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实的个人”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

2021-11-25左月双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范式马克思

左月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告别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式唯物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在人的存在及人的生存问题上找到了其穷竭的症候,实现了人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体都是人,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去看待人、把握人至关重要,理清“现实的个人”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清人的本质的逻辑内涵。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对“类”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类”哲学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观点的核心,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类”哲学从人的存在、意识、关系三方面出发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首先,费尔巴哈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人的生命依靠自然界而存在”[1],将神圣的世界拉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人间中。在人的存在问题上,马克思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从其原著中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曾多次使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

其次,费尔巴哈在确定了人的现实存在基础上在谈论人的意识问题时又陷入了唯心主义。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意识是一种“类意识”,人要具有“类意识”才能称之为人。人作为客观实在即作为存在物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费尔巴哈在人的存在问题上逻辑是清晰的。但人作为存在物主体生活在世界上,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建立社会关系,这不仅是人的生存问题,还涉及人的存在问题,而正是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费尔巴哈受黑格尔的影响,给予了人先验逻辑设定,人的生存之路仍然被固定在牢笼之中。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意识”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问题,并不能停留在理论辩驳层面,而是要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挖掘,故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划清界限。

最后,费尔巴哈在谈及“类关系”时,同样也逃脱不了“类意识”的思想窠臼。“类意识”和“类关系”本身就是承上启下的关系,费尔巴哈将“类关系”置于感性世界中,没有将“类”同个人的特性进行严格区分,这是费尔巴哈思想症结之处,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突破点。马克思对“类”意识的批判表明马克思肯定不会认同费尔巴哈对人的关系的理解,马克思另辟蹊径去寻找人的关系之大门钥匙,这把钥匙正是实践。

(二)对“唯一者”的批判和超越

“唯一者”是施蒂纳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所要跨越的第二道鸿沟。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点的确立,准确来说是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人本主义观点的扬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施蒂纳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搭起了一座思想桥梁。

首先,施蒂纳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来寻找或者说证明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施蒂纳在寻找之路上过于强调个性,用施蒂纳的话来讲就是过于强调“我”,追寻“自由的精神”。[2]他认为人作为人不应该受强制性劳动的束缚,若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条件或私欲而进行劳动,这种劳动不具备真正意义。施蒂纳主张个人要摆脱外界的束缚,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施蒂纳强调的人之自由好比空中楼阁,没有将人置于物质生产、社会实践中讨论,这是施蒂纳思想终结的核心,也是马克思思想观点的真正切入之点。

其次,在人的存在及人的生存问题上,马克思能正视人的生存问题,既不像费尔巴哈忽略了个人的能动意识,又不像施蒂纳夸大了人的自由意识,摆脱了一切社会现实。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个人的发展之路,不仅打开了“类存在”的精神之门,而且为“唯一者”注入了物质基础。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逻辑脉络

(一)“现实的个人”之“现实”何以可能

“现实的个人”之现实是指何种意义上的现实?其现实性又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在关于人的存在,也即人作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费尔巴哈把人从神学拉回到人间,认为人是感性的、具体的,马克思曾给予费尔巴哈很高的赞誉。马克思也曾使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在人是感性存在方面,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狠狠地批判费尔巴哈的也是“类”概念,马克思虽然认同人是感性存在,但不同意费尔巴哈将人的意识归为“类意识”,将人的意识存在置于逻辑思维推演之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仅将人的存在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也就是人作为物质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需要空气、水等);而且将人如何生存的问题也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人作为存在物生活在自然界中,意识、关系都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是在头脑中的演绎推演。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从现实生活出发去寻找人的本质,这是人生存解放的本质,打破了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逻辑精神之窠臼,为人类生存本质打造了坚实的地基,迎来了人类生存本质的春天,实现了人类生存本质的改革开放。

