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儿童保育工作探析

2021-11-24李丽莎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乳母保育院边区

李丽莎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抗战时期,日军的侵略,使无数儿童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面对这种情况,以邓颖超、宋美龄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掀起了保育儿童的高潮,并在武汉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在保育总会的领导下,各地均建立了保育分会、保育院,为无数儿童带来了希望。晋察冀边区政府也积极响应保育儿童的号召,在根据地成立保育会及各种保育机构,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

一、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儿童保育工作开展的原因

1.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在晋察冀边区,妇女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三从四德、养儿育女、洗衣做饭”是她们的标签。妇女即使是生产前也依旧在磨旁、灶下辛苦地劳作,“婴儿生下后,母亲是在极端忙碌的情况下抚育着婴儿,手里拿着针线,怀里喂着婴儿,灶前烧着柴火,怀里喂着婴儿,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1]“妇女得了妇科病也不敢告诉他人,认为这是最脏最下贱的病,有病不能生孩子,只能在家中受气。”[2]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妇女迫切要求走出家庭,摆脱孩子的束缚,涌进生产前线,参加抗战工作,提高其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保育工作的开展,使妇女脱离抚育儿童的琐事,由家庭走向社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挽救儿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院第一任院长刘光运,在多年以后回忆抗战工作时写道:“边区儿童的死亡率在群众中已占到60%,在干部子女中这一比例却高达85%。”[3]她自己的孩子青莱,生下来不久也因患病不治去世。晋察冀边区儿童的死亡率高,主要是因为边区很多妇女不懂基本的卫生生理常识,在地上分娩,加之不注意对婴儿各方面的护理,导致婴儿患天花、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比如“硚石村从1943年到1945年,共生了53个婴儿,死亡24个,死亡率45.3%。黄安村共生35个婴儿,死亡18个,死亡占37.1%。阜平一二区两区共生120个婴儿,死亡35个,死亡占28.8%。”[4]“1945年曲阳七区病灾流行相当严重,特别是小儿科(生红疹的)尤为普遍。症状是浑身发热,不思饮食,还有的呼吸困难,急得小孩子不断地喊叫。七区据二十二个村庄不完整的统计,于20天内死七八岁左右的儿童(男女在内)306名,经医生治好的有172名,现有262名正在医治中。”[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对于儿童生命的威胁极大。另外,“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封建思想在边区普遍存在,所以有的家庭一旦发现孕妇怀的是女婴,就会逼迫孕妇堕胎,或者在女婴出生之后将其溺死或抛到荒郊野岭,任其自生自灭。因堕胎、弃婴、溺婴等恶劣习俗而死亡的婴儿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迫切要求推动儿童保育工作,宣传新思想,提高儿童的存活率。

3.养育抗战干部子女,抚育烈士遗孤

日军的疯狂进攻,对晋察冀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抗战的胜利,保卫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边区政府号召全民抗日,边区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涌进抗日的洪流之中。有的家庭夫妇二人都是抗战将士,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保育工作的开展,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和家室之累,使其能全身心投入抗战工作,也可以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正如延安保育院成立时的标语所写的:“哥哥上前线,嫂嫂追上前,娃娃送到保育院,咱们无挂牵。”晋察冀根据地有无数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的战斗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我们当然不能让他们的孩子无家可归,四处漂泊。因此,晋察冀边区政府鼓励大家积极担负起抚育革命烈士遗孤的责任,积极参加儿童保育工作。

4.响应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号召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短时间内侵占了我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无数鲜活的生命被屠杀,其中不乏年幼无知的儿童。无数在日军炮火中幸存下来的儿童过着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生活。“儿童是民族的新生机,是建设新社会的新动力,他们是社会光明的未来,人类希望的寄托者。”[6]没有儿童,民族国家的未来则无从谈起。因此,为挽救和保育儿童,李德全、邓颖超等妇女界人士发起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号召,并得到了全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最终,1938年3月10日于武汉汉口正式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后,四川、湖南、广东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保育分会。战时儿童保育会升级为保育总会后,本着艰苦奋斗和团结抗战的精神,领导各保育分会在战火中抢救遇难儿童运往各保育院。在晋察冀根据地,“保育儿童”的号召也得到了边区人民的积极响应。

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儿童保育工作的困难

1.经费不足

儿童保育工作是一项细致且烦琐的工作,不仅需要保育人才的指导,更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撑,晋察冀儿童保育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经费不足。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分会得到了宋美龄的允准,属于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分会,可以得到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经济援助。但“事实上,该分会并未获得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经济支持,也没有与保育总会发生任何联系,因而它不属于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分会”[7]。开展保育工作,只能依靠边区政府拨款及社会募捐。自1941年开始,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大政策,边区政府及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难以维持。政府及人民的经济压力都很大,政府拨款及募捐也是极为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经费短缺成了阻碍保育院发展壮大的首要因素。

