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争议人物访谈节目传播分析

2021-11-24王馨瑶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传播样态的改变,访谈节目正由传统走向自我革新。本文将分析节目形态趋于碎片化的访谈节目所产生的节目效应,以及对节目中争议型人物所采取的谈话方式。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人物访谈节目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人物访谈节目;争议人物;情感互动;访谈尺度

新媒体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不同阶段和领域的人对新媒体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就今天的传播领域来看,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1]比如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具有短时、高效、便捷等特点,使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伴随着传播效果的大幅加强,形成“爆点”的几率呈指数型增长。而人物访谈节目,基于对被采访人物(一般是公众人物,且该人物具有一定的争议度)的深度挖掘,达到还原真实或是呈现差异的目的。在新媒体背景下,人物访谈节目被切割成多个碎片,往往容易因为其中一些片段而成为信息爆点。

一、互联网思维下的人物访谈节目传播趋势

进入Web.3.0大互联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成为典型特点。智能手机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代表。而真正的3.0时代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人物访谈节目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传播趋向碎片化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以抖音和快手两大平台为核心的格局已定。短视频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阵地。这无疑意味着,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必将得到延续和壮大。从诞生之初,短视频就具有短小精悍、直观性强的特点,伴随着上滑式的浏览方式,极易吸引和留存用户的关注。而它的优点也注定了它的内容必将是高度凝练的。反而传统的一期访谈节目的时长不适用于短视频的播放,于是出现了将完整节目根据节目内容,剪辑成若干个小片段,然后投放到短视频平台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节目的官方账号有投放之外,一些私人账号也会进行相应的操作。这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该节目或节目中被采访人物的传播效果。

(二)媒介联动赋能传播效果

前面提到,交互是Web.3.0时代的特征之一。不同媒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就同个事件进行传播。例如人物访谈节目《立场》,因为主持人易立竞的个人风格而受到广泛关注。她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争议的人物。而这档节目同时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进行推送,取得的反响甚至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多媒介的联动带来的高度重复,无形中一遍遍加深人们的记忆,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模式。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媒介联动有区别于一些主流媒体针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的自发联动,而是更侧重于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补性而产生的无意识的联动。

(三)大数据精准定位受众

新媒體背景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迅速成为吸引用户和提高用户粘性的手段。平台依托大数据算法为每一位用户智能匹配相应的观看内容,或者说是为每一位内容发布者找到可能会对内容感兴趣的观众。基于大数据之下的人物访谈节目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从而获得稳定的关注度。另外,这不仅可能带动本期节目的话题度,甚至往期节目的热度因此而上升的几率也得到增长。

二、争议型人物访谈方式与效应

争议型人物,通常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伴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争议”的来源。这种不同的,甚至可能是与大众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常常会形成刻板印象。而争议型人物访谈节目要做的,或许就是打破这样的刻板印象,从另一个维度去解释人物的价值选择,形成多元的文化诉求。

人物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设置赋予了不同的访谈节目较为鲜明的风格,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方面。而不同的访谈方式作用于同一个人时,往往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在《鲁豫有约》和《康熙来了》中,都针对同一个争议型人物展开过采访,所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一个采取步步紧逼、言辞犀利的访谈方式,使得访谈场如“战场”一般,敌退我进、敌进我退;另一个则利用轻松、娱乐的氛围,在聊天过程中打开话轮。二者都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人物访谈节目,且都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却在对同一争议型人物的访谈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再比如另一档人物访谈节目《立场》,采访者易立竞自身的属性就“略带争议”。她的个人风格显著,尤其在针对争议型人物的采访时运用的“一针见血”的提问方式,让两者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一度被网友们津津乐道。值得注意的是,《立场》和《鲁豫有约》在形式上属于同样的类型,区别在于:在《立场》中,始终贯彻以“公益、深度、人文”为核心,以“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为理念,走出演播室,回到受访者的生活环境,或至少是力图营造一个轻松温暖的谈话氛围,从而深度理解和呈现受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简言之,访谈节目的顺利进行要基于一个良好的访谈氛围,在人物访谈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嘉宾的情感互动。在这个交互的时代,任何人的观点都有可能会引导其他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在进行争议型人物访谈节目时,对于访谈尺度的把握仍需谨慎斟酌。

三、人物访谈节目未来发展与思考

基于以上的问题,如何能够在数据化进程迅猛发展,网络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既保留人物访谈节目应有的看点,又照顾到被访者的处境和情绪,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双向的情感互动

在心理学范畴中,“情绪”多指向人的自然需求,“情感”则指向社会需求。在人物节目访谈中,“情感互动”是从心理层面上影响谈话双方的互动的一种交流状态。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不能依靠简单的情绪进行话语表达,而需要通过情感上引发的共鸣,从而达到深层的交流。比如通过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彼此的认知度从而加强认同感。

(二)采访者的个性表达

由于访谈节目的特殊性,设置采访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意味着采访者的个性表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风格走向。这对采访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控场能力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应展现多元的文化诉求,通过对争议人物的访谈展现社会对其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应及时把握现场气氛和受访者的情绪变化,尤其针对敏感话题,需要调整相应的话轮保持策略。

(三)节目内容的优化呈现

在整个融媒体背景之下,主流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寻找新的出路。面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内容输出,把握优质内容的生产是关键。内容要立足于优秀的文化基因,展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四、小结

互联网思维下任何事物成为信息爆点的概率显著增加,对于本身身处舆论漩涡的争议人物来说更是如此。访谈节目立足于挖掘人性、呈现真实,但不能基于失去尺度而达到传播效果,要充分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为新时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版。

简介:王馨瑶(2000–),女,汉族,籍贯:湖南衡阳,本科,单位:深圳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