(二)“现实的个人”之“个人”何以可能

“现实的个人”[3]29之个人是指何种意义上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之个人是人生存的重要内核力量。费尔巴哈在面临人的生存问题时,是将个人置于“类”概念之中,给予个人的自由基地便是逻辑的符合;施蒂纳在批判费尔巴哈神性的逻辑推演基础上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就是“唯一者”,每个人都是“唯一者”,施蒂纳极度强调人的个性的存在,其眼中的个人似真空中的人。一个是强调人之生存的普遍性,一个是强调人之生存的特殊性。而马克思正是在二者之间去寻找人之生存的答案。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感性的世界,个性的发展也离不开生存环境的影响。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找到了人之存在及人之生存的中和剂,也是找到了人之解放的出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所探索的人之生存之路,既不同于费尔巴哈式的“类关系”具有逻辑先验性的个人,也不同于施蒂纳式的“无政府”状态下真空式的个人。这里值得强调的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并不是对二者观点的简单融合,而是在对二者的批判和超越,这种批判和超越不是平行的,而是交叉融合的。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批判和超越中开辟了自己的思想园地,突破了以往哲学家给予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思想窠臼。

三、“现实的个人”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人与人的沟通,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范式根源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实的个人”之“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的基石

1.“现实的个人”之“现实”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阐明了人的本质的核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不能理解“革命的”[3]16活动意义,仅仅是用“直观的”方式去解释人类的实践活动,费尔巴哈个人是努力摆脱思想逻辑的束缚,试图去寻找此岸世界、寻找感性的客体对象,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将感性客体活动置于“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反而又回到了抽象思维的逻辑推演中。然而这个观点又恰恰被唯心主义者所利用,不仅将其作为批判费尔巴哈的利刃,而且作为其寻找人类解放的突破点。现实性和个性是人存在及生存的两大重要法宝。马克思不同于费尔巴哈将人的实践活动置于抽象思维之中,而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置于现实社会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了马克思同费尔巴哈观点的区分,马克思自此不再使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

马克思所提出的现实性标志着人生活在世界上和世界万物一样离不开物质。从自然特性来讲,作为生命体,人同动物相似,都生存于大自然中,并依赖于自然,这是人类存在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基本前提;从生理需求来讲,人的需求层次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逐步改变,从最低层次的需求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人受自然环境的束缚,不能满足自身进一步需求时,便开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其现实性来讲,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适应自然的必然发展之路。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也是人所具有的普遍特性。

2.“现实的个人”之“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的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去寻找思想教育的突破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动向,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受民族文化及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其思想特征更具独特性,由此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既不能实施精英式的教育,过于高深,学生听不进去;也不能实施庸俗式的教育,过于肤浅,又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故而抓准学生的现实需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在现实中认清自己的需求。既要根据所处的现实环境去认识问题,不能超越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又要正确解决问题,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之上创造条件,而不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

(二)“现实的个人”之“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的灵魂

1.“现实的个人”之“个人”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所提出的“现实的个人”,其“个人”不同于施蒂纳的“唯一者”。虽然施蒂纳极力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但“唯一者”是指真空状态下的人,所谓真空状态下的人是指脱离现实环境,抹杀了现实关系,在自我逻辑虚无中寻找人的存在意义。面对人同自然及社会的矛盾,施蒂纳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个人与现实社会产生的矛盾进行隔离,而人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并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隔离而不存在。马克思正面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人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人的个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把人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考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个体,其独特性在于人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现实的个人”之“个人”不同于马尔库塞所讲的“单向度的人”,也不同于“真空人”,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人能真正意识到个人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现实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达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现实的个人”之“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的灵魂

首先,“个人”并不是“无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快手、抖音、快餐式电子娱乐占用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其后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无形中丧失了自己的批判思维和超越自我的能力,逐渐被“异化”。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便是人拥有意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故而思政教师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保持自我,不断激发自己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在各种信息洪流中激发自己的本质需求。

其次,“个人”并不是“自我”。个性并不是“自我”,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及大局意识较弱;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从理论层面去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实践层面去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同社会环境相结合。

四、结语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逻辑脉络同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范式无论是理论基础、内在动力、价值追求上都是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生存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促进人类社会自由、和谐发展。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强调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现实的个人”为依托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客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功能的实现。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范式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