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2017-02-18谢伟

学理论·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

谢伟

摘 要: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扬弃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论述了客观事物对象性的普遍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等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在人自身的内在能力、外在的物质世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黑格尔;费尔巴哈;对象化;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19-03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手稿》中对象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主要包括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马克思吸收了二者对象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在批判和扬弃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对象化思想。

一、《手稿》中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认为,对象化就是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对象化即主体在运动中创造出异己的对象,使主体外化为他物的过程。黑格尔把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看作是对象化的主体。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就是自我意识把自己的人格外化于外部世界,把自己外化成他物,把他的世界创造并表现出来,并且把他创造和表现的世界当作一个不同于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看待,进而克服和扬弃他所创造的世界。这也就是“意识—意识对象化—意识克服对象化回归自身”这样一个意识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用感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将人看作是对象化的主体。费尔巴哈看到了人是通過对象来认识自我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必须对象化,对象是人显现出来的本质,是人客观的、真正的自我。但是费尔巴哈看到了感性的人却没有看到人的感性活动,把人仅仅看作是纯粹受动的感性存在,认为人只能像照镜子般通过对象直观自身,忽视了人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充分肯定和赞扬了黑格尔对象化思想中主体扬弃他创造的对象而回归自身即主体能动性这点思想的伟大,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忽视了主体的受动性——对象对主体的限制。另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说的对象化是纯粹的抽象思维活动,包含着唯心主义的神秘因素。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将对象化看作是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的内部运动,批判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当作对象化的主体。对于费尔巴哈,马克思肯定了他将人作为对象化的主体,人通过对象来认识自我的思想,但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纯粹受动的存在物,把对象性仅仅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性,只讲人的受动性,不理解人的对象化其中包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意识内部的对象化和费尔巴哈直观的对象化思想的缺点,对二者进行扬弃与发展,形成了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对象化思想,即建立在客观世界具有普遍对象性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人和世界现实互动、历史生成的对象化思想。

二、《手稿》中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在《手稿》中集中论述了关于客观世界对象性以及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将其丰富内涵概括和总结起来可分为对象性是客观事物的普遍属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的五个方面。

(一)对象性是客观事物的普遍属性

对象性是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和周围其他事物处于互为对象的关系之中。首先,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必须是对象性存在物,它自身之外必有对象。一个现实的存在物若没有别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它就是一个封闭的、僵死的、唯一的存在,它自身根本无法存在和发展。其次,一个客观事物同时本身又是另一客观事物的对象。如果一个现实的存在物本身不是别的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它自身也就不会有任何别的存在物作为它的对象,它也就同别的存在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对象性关系,那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就是非存在物。这种非存在物只能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抽象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太阳和植物的对象性关系的例子来论述和说明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互为对象、互相作用的对象性关系的现实性与普遍性。“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1]106世界上的任何客观事物都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构成互为对象的双方都在各自表现以及确证着对方的存在、属性和本质力量。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的事物,它的属性和本质都只能通过对象性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人是对象性存在物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客观世界普遍的对象性,不只是为了说明自然界都有对象性,都是对象性存在物,而更主要是为阐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奠定基础。人是自然界客观现实的存在物,人理应也是对象性存在物。人的对象性关系,既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之间的自在的对象性关系,也区别于动物对外部世界的本能的对象性关系。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本质特性,人的对象性关系是自为的、能动的对象性关系。

人作为自然存在的对象性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是整个自然界进化和发展的最高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了自然界,人就不能存在。所以,人是自然界的对象化,是自然界对象性的确证。同时,人类产生以后,人的生命活动在自然界之中表现出来,人对象化为自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6人通过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自然作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对象化的产物和结果。

人作为类存在的对象性关系。人的特性便是自为性,即能动有意识的活动。人将人的对象性外化出来也就是对象化活动。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受制于外界的自然存在物尤其是动物的依据。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107“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1]57因为人具有自为性,人的对象性关系不仅仅表现于人的本能的生命活动,人能通过有意识的能动活动来表现自己和确证自己的类本质。整个客观世界都能成为人的对象,都要接受人的对象化。人的类属性直接体现在人在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之中。正是在改造客观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1]83其次,人作为社会人,一方面是作为对象化主体,将自身对象化在其他人之中,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对象为他人确证主体性而存在,即“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1]82

(三)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

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首先,在于它展现和确证了人的生命。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存在于人之外的对象,是人为了充实自己,展现自己本质所不可缺少的。人的生命存在并不能纯粹依靠人的生命的本身形式来展现,而是依靠人的生命活动,也就是对象化活动。比如,一个饥饿的人想要生存就得进食,就会寻找食物、制造食物。正是这种寻找和制造食物的对象性活动展现和确证了这个人的生命存在。

