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1-11-24卢佳伶梁长平
卢佳伶 梁长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理想信念不是非常坚定或者完全没有理想信念意识,精神上必定会患软骨病。[1]因此,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须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契机
新媒体具有无屏障性、开放性、虚构性、迅捷性等显著特征,它为教育工作者鼎力宣扬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心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教育者应利用好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一)新媒体增添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主要是依靠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完成的。这会让大学生觉得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降低了学习热情,弱化了教育效果。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渠道,使教育方式变得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在课上、课后借助新媒体开展多种辅助教育活动。[2]
(二)新媒体完善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凭借通讯社、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介形式传播思想观念,或者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寻找可用题材,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大学生会感到与时代脱轨,无法学以致用,使理想信念教育成效远远达不到满意的程度。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解决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难点、痛点,为大学生查找学习方面的信息提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D)、中国会议论文数据库等资源,以便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
(三)新媒体凸显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媒体处于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抹杀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新媒体时代,强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性、创新性、参与性。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对教育者的授课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缩短彼此的距离。[3]
二、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一)对教育者媒介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
如今,新媒体技术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加大了教育者的工作难度。首先,新媒体的快捷性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部分年龄较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不会使用腾讯会议、网易云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不能熟练使用新媒体硬件设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使学生对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反感、不接受;其次,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传统媒体条件下,教育者掌握着大量信息,对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明晰做人做事的道理、解决各种困惑,得到学生的支持与爱戴。然而,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愿意主动认识新事物,随时关注舆论动态,掌握着比教育者更多的信息,教育者因此失去了信息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绝对的权威身份地位被动摇。[4]
(二)导致大学生缺乏持久思考、连贯学习,很难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首先,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能快速搜集需要的信息,但是对大量网络信息难以进行深入持续的思考,缺乏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很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牵着鼻子走。其次,大学生过于强调个性,在新媒体平台上随意发表个人的意见,刻意追求新理念,忽视道德评价的标准。最后,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导致大学生难以完成连贯的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表面状态。新媒体带来的这些不利影响,让大学生很难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5]
(三)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脱嵌”危机,传统教育范式逐渐走向落寞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即将突破9.9亿,其中学生群体占到了21%,占比较大。新媒体时代,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移动客户端被大学生广泛使用。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内容的视觉化呈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图像化的叙事方式满足了当今大学生的形象具体的审美偏好,对传统的文本叙事形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6]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海量知识的诉求,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二、第三课堂。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一)组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人才教师队伍
教育者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想信念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教育者应从解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打造有力度、有温度的课堂,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的魅力。
1.教学内容
教育者应该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解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意识形态教育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水平,又要考虑大学生切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实现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和社会实践指导的完美契合,使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能为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指导。[7]
2.教学形式
教育者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应该从以下三种方式入手。教育者要改变表达方式。授课时,要注重表达技巧,不要长篇大论、使用专业学术用语,尽可能避免理论概念的阐述过于抽象化。教育者讲理论知识时要接地气,要想办法让马克思、恩格斯讲中国话语,让学术领域的专家讲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目前,大学生眼光已经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了,对国际重要事件、世界重大热点问题、世界各国对华政策等充满了求知欲,教师可以将世界重大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唤醒学生认真学习的细胞,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活跃起来。教育者还要利用好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安排其到贫困村庄实地考察,扩宽视野、增强奉献意识、坚定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信念[8]。教育者要优化教学载体,提升媒介素养的水平。教育者要转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参加新媒体技术培训课程,得心应手地使用新媒体;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式[9],在课堂中融入短视频、图片等新媒体元素,吸引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二)借助新媒体迅速抢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圣地
大学生处在“每人都有话筒”的新媒体时代,势必会受新媒体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坚持党中央对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从马克思经典原著中挖掘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慎思、善辩能力。
1.中国共产党要管好用好互联网
中国共产党要管好用好互联网,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守护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这片净土。新媒体视域中中国共产党要防范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扭曲,根本上还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理想信念教育事业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
2.大学生要从马克思经典原著中挖掘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
部分大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不能从理论高度上阐释,反馈出当代大学生理论掌握得不充分、理解得不透彻,不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难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本质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都蕴含在经典原著当中,大学生只有认真研读经典原著,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习惯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零散的、碎片化的学习。教育者要适应这一新变化,改进马克思主义对外宣传的手段,制作例如《马克思靠谱》《马克思是个90 后》等创新性强、互动性强的新媒体产品,将马克思“拉”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体悟到马克思是一个“活着的”“易接近的”人,帮助大学生回到经典原著中。
3.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媒介素质教育活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掀起反精英、逆全球化的欧美新民粹主义浪潮。为了让大学生打赢网络意识形态的攻坚战,应该将如何提升媒介素质的内容加入思政课教学中去。大学生应该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要提高评估能力、思辨能力。拥有了较高的媒介素养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会不断增强,会主动优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舆论环境。
(三)革新、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
为了弥补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缺点,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以社团活动为中心的第二课堂和以大学校园媒体平台为中心的第三课堂。
1.“小社团”支撑起“大思政”,发挥社团红色“小喇叭”的作用
将学校、国家大事搬上校园舞台,使学校社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社团发展的全过程,建设具有新鲜明中国特色的社团软实力品牌。利用各个社团的特色,制作短小精悍的“三分钟微党课”视频,在校园开展党课宣讲。加强顶层设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理论类社团辅导老师,增强理论类社团活动的思想高度和吸引能力。
2.运用媒体技术,全面推进大学校园媒体平台传播力建设
需要加大校园内新媒体平台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运用大学校园媒体平台进行校园活动追踪报道、时政热点解读,发挥网络文化教育人的作用。秉持“共商、共享”的建设理念,打造多方联动、鲜明特色的线上大学生教育体系,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针对错误的舆论,要勇于发声,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新媒体带来的重重困难,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近期目标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的重要时期,教育者要搭上新媒体这个“顺风车”,深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田地,不断探析、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