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急救措施在高校户外运动中的重要性

2021-11-24张大春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外事故户外运动心理素质

张大春

(中国地质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近几年,户外运动在高校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许多大学生户外社团不断成立,极大地提高了户外运动的普及率。但随着大学生户外群体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意外事故发生,使户外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本文针对户外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原因,对急救措施在高校户外运动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总结相应措施。

1 高校户外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及其原因

1.1 常见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运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身体损伤,主要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身体损伤,损伤部位大多与运动的项目相关。户外运动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使其在我国迅速流行起来,每年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户外运动的兴起时间短,参与户外运动的大学生对其认知度较低,许多大学生普遍缺乏户外运动经验和技能,安全意识较薄弱,甚至很多大学生将户外运动想象的很简单,导致许多户外事故的发生。户外运动中主要损伤有出血、骨折、冻伤、扭伤、脱臼及其他损伤等。

1.2 原 因

在户外运动中造成损伤的原因主要包含内在和外在2 个方面。外在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山路崎岖等,经常有突发状况,且一般户外活动的活动区域都是离市区较远的地方,通信、交通较困难,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不能及时将伤者送达医院。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严重缺乏正确的户外运动安全理念。大学生年轻气盛,具有活泼好胜、追求探险的好奇心,在野外时,经常会选择一些常人不易走的小路,从而造成一些轻微的小伤。大学生缺乏对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违背了户外运动的3 大理念。其次是大学生缺乏有关于户外运动方面理论知识的培训。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户外运动课程,但课程不够完善,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在技术和知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如缺乏基本的户外装备,无法保证户外运动的正常开展。现今较多大学生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锻炼时间较少,经验不足,再加上户外运动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运动,在活动时出现体力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受伤。

2 大学生掌握急救措施的必要性

2.1 意外事故层出不穷

现今大学生户外社团越来越多,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除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生自己组织户外活动。往往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就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安全事故也会不断发生。这些安全事故包括水域、山地、沙漠、高原交通、伤病等安全事故。例如,1999年,北京大学5 名女子登山队员在攀登雪宝顶峰时,一名队员在登顶时发生滑坠;2000 年5 月,在青海玉珠峰,我国某2 所大学的2 支业余登队在没有任何组织和管理的情况下,贸然冲顶,遇到暴风雪,5 名队员不幸发生事故(2人死亡,2 人失踪,一人冻伤); 2006年,天津大学13 名大学生在探索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探险时被困于沙漠。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中对户外急救知识掌握较少,对户外危险意识不足,才会造成人员伤亡。“不知道的危险才是最危险的。”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缺乏安全意识的人表现行为往往是“不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学生没有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生危险只会手足无措,无从应对,无法较好地解决紧急问题。由此可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对户外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2.2 大学生对急救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不够

户外运动一般都是在野外,没有便利的交通,所以大学生一旦在户外运动中出现损伤,拨打急救电话后可能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会等到医疗队员的到来。当发生出血、咬伤等一些特殊情况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但很多大学生对急救基本知识不了解,急救技术不成熟,有的大学生甚至从没了解过急救方面的知识就贸然进行户外运动,不考虑户外山地地形与天气等客观因素,且没有意识到急救措施在户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户外运动中发生损伤后无法合理地利用急救知识。

2.3 户外医疗救援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发展较快,但在如何健全救援机制、立法规范户外运动、设立户外运动协会、负责户外运动的组织管理、加强户外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的普及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安全事故发生后,需要公安与消防部门以及民间救援组织的协调配合和沟通,特别是在缺乏应急预案和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救援工作将会难以迅速开展,贻误救人时机,从而导致严重事故。而且由于搜救队伍、搜救装备、专业救援知识的严重缺乏,加之距离遥远救援队伍无法及时到达,通常都是由当地民警和民间救援上山救援,甚至一些村民上山搜救,这样搜救效率就远低于专业搜救队伍。

2.4 高校户外急救课程和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户外急救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在急救方面的意识、能力,还能降低大学生户外运动的风险,同时也是对校园安全教育的有益补充。户外急救课程的开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加以推广。虽然户外急救课程在高校逐渐开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校对急救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学条件较差。除此之外,大学生作为参与户外运动的主体,仅有少数人接受过户外运动相关安全教育,尤其缺少户外登山的救援培训和风险教育。

要开展好高校户外急救课程,应采取多种形式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改善教学实践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提高教师队伍能力,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提高并掌握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2.4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户外运动大多具有一定的探险性,且多数环境较为恶劣,对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具有极高要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极为欠缺,意志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培训及教学中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建设。增强大学生户外运动的适应能力,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3 大学生应对户外运动损伤的建议

户外运动这一项富于挑战性的项目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随着每年参加户外运动大学生的增多,户外运动中意外事故屡屡发生,但户外运动的大学生参与者对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十分欠缺。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外,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完整和救援体系有待提高也是造成意外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在这些体系不完整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自觉的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升自己在户外急救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户外遇到危险时,大学生应先学会自救。关于户外运动受伤后的止血与包扎,学校急救课程应推广这一技能的学习,包扎包括环形包扎、螺旋包扎、反折螺旋包扎、“8”字包扎。在包扎前应检查伤口、清洗伤口,然后杀菌消毒再进行包扎,包扎的松紧程度也是适宜的,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除了包扎外,心肺复苏也是一门必修课程。首先进行现场评估、判断意识和生命体征,若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且无呼吸无脉搏,应立即实行心肺复苏。除了以上这2 种急救的方法,学校还应该扩宽急救知识学习的范围,如骨折的救护、毒虫叮咬的处理、溺水、中暑、失温的处理等。

大学生应该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充足的准备,还要不断地累积经验,否则会适得其反。高校应不断完整急救课程体系,规范大学生的户外运动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强户外登山运动的安全宣传教育。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急救措施,在户外遇险后可以救人于性命攸关,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有20%的人是因没有得到及时的现场救治而亡,而并非是病情开始就发展到不可挽回的致命程度。因此,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参与户外运动的任何人,都应该加强自己在急救方面的能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户外安全教育,相关部门落实相关安全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一定的急救措施在高校户外运动过程中极其重要,即使不进行户外运动,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素质、高知识人才就更应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意外事故户外运动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冬季户外运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我国幼儿园幼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应对策略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