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用及体系的聚集行为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2021-11-24卓兴家
卓兴家,张 涛,宋 程,张 娜**
[1.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中海油(天津)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天津 300452;3.东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近年来,树枝状聚酰胺-胺(PAMAM)/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呈现一些特殊的性能,例如,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树枝状PAMAM中,能够有效提高PAMAM对药物和基因的运载能力;将树枝状PAMAM加入到表面活性剂中,可以提高表面活性剂的破乳、絮凝及降黏效果;树枝状PAMAM/表面活性剂聚集体还可作为模板制备纳米粒子和纳米簇。此外,树枝状PAMAM/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在涂料和洗涤剂等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同时学者们对PAMAM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结果表明,PAMAM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以离子间力和疏水基作用结合在一起[3],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以及PAMAM的代数、结构等都对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4-5]。在特定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可与PAMAM作用形成体积较大的分子聚集体,使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等性质发生明显变化[6-7]。
尽管到目前为止PAMAM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研究有众多报道[8-9],但是由于形成的混合体系结构复杂,聚集过程及形成的聚集分子对溶液性质影响机理还不十分明确。作者通过动态光散射及荧光探针手段研究了PAMAM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的相互作用,考察了c(SDS)、ρ(PAMAM)、作用时间等对聚集体的中值粒径及疏水性的影响,目的是为扩大PAMAM复合体系的应用奠定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SDS:分析纯,天津市光复化工研究院;芘、乙二胺、甲醇、丙烯酸甲酯: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实验用水:蒸馏水,自制。
电子天平:H110,德国沙多利斯;荧光光谱仪:LS-55,美国Perkin Elmer公司;纳米粒度仪:BT-90,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PAMAM的制备
按照文献[10]分别制备了以乙二胺为核的0.5代(0.5G)、1.0代(1.0G)和2.0代(2.0G)的树枝状大分子PAMAM,其中0.5G和1.0G树枝状大分子PAMAM的分子结构见图1。
图1 0.5G和1.0G树枝状大分子结构式
1.3 测试方法
1.3.1 动态光散射
光散射采用纳米粒度仪测定,测试条件为光源,氦氖激光;波长,635 nm;散射角,90°。配置PAMAM与SDS混合的水溶液,t=25 ℃,将样品注入到样品池中,待稳定后进行多次重复测试。采用Stoke-Einstein方程[11]计算球形粒子的表观流体力学半径Rh,见式(1)。
(1)
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实验温度,℃;η为溶剂的黏度,Pa·s;Dc为溶液扩散系数。
1.3.2 荧光探针
采用荧光光谱仪对样品溶液的荧光强度进行分析。配置c(芘)=1×10-7mol/L的PAMAM/ SDS混合水溶液[12],静置24 h后注入样品池中测定芘的发射光谱,控制仪器扫描的激发波长和狭缝分别为335和2.5 nm,扫描速度设定240 nm/min,分别在波长373及384 nm时读取I1值与I3值,并计算二者之间的比值,考察形成聚集体疏水性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c(SDS)对PAMAM与SDS相互作用的影响
