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美育渗透研究
2021-11-24刘倩
刘 倩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加强美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育魂树人的重要作用,对培养担当起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美育的内涵及关系
德育和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两个不同组成部分,各自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就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广义的德育包括法治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等。通过德育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狭义的美育是指艺术教育,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鉴赏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广义的美术是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渗透于各学科之中,让学生欣赏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一切美好的东西,对学习者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在于:美育和德育都是一种人格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同之处在于:首先,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目的是把一定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侧重于对学生晓之以理,以理服人,通过灌输说教、疏导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美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侧重于晓之以理,以情动人,先触及学生的情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其次,德育是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的表达使学生接收、吸收。而美育是把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赏美的形象,通过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此外,对学生的德育是有一定方向性的,学生受一定道德规范的约束,对于某种道德规范可能是义务性地被动接受。而美育是将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美的享受,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自由轻松的氛围里接收教育。每个人有不同观察美的角度,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需要理论的灌输,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美育和德育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德育是美育的中心。德育具有阶级性,不同社会德育的目的不同,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决定了美育的标准和内容。美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美育可以美育独有的感染力和情感优势,弥补政治课教学中理论性过强、重理论灌输的不足;美育把抽象的道德说教变为感性鲜明的形象,通过欣赏美的事物来净化学生心灵,给予学生心灵的洗涤,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道德的培养,而美育其实也是一种“德育”,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健康的审美意识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心灵得到净化,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总之,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德育是按照美的方式和规律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德。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美育是按照德育的内容和方向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
1.以美育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要求初中政治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协同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4]健全的人格体现在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能适应社会等。而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审美力是一个健全完善的人格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情感动力。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快乐地生活,拥有健康的人格,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大量美的教育,有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有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有对社会规则的教导,引导学生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等。
2.以美启智,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必须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在欣赏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的同时,可以了解历史、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学科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想象力就会变得丰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可能性才会变大。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活动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进行创造,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1.挖掘教材中美育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初中政治课被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发现美的体验[5],其实相对于其他课程,政治课本身也有丰富的美育资源。首先,对于问题引导和知识探究,教材中引了古诗词、经典名人名言及家风家训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拥有独特的价值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也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去践行道德准则,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例如,九年级上册民族精神课程导入部分就引用了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的文字充满力量,能引发学生的共情,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贴合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成长阶段,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出发,通过生活化的美育渗透学生美的体验。例如,七年级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成长的节拍,我的中学时代”,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享受学习、树立理想、迎接初中学习阶段。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歌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美德,传播积极正能量的。例如教材中有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赞扬;有对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教导;有对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引导;也有对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赞扬。这种氛围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中也可有美的体验。首先,教材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字材料,也有丰富的图片资源,图片颜色搭配恰当,图文并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次,在教材“探究与分享”环节设计了框架图和思维导图,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更方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例如,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部分,就选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去填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来加深学生的记忆。
2.创新教学中美育渗透方法
利用多媒体微课堂进行导课、授课,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微课堂是指教师收集不同形式的素材,通过视频剪辑、动画放映的形式,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通过优美的动画、具体情景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价值,领会知识的内在精神。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来选择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教材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增强认知,活跃思维。微课的使用也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微课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在问题探求过程中导入微课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气氛沉闷时导入微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思考、交流。
3.探索师生互动中美的评价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客观、全面、具体的,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指导作用。其次,教师让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因为来自同学的认可跟教师的鼓励同样重要。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先听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再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更积极地思考问题,也能为教师最终的评价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此外,教师在评价中多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式来代替单一的训斥、指责。即使有反面的批评,教师也要把握批评的度,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4.提升教师自身的美育能力
初中政治课教师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能力的光荣使命。[6]教师要利用美育资源,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感受美的启迪,审美的教育和生活的体悟。首先,教师对课堂节奏、课堂气氛的高效把控即美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对课堂进行有条理的安排,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状态来安排适当的互动。例如,教师在知识讲解后发现课堂气氛有一些沉闷,互动性不高,可以插入一个小故事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其知识领域。教师与学生的这种交流互动,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其次,教师语言举止、行为形态具有美育的作用。教师的外在形象最容易吸引学生,如教师的站、立、走、体态、脸型、肤色、衣着等都会对审美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学生一般喜欢善良、幽默、举止大方、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教师的形象可以带给学生美的熏陶。此外,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会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政治教师的独立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品德高尚的教师更容易培养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学生。
四、结语
初中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充分挖掘美育资源,达到德育与美育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目的。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从当前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美育素养等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