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辩证法的存在基础
——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
2021-11-24吴晓娟
吴晓娟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马克思辩证法又称唯物辩证法,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又经过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系列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完善。另外,法兰克福学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等也源源不断地为马克思辩证法提出新思路和新见解。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研究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辩证法。
一、对马克思辩证法存在基础的讨论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借鉴和吸收了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并且克服了黑格尔在思维的圈子打转的弊端,将其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创立出带有自身特色的辩证法。在寻找马克思辩证法存在的基础和真正载体时,也涌现出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大致有这几种分类:“物质运动的逻辑”“认识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历史的逻辑”“人的存在的逻辑”和“交往实践的逻辑”。它们在一些方面也达成共识:首先,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问题,都是一种实体思维,都在渴望找到事物现象背后的真正本质;其次,从它们的直接理论来源方面分析,都是扬弃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再次,从适用范围角度上看,都是在关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而对自然界、自然规律关注较少;最后,从其深层问题结构的角度来看,就是围绕着矛盾展开的。这些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方式同样也有着明显的缺陷:没有从有机整体的角度把握,把马克思思想分成很多块;在探讨时需要大量的知识背景;越来越有学院化和公式化特征。但是,学者们在研究存在基础问题的时候发现需要将社会关系作为切入点来探讨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在学术界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证实社会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经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了解经济哲学思想的总体性视角;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和基本内核;从本体论角度来看,马克思哲学本体理解为关系本体论。社会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贯穿始终的深层理论问题,从社会关系的层面来分析人类生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并将人类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对象性存在如分工、实物、社会形态、社会共同体、社会结构等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作为社会关系的逻辑展开来加以考察,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特色和深刻之处。[1]辩证法从康德开始起步,被黑格尔发扬光大,费尔巴哈也在不断推进,最后,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中发展为马克思辩证法。这一系列过程可以看作从实体存在论向关系存在论的转变。把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辩证法,也便于从整体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
二、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
1.实体思维
所谓实体思维,是指把存在预设为实体、把宇宙万物理解为实体的集合,并以此为前提诠释一切的思维;或曰“以实体的眼光看待一切”[2]的思维。实体思维常常被我们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我们想探索杯子,那么就仅仅将目光都集中在杯子上,与它周遭的环境无关,与任何其他联系都无关,只需要看杯子的颜色、形状、重量等。在我们的课本中实体思维也有所体现,“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3],这是在说明事物是由自身生成,与其他的事物无关。实体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古希腊的哲学之中,那个时候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哲学家们致力于探索万物本原,寻找这些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万物是以这个为开端的,通过变化回归于此。从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万物的本原”,到巴门尼德不再从具体自然事物中寻找本原而是由感性上升到抽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最后由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体”这个概念提出来。他认为事物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描述,比如一匹马可以从颜色、体态、品种角度描述,但是“一匹马”才是第一性的。实体就是第一性的,是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更是一切变化的基础。这就与西方哲学家洛克所说事物两类性质中的第一性质,“不论我们知觉它们与否,总是在物体中存在的”[4]。实体思维有自身的特点:其一,简单直观。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恰恰也是实体思维的特点。单纯从事物本身出发,看不到主客体的联系更看不到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没有把实践放到思维之中,也不具有批判性。其二,以“本体论为依托”。实体思维认为复杂的世界都可以还原于某些实体,这些实体本身的属性和质都是固有的,不会因为其他而改变。“一物之为该物,只需以自身为根据,而毋需依赖他物。”[5]总的来说,实体思维认为在这些事情或现象背后都有其存在的本质,想要解决问题或者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找到这个真正的本质。实体也可以看到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不过都是外在于物体本身的联系。即使可以看到变化过程,也仅仅是一个量变的情况,而不是发生质变的情况。无论是关系还是过程,都以实体为依托;没有了实体,也就没有了关系。如果用实体思维去看马克思辩证法,那么就是简单地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神秘性”抛弃了,变成了物质载体。这就像给西瓜去籽,但是勺子却把瓜肉也都挖走了,只剩下没有营养的瓜皮。实体思维也是将马克思所继承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也抛弃了。实体思维把事物都看作实体、看作依托,就会去寻找这个载体,看不到真正的矛盾运动,而是注重矛盾的双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真正的观点。实体思维在最初的时候有利于打破精神的统治,推动人们哲学思维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慢慢发现实体思维对主体能动性的忽略、对主客体关系的无视及实践地位的不肯定,都使其发展面临困难,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模糊,无法看到马克思辩证法真正的存在基础。