控制溶液中ρ(PAMAM)=1 000 mg/L,改变c(SDS),混合均匀后静置30 min,考察c(SDS)对溶液中聚集体中值粒径及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见图2和图3。
c(SDS)/(mmol·L-1)图2 c(SDS)对聚集体中值粒径的影响
由图2可知,0.5 g PAMAM与SDS形成聚集体中值粒径几乎没有变化,表明二者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而1.0G PAMAM与SDS作用后形成聚集体的中值粒径增加显著,与2.0G PAMAM趋势相同。对于1.0G的PAMAM,c(SDS)=5 mmol/L,SDS逐渐达到了与PAMAM共同存在时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形成聚集体的粒径由543 nm增加至969 nm;c(SDS)=8 mmol/L,SDS已经完全达到自身CMC,此后继续升高c(SDS),溶液中形成聚集体粒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但c(SDS)>15 mmol/L,随着c(SDS)的增加,形成聚集体粒径大小却缓慢增加,由971 nm增加至1 269 nm。相对于1.0G的PAMAM,2.0G的PAMAM与SDS作用后产生聚集体中值粒径更大[13]。
c(SDS)/(mmol·L-1)图3 c(SDS)对聚集体疏水性的影响
由图3可知,由于I1对环境极性变化较敏感,因此当芘分子所处的环境为极性时,电子振动偶合的干扰作用增加了该发射谱带的强度[14];而I3对环境极性变化不敏感。因此,I1/I3值可以说明芘探针所处微环境极性大小,表明溶液中聚集体的疏水性[15]。此外,由图3可知,SDS与PAMAM作用后,荧光光谱曲线与单纯SDS曲线形状类似。对于1.0G的PAMAM,c(SDS)升高时,溶液中I1/I3由1.05降至0.8后趋于平稳,且其CMC值明显小于纯的SDS溶剂,疏水作用提高,持续到CMC后,继续升高c(SDS),溶液疏水作用趋于稳定。2.0G PAMAM的疏水环境相对于1.0G的更强。
2.2 c(SDS)对形成聚集体结构及演变过程的影响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同时参照Fang等[16]的工作,得到了不同c(SDS)水溶液体系下形成聚集体结构示意图,见图4。
图4 c(SDS)对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2.3 ρ(PAMAM)对PAMAM与SDS相互作用的影响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当PAMAM分子的末端基团是酯基时,与SDS不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只研究末端基团为氨基的PAMAM与SDS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溶液中c(SDS)=1、10 mmol/L,改变ρ(PAMAM),混合均匀后静置30 min,溶液中聚集体中值粒径及疏水性溶液的变化见图5和图6。
ρ(PAMAM)/(mg·L-1)图5 聚集体中值粒径随ρ(PAMAM)的变化曲线
由图5可知,对于SDS/1.0G PAMAM体系,c(SDS)=1 mmol/L小于CMC,随着PAMAM的加入,形成聚集体中值粒径由215 nm快速增加至387 nm;ρ(PAMAM)≥1 000 mg/L,形成聚集体中值粒径的增速明显减慢,中值粒径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直至ρ(PAMAM)=20 000 mg/L,聚集体中值粒径仅由387 nm增至445 nm。对于SDS/2.0G PAMAM体系,c(SDS)=10 mmol/L大于CMC时,随着ρ(PAMAM)的增大,中值粒径开始快速增加并在ρ(PAMAM)≈1 000 mg/L出现944 nm的峰值;然而,继续增大ρ(PAMAM),聚集体中值粒径反而减小至757 nm。高代PAMAM同SDS发生作用后形成聚集体具有更大的中值粒径值。
ρ(PAMAM)/(mg·L-1)图6 聚集体疏水性随ρ(PAMAM)的变化曲线
由图6可知,ρ(PAMAM)升高,I1/I3值均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c(SDS)小于CMC,与PAMAM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的I1/I3值较高,且趋势相对比较平缓,形成聚集体的疏水作用较小;c(SDS)大于CMC,在ρ(PAMAM)=1 000 mg/L,I1/I3值出现一个最低转折点,此时形成聚集体疏水作用较大。
