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21-11-24李馨梅
李馨梅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一影响深远的重要政治判断,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然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变化,认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被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3]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绝对不能使其旁落;反之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对我们在新时代自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委应按照中央要求旗帜鲜明地将这些重要讲话、文章、批示、指示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总体良好,但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试图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加之我国社会内部加速转型中的一些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弱化。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
1.全球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思想观念、思想诉求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西方国家抓住了我国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文化渗透,目的就是动摇、消解、瓦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外,西方国家还凭借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通过娱乐性的综艺节目、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逐步把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带进来,不断冲击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4]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95后”和“00后”,他们涉世不深,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最终可能会认同西方的社会制度,憧憬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进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动摇。
2.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渠道多,用最短的时间便可以将海量信息发送到全国各地的用户;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传播更加隐蔽,不同的价值观、生活理念、方式和文化并存,相互激荡,相互冲击。如西方国家利用其网络、资金、技术、国际话语权等优势,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兴趣点,片面引导、报道一些突发事件,歪曲、丑化和诋毁社会主义,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严重扭曲和损害。大学生接收的外部社会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果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会很容易受其影响,导致理想信念滑坡、信仰缺失,甚至影响到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3.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中较为典型的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它们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反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倡导私有制,意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抹黑社会主义道路,丑化英雄人物等,扰乱人们的正确思想认识;普世价值观从字面上看,似乎是适合所有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然而它却是专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西方国家向我国渗透这些错误观念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想混淆视听,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5]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先进的教育内容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认同感,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内容陈旧、枯燥,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难以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讲授的内容也较为泛化,甚至将无关内容也放到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中来,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6]
(二)教育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所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教育方法就是传统讲授法,即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听。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高度发达,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等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渠道之多前所未有,削弱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者的地位。面对新时代环境的变化,大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需求,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
(三)重课内理论灌输,轻课外生活实践,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强
理论灌输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采用的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部分教师专注于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与课内理论灌输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课外生活实践。大学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书本里讲到的理论,就会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部分老师只局限于书本里的理论知识,不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理论知识蕴含的价值目标,致使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大大减弱。
(四)忽视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目前迫切需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质量教育队伍。”[7]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重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专业化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兼多职,既要授课,又要进行学术科研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由于学校以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作表现为职称晋升的评判标准,教师的压力过大,通常出现重学术科研成果和行政晋升、轻教学的现象。这种为评职称、学术趋于功利化和行政级别晋升追求片面化的风气正在侵蚀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极为不利。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丰富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发展的,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理解、接受、认同、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编写出更权威的、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最紧迫、最突出的内容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认真做好“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二)创新教育方法
理论灌输法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受到学生的排斥甚至引起反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改善这种状况,应创新教育方法。第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方法。既要灌输理论,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性教育。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所了解,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资料,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描述研究成果等。教师在这整个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还要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一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情景体验法。情景体验法就是教师先把教学情景设置好,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景的熏陶与感染。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体验轻松学习的教育方法。第三,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的新方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在网络上赋予意识形态教育丰富的表达方式,如以视频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拉近了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8]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忽视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9]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博物馆、暑期实践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深切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互联网+”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都很新颖,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书本里的理论知识,而应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关注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运用网络化的语言以大学生喜闻悦见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将抽象的理论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便于大学生理解与接受。
(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0]意识形态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管理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效性能否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当务之急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要按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采取多种方式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此外,还要严把质量关,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或者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在考核评价与晋升方面,改革现有的职称考核评价和行政职务晋升体系,提供研究型、教学型、行政管理型思政课教师多途径晋升体系,但是都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或基础。
总之,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如何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把大学生真正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