峰,形成一部部能够为文学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学经典呢?我想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交流,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网络文学已成主流,但难觅经典

首先让我们分享这些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统计中心(CNNIC)今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加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70.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4.6亿,占网民总数的46.5%,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4.59亿。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TEC20210/TEC2021020300700100.html。文学网站日更新总字数超2亿汉字,文学网页平均日浏览量达20亿次,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年创造产值突破7000亿元,有各层次网络写作者超1900万,签约写手70万人,各网站平台储藏原创作品2590余万种,年原创网络小说230余万部,数量最多的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②数据来源:《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2021年03月18日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wx/wx_xszx/202103/t20210318_5319695.shtml。第四届“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9月4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发布,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15667853。

可以说,今天的网络文学,从数量、阅读的人群,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是当代文学的主流了,这是客观存在。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被视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即把它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剧相提并论,成为一种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现在,中国的网络文学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即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中文在线”,2017年9月在上交所上市的“掌阅科技”,还有2017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的“阅文集团”。现在,阅文集团是网络文学平台的龙头老大。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文学上市公司,只有中国有,并且是网络文学公司,这也显示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

今天的网络文学呈“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就是超级网站平台阅文集团,它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领头雁”,占据了网络文学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下设有9家文学网站,其中的“起点国际”是面向海外的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老牌大网站,还有创世中文网、小说阅读网都很有规模,另有起点女生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云起书院等,都是女性网站。阅文集团在内容、渠道、运营资源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多强”是说另有几十家文学网站也不甘示弱,如中文在线的17K、掌阅文学、晋江文学城、百度文学、阿里文学、豆瓣阅读、网易云阅读、纵横中文网、咪咕阅读等。中国作协设有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制度,大概有50余家文学网站进入这个联席会议,纳入中国作协管理系统,它们属于“多强”。网站之间有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有进步,这有利于网络文学发展,让整个行业风生水起。

从作品看,网络文学以小说特别是类型小说为主。类型小说的种类很多,我的一个博士生做博士论文时,访问了100家网站,统计出玄幻、奇幻、仙侠、武侠、游戏、竞技、都市、言情、军事、历史等59个大类,每个类型下还分有子类和亚子类。

网络类型小说是市场化的产物,它是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自然形成的。因为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什么你总是上网读什么,不同的人群喜欢某类作品,创作者就想办法满足这类读者的需求,为他提供这一类的小说,那么这个类型就越来越壮大。我们打开大型网站的主页,页面上就有很多划分的类型,排在榜单最前面的类型,往往就是点击率最高的,月票最多的,或打赏数最多的。类型小说占主流,然后又出现了网络文学IP这个概念,IP就是知识产权,就是说这个作品是有版权的,可以对它进行全版权转让,多媒体的经营。

一部小说在网络上可以通过付费阅读,或通过打赏、月票,让网站和作者同时获得经济收益。因为有了IP这个概念,特别是超级IP、大IP、优质IP,把版权卖给电影公司,比如电影《少年的你》《致青春》,就是网络小说改编的;还可以改编成电视剧啊,网剧啊,还有改编成游戏、动漫,出版畅销书等,这个作品就能“一鸡多吃”,每转让一次版权,它都会有一笔收入,这就形成一个长长的产业链,形成长尾效应,或者叫“甘蔗效应”,这个作品的经济价值就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同时它的传播力也增强了。版权转让能扩大作品受众面,读者读了小说,还想看这个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形成消费粘性,让作品保值增值。《后宫甄嬛传》《琅琊榜》《伪装者》《芈月传》《隐秘的角落》《大江大河》《庆余年》《赘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一般来说都是上座率、收视率比较高的。看了这些电影、电视剧后,有的人还会回到网上找小说来读,甚至到书店去买书,这就带火了大众娱乐市场。有统计表明,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的图书达到6942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有1195部,改编的电视剧有1232部,改编的游戏605部,改编的动漫712部。①吴奇函:《大数据读懂中国网络文学20年》,《新京报》2018年9月18日。这是2018年底统计的数据,现在这个数量会更大。