2.乳母难寻

保育机构,尤其是保育院吸收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在吃乳的婴儿,在吸收这批儿童之前,就需要找寻大量的乳母,以保证吃乳儿童入院后的健康成长。但在晋察冀根据地找寻乳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奶费较低。晋察冀根据地人民因为战争的影响,生活极端困苦,大部分乳母之所以愿意代乳儿童,是为生活所迫,期望通过代乳儿童获得的奶费补贴生活,但各保育院由于经费有限,能支付的奶费少之又少,加之有奶的妇女一般自己有孩子需要喂养,就增加了找寻乳母的困难;二是乳母的教育问题。保育院找寻的乳母一般是地道的农民,她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习惯也不好,需要对她们进行教育,增加其儿童保育的相关知识。但是大多乳母只认钱,不愿花费时间去学习相关保育知识,怎样说服乳母接受教育,如何教育也是保育院亟须解决的问题。

3.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育儿干部。边区儿童保育院院长刘光运在开展保育院第三期工作的意见中提道:“保育员,乳母与孩子的比数几乎是二与一,浪费的人力似乎是不少了,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所感到的却是人力的缺乏,工作人员不够专门化、技术化和育儿经验、兴趣的缺乏……”[8]保育员保育知识缺乏,她们只知道把孩子带好,而把孩子带好的标准就是孩子不生病,对于儿童的饮食、穿衣、睡眠、疾病预防等保育知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儿童的启发、指导、心理的培养。二是缺乏儿科医生。技术高超的儿科医生相当匮乏,平时不注意对儿童疾病的检查与预防,一旦有儿童发生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容易大面积传染。因此,必须培养大批的保育人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三、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儿童保育工作的内容

1.成立保育机构

1941年元旦,彭真、聂荣臻、宋劭文等16位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各界领导,号召成立儿童保育会晋察冀边区分会,并于1941年3月11日召开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大会,正式宣告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分会成立,并在成立大会上发布了保育会的成立宣言及组织章程,选举了保育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常务委员等,确定了今后工作的具体内容。在边区成立各种形式的保育机构,主要包括托儿所、抱娃队、幼稚园等临时性的保育机构,保育院、福利站等大型保育机构,其中保育院主要有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院、冀中战时保育院、冀晋儿童保育院、晋察冀边区和平保育院、边区群众团体儿童保育院等,这些保育机构在战时保育了边区无数儿童,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2.吸收儿童

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人力物力及经验的缺乏,晋察冀边区各儿童保育院在成立之初还没有能力大批量地吸收儿童,因此,就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仅接收满足条件的儿童。比如,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院入院儿童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入院儿童必须是出生一岁至两岁的食乳婴儿;二是父母必须是脱离生产的边区党政军民干部,且家庭实在无人帮忙看护;三是初步只接收儿童50名;四是经考查符合条件的儿童,由其父母三日内携带儿童前来试乳;五是入院须填写请求书、调查表等。除此以外,托儿所、老太太抱娃队等则会在农忙时节组织起来,看护无人照料的儿童,对于这些儿童,则没有具体要求。

3.训练保育人员

保育员是与儿童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保育人员的训练。比如晋察冀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专门的保育队对乳母进行思想、业务及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主要采用上政治课、谈话、开检讨会三种方式;业务教育主要是教育乳母知道保育儿童的各项基本生活及卫生常识;文化教育主要是教授乳母基本的文化知识。同时,鉴于边区无数妇女儿童因旧式接生法、封建落后的育儿观念等丧命,边区政府遂号召开展妇婴卫生工作,通过开办妇婴卫生训练班宣传妇婴卫生常识,改造封建落后的育儿观念,学习新式接生法。方法是由各村选派代表参加妇婴卫生训练班,学习妇婴卫生常识,毕业后分配到各村从事妇婴卫生工作。同时,边区政府号召妇救会、妇联等妇女组织发挥领导力量,将妇婴卫生工作作为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深入群众宣传妇婴卫生常识,并带动边区全体青壮老年妇女积极学习,为儿童保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妇婴卫生训练班的开办为广大妇女摆脱各种妇科疾病、降低儿童死亡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晋察冀边区环境复杂,长期遭受日军的疯狂扫荡,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儿童保育工作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边区政府带领人民在艰巨的环境里解决了一切困难,勇敢地担当起了保育儿童的天职,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截至1948年春,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各种保育院共58所,使边区1000多名儿童免遭日军迫害,保育了我们革命发展的后备军,也极大地解放了边区妇女,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乳母保育院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儿童保育工作浅探
乳母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我记忆中的保育院妈妈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
《源氏物语》中的乳母形象分析——兼与《红楼梦》中的乳母形象相比较
哺乳妈妈腹泻 可以用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