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2021-11-24史健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原有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但从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和参与机制等方面来看,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新媒体;路径

一、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

(一)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乡村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场域,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集中体现,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逐渐进入乡村,乡村治理也面临着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挑战和新机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这表明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推动乡村治理迫在眉睫。

(二)乡村新媒体发展现状

据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7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较2020年3月增长5471万。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网络传媒、智能电视和手机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也在快速发展,逐步由城市深入农村,迅速在基层乡村普及开来。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农村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在乡村人口数量极速下降,农村网民总规模仍稳步增长大环境下,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融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给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意义与困境

(一)新媒体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1.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

媒体是政府和村民之间的良好沟通桥梁,但由于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过程单一,导致村民和政府管理者之间信息沟通不是特别顺畅,只能一层一层的传达,不时会发生“中断”的现象,乡村治理也就无法高效的集中民意进行真实有效的民主管理。随着基层的新媒体逐渐普及,管理机构对它的使用以及农民对它的接受,通过其互动性和便捷性,基层村民可利用論坛留言、网络举报、“两微一端”等多个途径实现与上级管理者的及时交流,实现平等广泛的政治参与,针对自身利益表达诉求、反馈意见。新媒体拓宽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保障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监督权、知情权和话语权,村民真正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角。

2.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

随着知识储备的提升和经济上的独立富足,农民的主体意识也在觉醒,特别是新媒体不断普及,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而多样的信息和资源,第一时间知晓国家的重要决策,渐渐从乡村治理的被动聆听者变成了主动参与的治理参与者。同时,新媒体具有实时交流、开放共享、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其使用突破了参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外出人员参与乡村治理“不在场”的问题,村民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言时,可减少其身份顾虑,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身真实诉求,并完成及时有效的互动。这样就能有效激起村民的参与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长此以往,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逐步提高。

3.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在新媒体普及开之前,乡村治理存在政策发布慢、学习难,决策落实慢、执行难的问题,模式相对单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则为各项政策讯息的传递提供了便捷条件,逐步改变了以往程序固化、层级繁多的信息传递模式。各个乡村通过线上服务平台的搭建,积极公开政务信息,给村民了解办事流程、咨询惠民政策带来了很大便利,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政治认知和对政府管理的认可度,也能最大程度的汲取民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并有效保证各项决策的执行落实,大大提升治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为疫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通过微信、直播、视频等新媒体,既能做好疫情防疫工作,又避免实质性的接触,方便了村委会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相对稳定又安全的局面。

(二)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1.新媒体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技术普及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信息服务体系也在加快完善,但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这份报告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建成一批特色的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乡村快速延伸。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新媒体运行的整体支撑环境还有待提升。

2.新媒体的运营能力有待提高

新媒体的对使用者有一定技术性和知识性要求,其看似简单实则繁琐,但大多数乡镇干部并不具备新媒体专业运营能力,多数没有接受过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方面的技能培训,无法快速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工作方式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转变也不及时,缺少媒介素养、专业素养。在具体进行新媒体运营时,并未将农民心声、掌上服务、监测环境、政务公开等内容结合新媒体的平台特性进行结合,缺乏新媒体平台运营创新意识、规范意识以及拓展平台渠道的意识。还有许多乡镇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管理等层面有一定的混乱性,存在着政务新媒体信息更新不及时、平台不可用等情况,从而影响新媒体治理的动态性呈现。

3.新媒体的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三大主体,在运用新媒体时也未构建好良好的协同运作机制。从政府层面而言,一些管理者仍抱有拖捂盖瞒的陈旧思想,对新媒体的作用、影响认识不足,并未让其成为监测环境、政务公开、吸纳民意、接受监督的有效工具。从村民角度来看,许多农民因为基本知识、相关技能的缺乏或者贫困等因素,往往很难通过新媒体渠道有效的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另外因为相关的宣传教育不足,导致一些村民对新媒体还存在着一些不恰当认识,村民也不太积极主动的通过新媒体去参政议政。从社会组织角度来看,受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乡村的社会组织本身并未发展壮大,当前的一些社会组织也并没有将乡村实际和村民较为熟悉的方式结合起来以构建新媒体应用平台,从而显得不那么“接地气”,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三、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

