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1-11-25程金凤
程金凤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做出了相应调整,需要充分彰显出学科特性,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凸显出来,从情感的角度感染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展开了剖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 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23
小学语文课堂上,将情感和教育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依托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手段,在明确学生水平以及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衔接起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素养。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加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课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办法,将情感教育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经分析,将小学语文课堂与情感教育衔接起来,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不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所以,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而,教师在教学阶段,一言一行都會对学生的态度产生极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综合教学内容,高效应用情感教育,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当学生踊跃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时候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身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教师存在很大的距离感,无法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排斥感,不能主动地融入语文课堂中,影响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阻碍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如果能够将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衔接起来,就可以改变这一教学问题,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且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强化对教材中情感教育因素的挖掘
与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显著,还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语文教育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师应该明白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而来的,文章作者利用含蓄或者奔放的方式,使用朴实或者华丽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相融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也从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
所以,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能够细细品读每一篇文章,对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将这些因素与教学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让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以《妈妈睡了》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是借助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同时也借助孩子在观察妈妈时的想象,将妈妈对孩子的爱凸显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孩子爱妈妈”或者“妈妈爱孩子”这一主题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带领学生反复对文章进行阅读,以保证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孩子对妈妈或者妈妈对孩子的爱,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联系到现实生活,体会和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在课程讲解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借助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明确善恶的界限,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健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此外,教师在教学阶段,也应该深层次地对教材中“仁善”等正能量内容进行挖掘,依照实际生活以及典型事例,以情感人,保证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接受较好的道德教育。
2.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上,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生活中,保证学以致用,让知识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阶段,应该科学地利用情感教育,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活力十足。
在教学阶段,教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大胆的想象和表达,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语文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因此,为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强化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并且,采取这样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影视资料,学生会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含义,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让学生细致地阅读对课文,让学生明白圆明园是如何被破坏的,英法联军到圆明园时拿走了哪些东西。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所造成的破坏。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学生也能够掌握到相应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但是学生却无法想象出圆明园到底有多宏伟,多壮观,以及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所造成的破坏有多么严重。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学生播放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影像,了解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恶行,让学生能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情感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钱的关键内容,二者的联系非常密切。通常情况下,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基本的素材,而写作则可以检验阅读的效果。因此,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更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这种感情有效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为例,作者用了简单朴素的语言,对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寄情于景,用最后一句话“要好好活”,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以及未来生活的向往表达出来。在学习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如在现在这个季节,我们所看到的花是什么样的颜色呢?同学们能不能用刚才文中所学习到的句型来描述一下这些花呢?如此,教师可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在教学阶段,教师要侧重于教学材料的融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断的启发,学生能够将自己对大自然以及母亲的情感表达出来。由此可见,采用读写结合的模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会有所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整体提升。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凸显出来,从情感的角度感染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
综合而言,在小學语文教学期间,合理融入情感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阶段,一定要依照具体内容,在明确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办法,灵活地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保证学生的情感能够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彬《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 臧以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5期。
[3] 屈开太《新课改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