其次,对象化活动将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通过对象化活动表现自身。而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是无差别的同一。动物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便是自己生命活动自身。这种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最后,对象化活动塑造和发展了人的感性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1]86可见,人的感觉、思维等能力都是在人的对象化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四)人的对象化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的对象化具有受动性,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展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105人的对象化的受动性一方面是指人的需要的受动性。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多方面的欲望,因而人有对外界对象的需要,但是,人的欲望和需要的对象是在他之外而不依赖于他的存在,外在的自然存在物也不会主动地现成地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对外界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限制。人即使拥有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也不能毫无限制地实施这种力量,人的对象性活动要以正确地认识、遵循和利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否则人的对象化便会受挫。

同时,人的对象化也具有能动性。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具有能动的主体意识。在对象化过程中,人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愿望、意志等。“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1]107

作为人,他受到身外对象的制约,意识到自己是受动的,同时又受到来自自身内部欲望、热情的驱使,这就会更加激发起人的激情和斗志,去冲破这种被压抑、受遏制的状态。因而,人的受动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因为其是受动的,所以他才是能动的。

(五)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

人是历史存在物,人的对象性存在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一方面,作为互为对象的人和整个自然界不是两个现成的存在,也不是两个现成的东西互为对象,而是有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随着主体人的生成,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对人也相应生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1]92人的对象性是人通过劳动在与整个自然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豐富起来的。而且人本身的身体机能和感性器官事实上也并不全是由自然界直接提供,它同时也是人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的历史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最后成为属人的存在。

另一方面,人的对象化会经历一个“对象化—异化—对象化”的历史过程。人作为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主体,能够用自己丰富的感性能力和自由的理性能力认识与把握自然,扬弃自然的因果律、必然性,使自然由“自在之物”转向“为我之物”;但同时,人又必须作为劳动对象化的主体直接地现实地作用于自然,把主体丰富的感性能力和自由的理性能力转化成为受因果律、必然性制约和支配的现实物质力量,利用工具的自然力去作用于自然,生产出劳动产品。这样,随着现实物质力量的增强与扩大,由劳动分工和私有制而直接产生的“异化劳动”就在“对象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为我之物”便成了“不为我之物”“非我之物”。等到生存力发展到消灭了分工和私有制,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异化劳动”又会随之消失,人的劳动又会重新表现为对象化的活动。因而,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

三、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质的一切丰富和发展都必须通过人的对象性关系来表现,并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来实现。当今社会,私有制还没有完全消灭,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劳动只是作为人的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还只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个既成事实。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最现实的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人的对象性关系上。

(一)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内在能力

人的发展,体现在人自身的内在能力方面。任何对象对人的意义都依赖于人的感觉并以人的感觉所及程度为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1]87。人有眼、耳、鼻、舌、体五官,相应地,人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这些感性能力是人接触、感知、了解和认识客观外在对象的基础。人在身体肌理上拥有强大的眼睛,就会有出众的视觉能力,就能够看见、看清更多事物,就能够使更多事物成为自己的对象,就能够与色彩斑斓的世界建立起更丰富的对象性关系,其他感性能力也是如此。这些感性能力越强,在对应领域内人的对象性就越丰富,人的对象化活动越能开展,越能好的发挥。

另外,人具有抽象思维和理性能力,人的抽象思维和理性能力使人的对象性摆脱了自然界自在的对象性,而具有了人的尺度和主体性。人具有把外部世界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能力,“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58并衡量对象和塑造对象。所以,人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持、维护和锻炼人的感官机能,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人内在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

(二)丰富和发展外在的物质世界

人的发展,也体现在外在的物质世界方面,这就要求创造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对象世界,使人能够与整个物质世界建立广泛的普遍的对象性联系。首先,“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88。一方面,工业创造的巨大的物质世界体现和确证了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也要时刻与工业不断创造和更新的新物质世界结成对象性关系,使人的对象性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马克思设想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消灭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仍然存在,人的发展要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和条件,人的对象性的丰富和发展要求有丰富的对象世界,也就是商品世界。商品作为人对象化活动产生的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才能、意识、情感、愿望,具有属人的属性。人越能创造出和拥有丰富多样的属人的商品,也就越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发展。人如果都能与商品世界建立起丰富的對象性联系,能够普遍地平等地面向整个商品世界,不仅能够面对普通的商品,而且也有权利有机会有能力面对高级商品,使整个商品世界成为自己或者创造或者消费的对象,那么人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对象性。这种人的对象性的丰富与发展才是人现实的丰富与发展。

(三)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还体现在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要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是现实的,否则只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体现和实现。人在交往过程中不断生成和丰富自身与他人的对象性关系。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相应地,人的发展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人在生产、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内交往关系的深化和扩大。同时,这些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核心,人的发展也就集中体现在生产交往的实现程度上。生产关系一成不变,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交往就会受到限制和禁锢,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生成新的对象性关系,人就不会发展。所以,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走向丰富和走向全面。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形成一种常态,只有如此,人才能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的生产交往,将更多的人发展成为自己生产交往的对象,丰富自己的对象性。人的生产交往的对象性越丰富越广泛,人也越有多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物质对象,在现实上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人的发展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人就越能够在交往中进一步丰富人的对象性关系,从而使人在对象性关系的不断实现与扩大中实现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初探两个社会的哲学底蕴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