从总体上看,今日的网络文学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由传统文学独步天下,变成现在的“三分天下,一家独大”,即传统的纯文学、图书市场文学、网络文学,这三个板块中,网络文学已经是最大的一个板块。

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网络文学能像中国这样发展得这么快,这么繁荣,这么有影响,成为一个产业,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文化现象。欧美的网络文学主要是利用网络超文本和多媒体进行试验性创作,而且规模都不大。

网络文学作品里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经典相、名著范儿的作品,它们是网络文坛出现的慢工细活的“工匠之作”,如:萧鼎的《诛仙》、今何在的《悟空传》、冰临神下的《孺子帝》、陈词懒调的《回到过去变成猫》、愤怒的香蕉的《赘婿》,刘波、郭羽的《网络英雄传》系列,李枭的《无缝地带》、骁骑校的《匹夫的逆袭》、何常在的《浩荡》、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

2021年3月网络上曾举行网络小说评选,网友从数千万部作品中,把九部小说评为五星,它们是:第一名: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第二名:辰东的《圣墟》;第三名:老鹰吃小鸡的《全球高武》;第四名:老鹰吃小鸡的《万族之劫》;第五名:宅猪的《牧神记》;第六名:会说话的肘子的《大王饶命》;第七名:沧澜止戈的《快穿之我只想种田》;第八名:希行的《大帝姬》;第九名:吱吱的《慕南枝》。

文学阅读因人而异,别人说好是不是真的好,得要你自己去读,读了你很喜欢,很对你的胃口,那就是真的好。不过大家都说好的作品,总是有它的特点,你不要轻易否定它。

网文界有“四大文青”之说,即把烟雨江南、烽火戏诸侯、愤怒的香蕉、猫腻这四名大神作家称为“四大文青”。“文青”是指有文学情怀、文学才华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文学青年,他们这几位的作品文学味比较浓,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是网络作家的优秀代表。有种说法是“天才在民间,网上有高手”,千万不能小瞧网络,网络上有很多作者了不得,非常有才华。

网络文学毕竟是新生事物,发展时间短,还不够成熟,有着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局限。它发展迅猛,声威日隆,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这一点我们都能感觉到。今日的网络文学存在三大局限。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网络文学数量很大,但是总体质量不高,量大质不优,星多月不明,灌水式的作品很多,有人形容它是“乱贴大字报”,说网络就是马路边的一块木板,谁都能上去信手涂鸦。还有人说,在网络上,经典不敌偶像,传统不敌时尚。韩寒排名在韩愈之前,郭沫若排名在郭敬明之后,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是一种社会亚文化现象。

二是网络文学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文学观念看来,文学是写精神、写价值、写意义、写情感的,主要不是赚钱。写作是有为而作的崇高事业。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作品有宏大叙事和深沉主题,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和“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网络文学创作,有人只为赚钱,成为金钱的奴隶,认为写作是一种悦心快意、自娱娱人的轻松游戏,作者成为网上灌水的“闪客”和“撒欢的顽童”,作品成为用过即扔的文化快餐。网络文学是市场化的产物,需要创造经济效益,网络作家是体制外的,他们靠创作赚钱,养家糊口,这并没有错。但文学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只为了金钱,市场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去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网络文学创作还是要讲品位,讲格调,要讲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情色、血腥暴力、黑社会这些不能随便写,不能为了钱而放弃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文学是人学,网络文学是写人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果是艺术的需要,必要的表达应该是允许存在的,但网络不能随便开情色、暴力这类天窗,为什么?因为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作品应该对他们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前几年曾发布“网络作家富豪榜”,排名靠前的如唐家三少(第六届榜单是年收入1.3亿)、天蚕土豆、无罪、天使奥斯卡等,他们的年收入很高,许多人觉得网络创作能挣大钱,来快钱。其实,并非每个网络写手都能赚大钱,那些高收入的大神只是“金字塔”尖上的人,众多写手是赚不到多少钱的,有的甚至是“扑街写手”,沦为“蚁工”。有的文学网站实行“作家福利制度”,让新手“吃低保”,养他们一年半载,每个月给1000—2000元生活费,给他们一个成长期,如果到时候你仍然上不了手,那就只能改行,不能老养着你。这说明网络创作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如果图发财,就不要搞文学创作。

