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和源

2021-11-24张亚茹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张亚茹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提出的一种全球治理理念。从理论来源的角度看,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民族文化根源角度来看,其生长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土壤,是二者融合创新的产物。二者融合的根本契合点在于二者内在都包含了人与外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文化的大地上结出的最新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也已不可忽视。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应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多个国际场合,这一思想总是作为重要内容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并阐述,使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使其内涵更加明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对世界发展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新方案和智慧,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将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立体地理解其科学内涵。作为世界观,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发展观、世界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观念。作为方法论,其内涵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从世界和平的角度看,倡导在相互尊重和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和平相处;从世界安全的角度看,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享受成果、共同承担责任;从世界繁荣的角度看,倡导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开放融通、争取实现合作共赢;从世界文化发展来看,倡导各国应以积极开放的姿态,相互包容不同的文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从全球生态来看,倡导绿色低碳、珍惜地球,建设美丽世界。总体来看,向世界传达了一个这样的理念:人类命运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人类向前发展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源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世界历史视野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对世界历史理论最有力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所处的年代就已经能够站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进行了彻底批判,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类历史是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这一生产活动是一个联系和互动的过程。资本主义产生以来,资本的扩张性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不再单独存在,必然与世界历史融为一体。人类历史活动表现出整体上的统一性、范围上的全球性及历史事件的世界性;因此,世界历史是人类普遍交往的产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于“现实的人”这一逻辑起点

人的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形成新的世界观之前,马克思只能从抽象的哲学思维来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5。这使人的本质从抽象走向了现实,从而突出了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提出“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它将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只有在这一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脱离社会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他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忽视人的社会性。社会进步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社会的发展也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基础。更进一步说,个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不能只满足个人的自由,人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地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个共同体中,只有国家间进行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价值旨归

如果说“现实的人”是马恩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出发点,那么,“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落脚点。二者是不可割裂的关系。人的社会性要求人类必然走向联合,前面提到的世界历史视野也说明了这一点。因地缘、血缘形成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瓦解,从而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称为“虚假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虚幻性表现在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个人利益成为整个国家的“普遍利益”;而占有绝大多数的无产者的个人利益却为所谓“普遍利益”让路。事实上,无产阶级被孤立于这一共同体之外,并没有享受到共同体带给他们的普遍利益。基于这一事实,马克思对虚假共同体进行了批判,并提出“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一理想共同体中,个人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存在,而不是以阶级成员身份存在。阶级及国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消失,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类将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并且个体之间有一个整体的利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199这一理论体现了对未来美好社会向往的价值追求,与当今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是一脉相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正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的“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人、社会等各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种宇宙观指导人们常常用整体性的思维思考问题。道家将“道”作为宇宙的统一体;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庄子的“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一种整体思维。西汉董仲舒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提出“大一统”思想。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们都强调“一”。这个“一”表明了古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然古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仅限于中国的范围,但是古人提到的“天下”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人眼中的中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同样,古人口中的“人”是指整个人类。这是一种“天下主义”的思想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了这一整体哲学思维,将“一”的概念转化为共同体的思想,使之适应了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文化可以称得上中华文化的标识,其历史悠久,影响着中国世代的发展。和谐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和谐,践行孝悌之道达到家庭和谐,注重忠恕诚信达到人际和谐,遵从礼法之道达到政通国治,追求天人合一达到自然和谐,谋求协和万邦方能天下大同;这包含了各种关系的和谐。“协和万邦”体现了古人对天下太平的追求。“义利兼顾”这一传统的义利观强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将义放在首要地位,利放在次要地位。俗话说“买卖不在,仁义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传统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资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思想体现了一种交往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为求“同”,而是为求“和”,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思想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睦相处,谋求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谋求可持续发展;各国都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谐思想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将其转化并创新发展,使其实现古为今用。包含了丰富和谐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大同思想”

大同社会是古代思想家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式。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得其所、人人为公、各尽其力,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思想体现了古代圣贤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一种大胆的猜想。虽然古人对实现大同社会的探索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种奢望,一种幻想,反而,我们要将其作为我们人类努力的目标,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思想文化的进步,这一理想社会终究会实现。马克思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与大同思想的内核存在相通之处,二者共同的关注点,即对人类的理想社会思考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当今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增加。世界何去何从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同思想中包含的世界人民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可以发现二者有很大的相通性。从横向看,首先,前者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后者的整体性思维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次,前者的人的本质理论与后者的和谐思想都强调人的共同体性和社会联系性;最后,前者的共同体思想与后者的大同思想都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期盼,并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纵向看,两种逻辑都是从世界的整体性的高度出发,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出理想的人类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来看待世界。虽然现在的世界还是由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组成,但是世界早已成为各个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传统整体性哲学思维在不同的文化范式中表达了相同的道理,即人类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个体脱离这个整体,那么这个个体将不复存在。进一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人类属于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这一共同体。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人类所期望的美好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种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本质就在于此,两种思想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更好地处理这三种关系而提出的一种全球治理理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二者融合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结出的最新的理论成果。

五、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二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融合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的大地上又一次开花结果。同时,二者的融合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命运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