1.丰富网络基础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是新媒体运行的基础,丰富网络基础设施是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在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上发力,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广电网络最大限度地延伸下去,提高服务基层水平。坚持网络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形成覆盖范围广、密度高的信息基础网络,形成有线无线、宽带窄带和物联网融合覆盖的智慧广电网络新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年3月24日发布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现实/虚拟现实(AR/VR)、超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这就是新媒体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2.建设乡村新媒体中心

基层群众是党和国家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新媒体就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媒介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是群众了解国事、了解社会发展、了解周边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基层群众思想舆论的主要构建场所。新媒体在乡村的运营离不开乡村新媒体的建设,为此,乡村需要融合县级广播电视台、县级政府开办的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建立乡村新媒体中心,包括微博、微信等微媒体,还有抖音、火山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立足于乡村实际和人民需求,打造集新闻宣传、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引领育人等功能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二)优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能力

1.加强新媒体运营队伍建设

专业的运营队伍是运营好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他们是平台正常运转的保障。乡村新媒体运营队伍不仅需要一定的媒介素养、专业素养,更要具备一定的乡村治理知识。乡镇管理者要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的传播体系,培养搭建能力过关的新媒体运营队伍,推动农村利用新媒体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要加强对乡村干部新媒体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调整和改变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法,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要发挥好干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高新媒体在村民中的普及率,为乡村治理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技术基础。在此过程中,可发挥退休教师、老干部等群体的优势,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乡村治理的“智囊团”,使其承担乡村治理工作中新媒体舆论“意见领袖”的角色,为乡村治理贡献一定力量。

2.创新新媒体平台运营思维

新媒体运营者要积极创新平台运营思维,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运营实践摸索出村民易于理解的传播形式,将网络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村言村语”,帮助村民掌握基本的新媒体使用技能。结合平台的不断更新,乡村治理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要进一步丰富发布内容和形式,以提高传播信息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同时,乡村治理工作应结合农民关注度高、使用率高的新媒体平台上多做文章。在发布形式上以视频化、音频化、图片化、H5 互动页面等农民易于读取和接受的方式为主。在内容发布上可實时滚动播报、积极策划鲜活的农村生活主题,建立答疑互动专栏等,让农民能够简单高效地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可增设“乡村治理有话说”等开放式栏目和话题,鼓励农民参与,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

(三)构建新媒体多元参与机制

1.树立良好参与治理理念

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导者,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快在思想上从官本位到民本位、在理念上从管控到服务的转变,加快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转变对新媒体使用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表达、交流和引导功能,在积极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作为乡村治理主要主体的村民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法律意识,增强政治实践认知和理性参与意识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触犯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为乡村治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乡村的各个社会组织应强化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站位、社会责任及主体意识,增强其在新媒体所呈现的各类信息中进行理性辨别、妥善处理的能力,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充分地发挥良好舆论导向等作用,并通过其发散式影响,及时弥补政府、村“两委”在乡村治理中的不足。

2.拓宽主体参与治理渠道

拓宽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是形成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协同共治新格局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搭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体利益反馈和回应互动平台。要完善外出群体在乡村治理中参政议政的渠道,利用新媒体,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调动外出人员协同参与乡村治理。而对于使用新媒体工具有困难的基层民众,要融合传统模式,通过易于接受、切实可行的方式保证他们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从而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促成基层共治局面形成。政府也可通过公共服务外包或委托代理等形式,引入有关专业组织或机构参与,从而基于新媒体运营建立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政府要提高对社会主体意见的重视度,畅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数据共享,实现治理主体间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李乐.媒介变革视野中的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结构转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9).

[2] 孙倩.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7).

[3] 单俊宇,单连春.新媒体环境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问题与对策[J].领导科学.2020(04).

作者简介:史健桥(1997—),男,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