三是技术和艺术的不平衡。网络文学应该是利用技术的手段,像西方的网络文学那样,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来创作。但我们时下的网络文学主要是把纸质可以承载的作品转移到网上发表,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去创作,没有把视频、音频与文字结合起来去表达,现成的技术没有得到运用,也不能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真正区分开,这就是局限。其实,在网络文学早期,网上是有不少多媒体、超文本作品的,如《哈哈,大学!》《平安夜地铁》《晃动的生活》等。这类作品制作难度较大,也很难实现商业化,所以后来消退了。

正所谓万山磅礴看主峰,不缺数量缺精品,今天中国的网络文学堪称浩瀚,精品力作稀缺已是行业之痛。所以我们要倡导网络文学提质转型,实现品质化的创作,高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的《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契合我们网络文学的实际。他说:“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总之,网络作品已经有海量积累,网络文学的市场占有率和文化影响力,悄然改写了当代文学版图,打造了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倡导精品创作,促进其品质的升级换挡或移步换形、提质进阶,既是全社会对网络文学的要求,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文学经典

网络的技术特点是“去中心化”,互联网会引发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即麦克卢汉所说的由“部落化”到“重新部落化”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页。的过程。数字技术让信息由单一中心、层级传递向多中心、无层级、同步传递转变,加速了文学权力的“去中心化”,打破了封闭的文学传承体系,让文学话语权向所有人开放。于是,文学经典遭到冷遇,被技术祛魅,经典认同标准发生改变。

在网络上,曾有网民评出“死活读不下去”的十大文学名著,它们是:(1)《红楼梦》(曹雪芹);(2)《百年孤独》(马尔克斯);(3)《三国演义》(罗贯中);(4)《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5)《瓦尔登湖》(梭罗);(6)《水浒传》(施耐庵);(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8)《西游记》(吴承恩);(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10)《尤利西斯》(乔伊斯)。

这十部小说,如果说《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或《百年孤独》读不下去,那还可以理解,其他小说都还是比较好读的,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因素,数字化媒介更适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直观性阅读,即不需要思考,不讲求沉淀,不需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而阅读名著是需要慢慢品咂和思考的,你让“网络原居民”去慢阅读,去思考,他们就不习惯,不适应,就会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形。

文学经典是不是真的“读不下去”,需要我们走进这些经典,看看它有哪些特征,哪些规定。先看看传统文学经典的标准是怎样的。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提出了文学经典的14个标准,②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网络链接:https://www.sohu.com/a/413942632_488385。主要观点整理起来有这么几条:经典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对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典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要么使人终生难忘,要么进入无意识记忆;经典是每次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带着先前揭示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是它经过文化时留下的足迹;经典是我们以为懂了,但越读越觉得它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等。可见经典是可以重读,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能使人终身难忘,甚至进入无意识的记忆,经典是文化留下的足迹,对人的文明史、文化史、文学史做了贡献。

中国作家韩少功提出了文学经典的三个标准:

一是创新的难度。前人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做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做的是蠢才,由此可见创新之可贵。创新是经典作品的首要特征,如《西游记》《尤利西斯》。

二是价值的高度。创新不是猎奇和搞怪。创新贵在思想艺术的内涵,看作者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东方朔是那个时代的笑星,段子王,如果拿他和另一个笑星卓别林相比,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高下立见,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三是共鸣的广度。这里的“广度”,不是指曲低和众的那种畅销和流行,而是指作品具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能力,跨越阶级、民族、宗教的能力,具有某种普适性与恒久性,如鲁迅的《阿Q正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①韩少功:《什么是经典,如何读?》,《名作欣赏》2018年第3期。

