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021-11-24赵雨萌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异化

赵雨萌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马克思创造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了工资、资本利润、地租问题后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这也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工人残酷的生活环境,其中也蕴含着共产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铺垫。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创作《手稿》的时候正值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新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导致社会矛盾尖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不断扩张,大量的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很快工业的发展达到饱和,工人之间开始竞争,通过降低工资来进入工厂,资本家面对这种情形乐此不疲。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度,工人只剩下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生存的工资。与此同时,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小资本家也沦为无产阶级。随着机器的普及,社会对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逐渐对立,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工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况下开始寻找出路,开始反抗资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阶级开始起义,也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在这样的社会中,目睹了工人生活残酷的现状,对工人起义给予高度肯定,深入思考工人运动的现实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酝酿出了异化劳动思想。

(二)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1.黑格尔辩证异化观

异化成为哲学思辨的范畴,首先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但到了黑格尔那异化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整个人类社会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的历史。绝对精神由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在自我的否定性发展中异化、外化成自然、社会等外部世界,然后又通过对有限的外部世界的扬弃来回到绝对精神自身。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对立面,是指绝对精神的外化为自身不同的有限的现实世界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扬弃而回归自身的辩证运动过程。这种思辨性是黑格尔异化观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正是对黑格尔的异化的思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创新,使异化这个概念逐渐从思辨范畴转化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2.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基本观点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它一般很少使用异化,一般用对象化来表示。费尔巴哈把异化与对象化、异化等概念混在一起而不加区分的做法,一方面是因袭了黑格尔的传统用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他所论及的宗教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确实既是一种对象化形式,又是一种异化形式。费尔巴哈观点的局限在于宗教意识来解释异化,在意识、认识领域而不是客观的现实领域里消除异化。马克思则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把问题引向了社会实际生活领域,从宗教异化引向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并主张通过实践扬弃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对异化、对象化的不同含义做出了界定。

3.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哲学在德国思想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其庞大的绝对体系和其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最终走向分裂。青年黑格尔派就是这一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哲学派别,亦称黑格尔左派。在马克思的青年时期,赫斯同马克思有着密切的交往。赫斯曾经是《莱茵报》的创办者,又被报社委派做驻巴黎记者,从而成为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最早的介绍者。赫斯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从思想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费尔巴哈的实意识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具体应用。他的主要贡献一是在政治异化领域,通过借鉴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学说,提出了自己对“类本质”的理解;二是在经济异化领域,赫斯提出了金钱是人的异化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布鲁诺•鲍威尔、卢格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都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

(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先是分析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劳动的结果和对象,本应该是属于劳动者,属于工人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由于私有制的缘故,劳动产品却为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对象,不是从属于人的,而是成为独立的东西,与人相异的东西,它不依赖于人,反过来还与人相对立。基于这种情况,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的生活就更加贫困,劳动产品对人的统治的力量就越强大。人本应统治物,现在物却成了人的主宰,这就是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表现为劳动产品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被资本家占有的就越多,最后的结果就是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穷。

(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工人的生产行为中和工人进行的生产活动本身中。强制性和外在性成为劳动的特征,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是属于工人自己的,这种劳动不是为满足自身的意愿而进行的劳动,而是一种被强制的,违背自己意愿的为他人进行生产劳动的活动。外在的强制一旦停止,工人就会迫不及待地远离劳动。人是社会人,需要得到承认,一个人在没有压迫的情况下,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在精神上一定会得到满足,感受到被承认,从而乐在其中。对工人来说,劳动不但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反而成了痛苦的源泉,这样就使得劳动的性质完全异化了。

(三)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类本质”一词原本是费尔巴哈使用的术语,但是马克思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注入新的内涵,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进行了考察,最后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作为自由、有意识能动的存在,这就是人区别于自然界、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自然界是自发存在的,是人类“无机的身体”,是人们通过自己有意识地活动将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到自然界中。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异化劳动把自然界从人的手中夺走了,自由、有意识能动的劳动现在变成了单纯地维持生存而存在的被动的、机械的劳动。劳动从人类追求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转化为只是工人简单谋生的一种手段。异化劳动使人与其类本质相背离,由于异化劳动,人成为一种动物性的存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对于人而言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四)人和人相异化

前三种异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人与人相异化。异化表现为人同自身关系、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身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归根结底,这些异化的根源都是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异化引起的。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不能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不劳动者把劳动者的产品占为己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丧失了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最后必然导致工人与占有产品的人相异化,归结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这个异己的力量就是资本家,这使得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对立,这就是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的对立。在私有制下,异化劳动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这也必然使得工人阶级通过政治革命将自己从私有财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一)现实价值

1.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在青年时期,马克思主要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是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等方面来考察人类历史的。其中带有唯物史观的萌芽。马克思清楚全面地分析了劳动和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出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社会。马克思认识到了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强大的作用,即生产力的强大,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通过劳动产生的。马克思认为是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历史进步而不是精神力量发挥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在通过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一种包含人与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产生了生产关系这个范畴的萌芽。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异化劳动理论使马克思从哲学领域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论述时,从工人残酷的生活状况出发,论述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劳动、同人的类本质和工人同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手中没有生产资料和财产等,只能通过自己的出卖劳动力来勉强维持生计。工人在劳动生产中付出的越多、生产出越多的产品,工人反而会越贫困。虽然工人生产出劳动产品后获得了一部分工资,但是是与工人的付出是不对等的,他们得到的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资本还是归资本家所有。异化劳动理论鲜明地指出了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归自己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指明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关系的对立,在此基础上对异化劳动进行考察,为马克思创造剩余价值理论埋下伏笔。

(二)当代启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丧失了能动性,资产阶级控制着工人,只有消除异化,才能消灭私有制,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共产主义。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的需求发生变化,国家政策也必须及时体察到新的需求声音。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同时要注意到当今依然存在着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要牢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让全民共同参与到伟大实践中,在创造中体味奋斗幸福的滋味。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得工人没有其他追求,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精神上的满足只是一种奢求。人应该成为具有能动性的,有精神文化追求的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突破,人民的需要也早已突破基本的物质保障层面,而是更加期盼着反映时代、愈加开放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反映着人民的精神指向,具有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落实到文化复兴这一重要基点上。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很多理论家都曾经预想过未来社会的美好状态,甚至进行过预演,但是都没有经受住实践和人民的检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状态之所以与其他理论有根本不同,是因为它完全立足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指出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阶段,那就是社会主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不仅指经济达到小康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逐渐从旧式分工中解脱出来,有大量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逐步把劳动作为主动的生命存在方式,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这也将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