2.4 ρ(PAMAM)对所形成聚集体结构及演变过程的影响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结合Fang等[16]的工作得到不同ρ(PAMAM)下溶液体系作用过程的示意图,见图7。
图7 ρ(PAMAM)对所形成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由图7可知,c(SDS)小于CMC,SDS在溶液体系中主要为小分子(a),加入PAMAM后,SDS通过疏水基作用插入PAMAM空腔内部(b),随着ρ(PAMAM)的增加,部分PAMAM周围达到“饱和”状态,SDS进而进入“空闲”的PAMAM中,形成大量相同结构的大分子聚集体(c)。c(SDS)比CMC高,SDS分子在体系内排列成胶束的模式(d),加入PAMAM后,胶束状SDS分子连接到PAMAM分子外侧,与PAMAM端基中的氨基发生氢键作用或离子偶合作用(e),随着ρ(PAMAM)的增大,单个SDS胶束能连接多个PAMAM分子,形成大分子聚集体(f),ρ(PAMAM)继续增大,由于1个SDS胶束外层连接过多的PAMAM分子,发生了离子间的排斥作用,大聚合物发生了降解(g)。
根据图5、图6的实验结果,同时结合图7中ρ(PAMAM)对溶液中体系形成过程的影响,可以发现,c(SDS)低于CMC时,随着ρ(PAMAM)的增加,以单体形式存在的SDS快速进入PAMAM空腔内部或表面发生疏水基作用[20],结合为大分子聚集体,因此在溶液体系内形成聚集体的中值粒径、疏水性及溶液浊度均明显升高。继续提高ρ(PAMAM),PAMAM内部及表面的SDS接近“饱和”状态,此时SDS分子只能进入到存在“空闲”空间的PAMAM分子内部,形成体积较大的分子聚集体,从而,溶液体系中所形成聚集体的中值粒径尺寸以及疏水作用比较平稳。
c(SDS)高于CMC,SDS在体系内成为胶束模式,ρ(PAMAM)升高,胶束态的SDS主要通过离子力作用与多个PAMAM分子相互结合,因此聚集体中值粒径快速增加,在ρ(PAMAM)≈1 000 mg/L出现峰值,疏水性在此时达到最大;继续提高ρ(PAMAM),形成的大分子聚集体由于溶液体系中存在浓度梯度及多个PAMAM之间会发生排斥,已经形成的聚集体在上述2种作用下发生分解,形成分子量相对较小、且稳定性相对较高的聚集体,因此,中值粒径及疏水作用均表现出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
2.5 时间对PAMAM与SDS相互作用的影响
除了ρ(PAMAM)与c(SDS)外,作用时间长短与相互作用也有重要的关系。控制c(SDS)=10 mmol/L,ρ(PAMAM)=1 000 mg/L,改变反应时间,测量溶液中聚集体中值粒径大小,结果见图8。
t/h图8 时间对相互作用后形成聚集体中值粒径的影响
由图8可知,当端基为氨基的2.0G PAMAM与SDS作用时,在发生相互作用的初期,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溶液体系中所形成聚集体的中值粒径由375 nm增加至944 nm,增加较为迅速;继续增加相互作用时间,聚集体中值粒径则趋于稳定不变;t>6 h,聚集体中值粒径反而降低。
2.6 时间对形成聚集体结构及演变过程的影响
时间对聚集体结构影响的示意图见图9。
图9 时间对聚集体结构的影响
由图9可知,反应开始时,胶束状态的SDS与PAMAM在溶液中充分接触后发生离子力作用,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两者相互结合作用力增强,生成较为稳定的大分子聚集体(c),此时溶液内理化性质基本不发生变化;但当反应时间过长后,由于溶液中存在浓度梯度的关系,生成的聚集体会发生沉降分解作用,转变为分子尺寸较小且更为稳定的聚集体(d)。
根据图8中聚集体中值粒径与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图9可知,反应刚开始时,在SDS中加入PAMAM,SDS与PAMAM并未充分接触,随着时间的增加,以胶束形式存在的SDS开始逐渐与PAMAM发生离子力作用形成聚集体,因此,溶液体系中聚集体中值粒径升高[21];继续增加反应时间,SDS胶束已经与PAMAM充分发生作用,形成PAMAM-SDS大分子聚合物,由于形成的动力学捕获聚集体在溶液中存在浓度梯度关系,溶液中形成亚稳定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发生沉积和沉降作用[22],聚集体中值粒径明显降低。
3 结 论
随c(SDS)升高,SDS在溶液体系中存在形式逐渐由单体状态转变为双分子层状态,最终以胶束状态存在,进入到PAMAM空腔内部或与其端基发生离子力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聚集体中值粒径呈现折叠增长趋势,疏水性提高;随着ρ(PAMAM)的增大,单体的SDS及胶束状态的SDS分别与PAMAM发生疏水基作用或离子力相互作用,使聚集体中值粒径产生相反趋势。随时间延长,SDS与PAMAM发生相互作用,使形成聚集体中值粒径先升高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