北京大学邵燕君老师提出过网络类型小说经典的标准,她提了四条标准,即典范性、传承性、独特性和超越性。其中,典范性表现为: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负载了本时代最丰富饱满的现实信息,并将其熔铸进一种最有表现力的网络类型文形式之中;传承性表现为,是该类型文此前写作技巧的集大成者,代表本时代的巅峰水准;独创性表现为,在充分实现该类型文的类型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超越性表现为,突破时代、群体、文类的限制,进入更具连通性的文学史脉络,并作为该时代、该群体、该文类的样本,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文学表征。②李永杰:《探索网络文学经典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3月19日。

我觉得韩少功、邵燕君说得都很有道理。我在这里也尝试提出文学经典、包括网络文学经典的四条标准:

一是原创性。经典它永远以独特的方式拒绝相互重复所带来的审美疲劳,能给人以持久的新鲜感。

二是恒久流传。所谓经典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它的魅力恰恰使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增加它新的魅力,得到新的阐释。经典经久难忘,世代相传,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不灭的印记,乃至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隐藏在人类的深层记忆中,如中国古代的《诗经》,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再过100年、200年、300年、500年,它还会被人们提及,还会进大学的课堂,还会让人们去膜拜它,觉得它还值得细读,是吧?这就是恒久流传。

三是经典具有多向的阐释空间,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林妹妹,不同的理解都是针对这个作品的,观点不一样还可能引起争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它不同的内涵来。

四是艺术价值的永恒魅力。要形成这种魅力,至少具备这样一些条件:(1)人类性、世界性普世价值;(2)对社会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弘扬;(3)超我的精神启示;(4)对人性新的发现与探索;(5)对人类命运的揭示、质疑和批判;(6)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与回答;(7)艺术形式的原创性贡献。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网络文学有力作,无经典。其一,网络文学历史短暂,未经过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现在就去谈经典还为时尚早;其二,从网络创作角度说,网络续更是一种速度创作,缺少积累、打磨和沉淀;其三,从阅读角度看,网络阅读一般是快餐式“扫读”,追求“爽感”,来不及思考和品味;其四,从社会环境上看,网络文学诞生于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重欲望和物质,可能淡化意义、价值、崇高等人文精神方面的东西;还有,从传媒看,现代数字化媒体重碎片化阅读,重视频直观,而浅表化符号难成经典。于是,文字的诗性、修辞的审美、句式的巧置、蕴藉的意境,被淹没在娱乐化快感中。文学经典中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和价值内涵便被“打怪升级换地图、霸道总裁玛丽苏”所替代。

我们看到,网络时代文字媒介已出现弱化和式微态势,而传统的经典都是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今天的网络是视频的天下,是爽文化的天下,新媒体、自媒体是主导,文字日渐被边缘化,报纸已经大范围衰落,书刊还能“活”多久?人们更喜欢抖音、快手、短视频,偏爱“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微(博)、B(站)、人(人网)”,影视娱乐、图像文化、游戏动漫,以及博客、短信、微博、微信、手机等自媒体文艺日渐成为主打。占据娱乐市场的是“快乐大本营”“中国有嘻哈”“奔跑吧,兄弟”“乘风破浪的姐姐”“元气满满的哥哥”,它们成为收视的标高,《王者荣耀》《延禧攻略》《庆余年》赚得盆满钵满,“金手指”“玛丽苏”“白莲花”“穿越架空”的套路文一路高歌……这种大众化的消费品所激发的消费情绪,无不对文学经典形成碾压式遮蔽和难以回头的遗忘。我们对文字的这种凝聚性意境感的追求,这个时候就慢慢被人所忽略。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

从2015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还有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分别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目的就是积极推进网络文学的经典化。