2.关系思维
关系思维就是从事物和事物的联系之中去认识事物,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关系存在,不能独立存在,要用关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关系思维不是凭空捏造的,需要回归到马克思辩证法本身中去寻找依据。比如马克思把交换价值看成人与人的关系,把使用价值看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们直观看来物是物、关系是关系,但马克思透过物的虚无外表看到了隐藏起来的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事物只有与人相联系才变得有意义,但是人是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一个实体,而是由多种关系组成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我们将一切都看成关系的化身的关键就是这个看世界的眼光而不是世界本身;因此在逻辑上认为先有关系后有关系的化身。当在师生关系中被问到先有教师还是先有学生时,实体思维会回答没有学生、没有教师,哪来的师生关系呢?关系思维则会说在师生关系中,一个人扮演的是教师,另一个是学生,职业不一定确定,因为可能在一些情况下发生互变。由此看来,马克思首先预设的是一个关系而不是两个具体的实体,这样他在面对复杂现象时也不会固化自己的思维。关系其实是这两个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体是这种相互作用的载体和承担者同时也扮演主体。旧唯物主义没有采用关系思维,在认识客体时单纯地去研究客体,这种情况下就认为客体的性质是本身固有的,忽略了主体的作用,客体变成了与主体无关的客体。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进行批判的时候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7]而马克思提出用关系思维去看待主客体,认识客体应该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去认识,也需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客体,这样就强调了主体的重要作用,即离开主体和主体关系,客体就不复存在。马克思所坚持的关系思维不仅克服了之前旧唯物主义一直存在的缺陷,而且还在不断深化自己的关系思维。在面对劳资关系时,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人和人的关系,劳动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劳资关系是两种关系的关系。对于特殊的实践而言,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中介,马克思不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实践的观点看作一种解释原则;因此实践也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关系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辩证法所说的不是实体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原有的传统实体存在论的根本颠覆,他把传统实体存在论所主张的“实体—关系”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关系—关系者”之间的关系,把那些实体存在论转为关系存在论。真正了解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存在基础,会使我们在阅读马克思著作中跳出原有的思维桎梏,从而拥有全新的眼光和视野,更加深刻地明白马克思所描述的现象与理论。
三、新时代背景下关系思维的具体应用
1.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历史不断向我们说明绿水青山会带给我们无穷的财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国家战略。想要建设生态文明就不能将生态单独拎出来,简单进行资源保护、植被种植、城市绿化,在生态范围内埋头苦干。而是要用关系思维去看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之前那种损害生态环境谋求发展的模式不可取,应该顺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变革,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让绿色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永久的活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及子孙后代的持续繁衍的需要,又可以实现更好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与它密不可分。生态文明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独占性使我们每个人都与它息息相关,它也成为我们必备的公共资源。想要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力量,用实际的行动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改革开放和人民奋进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也从国际舞台中较偏的地方迈进中心。中国如今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前进,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正确的外交政策可以为中国取得更好更平稳发展保驾护航。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可能闭关锁国式地谋求发展,这条路早已经被证明走不通。我们想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用关系思维去看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借助全球发展的力量推动中国的发展。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国际秩序需要进行调整,同时繁多杂乱的全球性问题摆在了每一个国家面前。这些挑战不是针对某一些国家而是所有国家,只有大家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才能赢得这场挑战赛。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事业中,我们要从合作共赢的前提出发,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建贡献力量,同时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给出的中国方案与智慧。中国将加深与邻国和各个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寻求发展之路。我们将中国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合作共赢中承担起大国责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增强国际话语权,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辩证法时要坚持用关系思维去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理论,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运用关系思维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要努力扬弃实体思维,用关系思维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多方面、深层次地推进我们的发展,积极主动地顺应全球化浪潮、推动“一带一路”进程、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