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及其变迁

2021-11-24完代才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形式

摘要:婚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拉卜楞地区传统婚姻的观念和实施的形成,也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其文化变迁,传统婚姻文化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体现了不一样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传统婚姻;文化变迁;形式

一、关于拉卜楞地区藏族传统婚姻的形式及其成因

藏族历史中,关于婚姻形成的传说和神话不计其数,这些便成了传统婚姻文化的一部分。且由拉卜楞地区来说,以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为主的,同时还存在情侣制、多偶婚、偶局婚等原始群婚的残余。只因为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言:这种使“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按照母权制和群婚制是一种通例”。[1]藏族婚姻文化的研究中,婚姻形式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谓婚姻形式,是指人们通过结婚成立家庭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是世界通用的婚姻形式,也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婚姻形式,但在我国藏族聚居地制、一妻多夫制,就总体而言还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而一夫多妻制主要有姐妹共夫、血缘外共夫和母女共夫等形式;一妻多夫制绝大多数都是兄弟共妻形式,只有极少数是朋友共妻,而父子、叔侄等共妻形式仅是特例,在实际生活中则是以兄弟共妻最为普遍。[2]

根据《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所提及,“把这种现象(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现象)看作是原始群婚的残余,是有失偏颇的。”[3]藏族这种婚姻形式是伴随着藏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重义轻利”为核心的藏族道德价值观在婚姻文化中的反映,且在藏族中认为这种婚姻形式是能被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理解的。西藏在总体上一夫一妻制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婚姻形式。与此同时,一妻多夫制的几种方式,如:兄弟共妻、朋友共妻、父子共妻。在这几种共妻形式中,以兄弟共妻为普遍现象。这种婚姻形式的成因也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主要因素一方面,受独特的自然环境、阶级压迫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在一夫多妻制的形式上,主要有姊妹共夫、血缘外共夫、母女共夫。其中在社会中姊妹共夫的社会反映是良好的,对血缘外共夫和母女共夫则是颇有微词。李禛在《藏族婚姻继承习惯法研究》中也提出:“藏族地区的婚姻形式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4]在谈到其形成原因上认为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并且这种经济因素主要着眼于劳动力角度考虑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因素只考虑经济因素稍有牵强之嫌,所以若需要比较全面或完整,仍有商榷之处。

二、拉卜楞地区藏族传统婚姻的变迁和成因的分析

藏族传统婚姻规则作为一种习惯性契约,划定了男女配偶栖身、经济担负、财富合并、子女归属及双方亲属间的合作。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演进,传统习俗的变迁是客观现实的存在,拉卜楞地区藏族传统婚姻也不例外。

(一)生产及生活方式变迁促使婚姻家庭观变革

安多西部地区的藏族很早就依据高原自然赋予的生存条件,从事游牧为主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东部农业区的藏族,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大部分从事农耕经济,民族传统与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如青海东部半农半牧地区特别是农业区的藏族(绒哇),农耕经济逐步融入市场经济之中,生活环境不断城镇化,传统习惯在现代理念下逐步变迁。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婚姻形式与观念自然无法存续。据笔者调查发现,在湟中县上新庄“静房”村藏族中,85%受到汉族家有男丁、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除保留了人赘时藏族的一些仪式外,藏族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和意识已基本淡化。许多年轻人不再刻意注重等级和部落婚等因素,一些藏族独特的婚俗也渐渐消失,历史遗留的婚姻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背景下的婚姻形式和理念。

(二)社会圈的扩大使通婚范围不断拓展

通婚圈是因婚姻关系缔结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圈子,既是地理范围的概念,也是人员流动的产物。学者认为,“通婚圈是影响通婚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流的网络。”[5]对于安多藏族来说,传统婚姻范畴中的通婚圈主要表现为:阶级内婚、等级内婚、民族内婚、部落内婚等。从中可看出,择偶范围既表现为族群意识、层级观念,也表现为空间地理要求。部落与民族内婚即以同一民族为优先择偶对象,只有在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他民族。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藏族农业区许多男女向外流动,生活交际圈的扩大,其传统通婚圈被打破,族际通婚、远距离通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族际通婚的扩大必然带来原有亲属关系的重组,民族与部落内部的社会关系变得十分明晰,依亲属网络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由此也出现裂变。因此,当一个既定的通婚圈被打破时,也是其所关联的家庭、社会群体与传统社会网络关系的断裂,如此所带来的将是一个连锁反应,从而动摇着一定社会结构的基础。

(三)时间和场域的变化导致婚姻习俗的变异

自古以来,安多地区大部分藏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藏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歷史上之所以“戴天头”习俗流行,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人际交往受时空限制,为了让姑娘在成人后能够尽早接触社会、求得伴侣而进行戴头典礼。但这一习俗在安多农业区藏族中已经改变为在成婚这一天进行,而且由成人典礼的意义变

异为婚姻典礼的一部分。有些婚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定的保留,如拉卜楞地区部落中男方家要三次迎亲的习俗,是因为部落与部落之间距离太远,沿途少有人烟,为了让送亲的人马在途中得以歇息,男方家会在途中派人设点、烧茶款待,同时双方的年轻人也乘赶路之际,扬鞭催马,你追我赶,玩一场赛马的游戏,这个习俗在青海“乙什扎”部落仍有保留。但大多数农业区藏族随着城镇化生活环境和现代交通的便捷,许多习俗日趋简化。此外,有些部落的传统婚宴在扫除清洁并铺上白毡的羊圈里进行,以示对客人们的尊敬,因为“羊圈里开设盛宴自古有,人畜两旺的事理自古留”。而现在安多藏族的婚宴多已改在房子和院子甚至在酒店里进行。总之,一些特殊的习俗被刻意地保留和沿袭,但人际交往的方式变化和时空距离的缩短,致使许多婚姻习俗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欢.近十年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3):75—71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切吉卓玛.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2014:2.

[4]李禛.藏族婚姻继承习惯法研究[M].甘肃政法学院,2013.9.

[5]严由健,吴信学.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社会通婚圈变迁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作者简介

完代才让(1997-),男,藏族,甘肃,硕士研究生,单位:西藏大学,研究方向:西藏文化史。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曲线运动考点的梳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