我们说,要求网络文学创作精品力作并不是要求一个作品面面俱到,而是选点发力,突出特色。例如,可以是扎根人民,书写时代,如《复兴之路》《大江东去》《明月度关山》;可以是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类,如《繁花》《致青春》《回到过去变成猫》;可以是武侠玄幻,富于想象类的,如《盘龙》《诛仙》《天域苍穹》;可以是以史为鉴,丰富知识类型的,如《明朝那些事儿》《大汉光武》《回到明朝当王爷》等;也可以是励志感人,积极向上类型的,如《橙红年代》《最强特种兵》《择天记》等。创作就是要扬长避短,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写出自己的血型和密码,而不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那样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更谈不上网络文学经典了。

三、如何用网络打造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面临的困境,正意味着它即将迎来建构的新机遇。一方面,经典自身“永恒的魅力”能使它会成为一股潜流、一种“龙脉”在民族文化的深处生息长存,终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代代赓续并不断广大;另一方面,经典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恰是时代变化造成的经典传承方式的改变,它不会是经典的“黄昏”,而应该使它成为新经典的“日出”。因此,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重拾对文学经典的信心,寻找创作、阐释和传承经典的有效方法,让经典在与读者的相遇中重新复活,以新的方式呈现经典的魅力,更好地延伸文学经典的生命力。从传统的文学经典来说,经典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峰,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它负载的是传统文化精英的内涵,像一股潜在的血脉,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长期传承,只要人类的文明不灭,经典就不会消亡。

对于如何用网络打造文学经典,我提几条建议。

第一,倡导“工匠精神”,鼓励网络作家降速、减量、提质。

网络作家应该意识到,好作品在精不在多,只有精品力作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慢下来——好作品,慢中求,与其日写万字让人一目十行却速成速朽,不如以“工匠精神”变“速度写作”为慢工细活的“精品创作”;二是沉下来——深入生活,沉入内心、体察民生,做到持身正、立心诚,在生命的沉淀中,获得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创作的源泉;三是静下来——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争取大浪淘沙,把你留下。陈忠实怀着创作“垫棺作枕”之作的动机创作了《白鹿原》,路遥玩命地写出了《平凡的世界》,为当代作家做出了榜样。

作为网络作家,一开始创作你可以为钱写作,后来你可以为爱写作,为名写作,这都是可以的。但作为更具意义的选择,最终你还是要为天地良心写作,为社稷苍生写作。若干年后文学史还会提到你的名字,提到你的作品,你能在人类的文学星空留下一个属于你的星座,能在文学历史的河床上有你的一朵“浪花”,或留下你的一块“礁石”,那是很不容易的。网络文学每年产生两三百万部小说,你要从这里面显山露水,那不仅是要有雄心,有才华,还要有那种认真创作的态度,这样才行。要像宋代儒学家张载倡导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光作家是这样,我们文人都应该这样,这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网络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的建构,要有一点高远境界,说要有苍生感、沧桑感、忧患感、悲悯感,要对文学有爱好,还要有敬畏之心,不能纯粹是一种好玩,纯粹是为了赚点钱。好玩,赚钱,这也是目的之一,也没有错,但是不能永远只停留在这个目标上,那你这个目标就太低了是吧?还是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这样你才能够为历史留下一点什么。文学史上,曹雪芹以《红楼楼》名,屈原以《离骚》名,塞万提斯以《唐·吉诃德》名,精品力作一部就够。

第二,经典是经典化的产物,需要有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举措。

经典来自经典化,“化”是一个过程,要采取一些措施,促进优秀网络作品逐步迈向经典化,如评价、评奖、研究、推广、改编,让作品广泛传播,这都是经典化的举措。文学经典有“三不靠”,不靠权力,不靠个人意志,不靠作者身份,那都没有用,必须靠什么?靠作品本身,这正是它的魅力。经典还有“三不离”,即离不开口碑,离不开岁月,离不开作品品质这个“压舱石”,最终还是靠作品品质。无论是“三不靠”还是“三不离”,都不排斥经典化,要通过“化”的手段来达到“经典”的目的。

近几年举办的推精品活动,以排行榜为网络创作设立标杆,就是经典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从2015年起,陆续发布了多种网络文学排行榜的榜单,主要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排行榜、北京市“网络文学+”大会优秀网络文学榜、上海作协网络文学“天马奖”、浙江作协网络文学“双年奖”、江苏作协网络文学“金键盘奖”、成都网络文学“金熊猫奖”、辽宁作协网络作家“金桅杆奖”、中国文学基金会“网络文学新人奖”、速途研究院网络文学影响力50强榜单等。通过榜单评选,让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使创作有标杆,读者有选择,行业有亮点。

第三,打造经典,需要规避几个误区。

一是媒介歧视误区。即认为“网上无文学”,大凡是网上的作品都不会是好作品,站在传统的“道德制高点”,视网络文学为“另类”。有一些年长的传统学人,相隔“网络鸿沟”,不写不读不上网,却自视为“文学精英”,对网络文学指手画脚。他们拥有文学话语权,对如何看待和评价网络文学有较大影响。媒介歧视不利于营造精品力作的舆论环境。

二是过度商业化误区。有的作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过度看重作品续更字数、粉丝量、打赏数、版权转让额等,这就很容易出现内容“灌水”,唯利是图,被金钱左右,势必离精品力作越来越远。

三是跟风“套路”误区。网络类型小说的打怪升级、玛丽苏、金手指,以及洪荒流、总裁文、宫斗文等,都有套路。类型作品容易导致作品的雷同化,一些类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节奏、语言风格,乃至遣词造句习惯等都大同小异。情节千篇一律,故事雷同撞车,人物跟风模仿,文笔互相抄袭,表现手法单调重复,它们都是创作精品之大忌。经典总是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套路化创作不利于网络文学打造经典,甚至可能导致离文学经典越来越远。

第四,实施评价分层,不必一刀切。

网络文学需要有宽容的分类,基于文本品质,可以区分为两类,即资格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资格性评价是一种入门评价、大众评价和文化评价。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小说为例):(1)有一个完整的故事;(2)桥段有吸引力;(3)文从字顺,有表现力;(4)人设合理;(5)前后协调有整体感;(6)没有价值观的硬伤。让大众读者高兴一下,资格性评价的意义就在这里。选择性评价是精品力作评价、文学审美评价,其基本尺度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商业性、影响力的统一。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应当有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坚持核心价值观。纳入选择性评价的作品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思想境界上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有对真善美的赞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或者有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追问、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寻等。

第五,优化经典创作的环境。

主要包括:一是在舆论环境上,多关爱,少指责;多宽容,少严苛;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没有自由的灵魂,哪来的经典创造?二是解决好网络作品盗版侵权问题,抄袭剽窃,文学无存,哪会有经典?抄袭模仿是经典之大忌。三是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让作品获得读者认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历史检验。还有,政府管理应该尊重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为网络创作松绑减负,创造宽松环境。

最后,假以时日,将今日的优秀之作置于时光之镜,百年之后再做判断。

经典的打造是一个历史过程,网络文学诞生的时间过于短暂。历史上的文学经典无不是经过时光的打磨才日渐显现其价值,一步步被历史确认、被大众口碑传颂的。2500多年前的《诗经》本是来自民间采诗,有的就是劳动号子,后世却成为经典;“三言”“两拍”乃宋人说书的底本,但它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终于成了中短篇小说的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取自说书故事和《三国志平话》,《水浒传》则采自“大宋宣和轶事”民间故事,《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穷愁潦倒,哪里想到经典!卡夫卡的遗言是“烧掉所有文稿”,巴尔扎克、狄更斯、马克·吐温生前穷愁潦倒,都未曾想到过自己的作品能成为经典,但最后却都成了经典。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
走进中国网络文学的五大热点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吗?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