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党伟业》的多维度叙事艺术品鉴
2021-11-24周炜鹏
周炜鹏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作为一部庆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在角色选取、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耕细作,整部影片明星云集,角色深入人心,以多维度叙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与优秀作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及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解放、由弱至强的决心与毅力。电影《建党伟业》上映至今已近10年,现在回头观影仍然能够体会到该部电影强大的叙事功能与多维度叙事策略,正是电影叙事艺术的支撑才能够保证该部电影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塑造一个个平凡但却伟大的人物形象。
一、电影《建党伟业》概述
电影《建党伟业》是一部以革命与爱国为题材的红色影片,也是弘扬党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影片。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号召、群众精神及文化自觉性的带动下,我国社会掀起了“弘扬红色文化”之风,人们对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的需求达到了前所唯有的高度,对红色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意识也显著提升,电影《建党伟业》便是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应运而生的献礼影片。影片自上映以来便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除因聚集了多位明星外,其将1911—1921年党史及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为119分钟的影片,为人们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孕育至诞生的全过程及中间经历的重重困难,加之其摒弃了“大而全”的人物形象,转变了全视野叙事模式,在残酷与动荡的黑暗社会中展现出以毛泽东、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先驱者、革命者的闪光信念及这些革命志士感人肺腑但却细小入微的温情时刻,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但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1]
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全片的宣传要素,但整部影片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非政治说教与理论说理,而是将流淌在中华儿女心中、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国家独立解放理想、国富民安信念渗透至各个叙事场景中,青年学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五四运动中,黑白衣帽、横幅旌旗,一声声呐喊振聋发聩,一步步前行排山倒海,代表的是如潮水般激荡的民族爱国精神;南湖会议宁静沉着,环境诗情画意,仿若昭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也预示着一心为民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主席与妻子杨开慧简单朴素的婚礼、温情的对白、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则透射出革命的危险与困难。无论是寓革命之危机于生活细节中,还是于寻常对白折射伟人品质与思想,都将原本宏大的叙事内容细化、具象化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态、动作与心路历程,在增进电影与受众间关系的同时,也让受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隐匿在生活之下、社会隐含背后为人们负重前行的第一代革命志士。这些伟人们从屏幕走进现实,走入人们的心中,照亮了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引领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与思想精神,这种感召力、感染力与震撼力绝非明星云集便可达到,更多的是依靠导演新颖的叙事策略,不拘泥于“高大全”形象塑造的创新叙事模式及将革命情愫隐藏在对美好生活追求下的叙事角度。
二、电影《建党伟业》的叙事模式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将视角聚焦在建党的一路坎坷之上,不可避免地要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弘扬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中,也有与《建党伟业》相似的红色及革命主题电影,其多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叙事要点,将镜头与画面聚焦在伟大人物形象塑造、伟人精神宣传及宏大事件的讲述上。富有冲击力与震撼力的画面及情节的确为受众带来了心灵的启迪,但这种对受众思想与精神的启示与影响并不能长期持续,在视觉震撼力消散后受众心理功能归于平静,对影片的记忆停留在画面之上,而非对影片内涵的深入感悟。[2]
《建党伟业》为避免此种过于集中宏观叙事的弊端,采用了生活化与真实化的叙事模式。在宏观叙事层面上将影片内每一个人物的命运置于建党历史背景中,使得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革命志士的命运与党的命运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之间牢不可破,使每一位中华儿女与历史责任建立关联;在微观叙事层面,电影《建党伟业》将10年间的历史事件浓缩为119分钟的影片,叙事完整且脉络清晰,人物个性鲜明但又有着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意象的选择恰到好处,在有限时间内将建党历程的坎坷及一代伟人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建党伟业》善于以生活反映宏观背景,注重以温情冲淡社会的动乱,人们熟知黑暗社会下的现实情境,对影片内不可多得的温情时刻十分珍惜,也与影片内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正是以细节入手,还原生活及伟人真实形象的叙事模式,才能使影片所塑造的未然形象扎实牢固地树立在受众心中,才能在真实客观再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使得受众对建党历程与伟人精神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与崇敬感。
综合来看,电影《建党伟业》的叙事模式以生活化、真实化与真性情为主,使得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代革命仁人志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救亡图存、解放人民、推进国家独立解放的伟大理想信念使得其不畏革命的艰难险阻;是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使其“舍小家为大家”,将国家与人民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正是这种叙事模式,使对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责任感、团结一致精神的宣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电影《建党伟业》的多维度叙事艺术品鉴
在生活化、真实化与真性情的叙事模式下,电影《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维度叙事策略,丰富着、渲染着,将10年间的建党进程、人物命运紧密紧致但又全面客观地呈现给受众,在为受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使受众获得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感召与文化的浸润,使人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1.多线叙事,动人心弦
电影《建党伟业》采用了多线叙事方法。第一条主线为按照时间顺序对清朝覆灭后重大事件的一一呈现,叙事脉络清晰且合乎逻辑,可真实且客观地呈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建党进程;第二条主线为毛泽东主席以参与者、记录者、思考者的身份所形成的整部电影的主题线索,以毛泽东主席视角的拟带一线贯穿全片,赋予历史重大事件以现代化表达方式。[3]
从时间维度来看,影片以辛亥革命的打响为起点,第一个着重讲述的事件便是清朝覆灭后袁世凯称帝。该事件的叙事并未以孙中山为视角,而是以袁世凯的举动反映国家状态,将叙事视角与意图隐匿在“无视角”背后,不同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等呈现在受众面前,赋予受众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与感受空间。在该事件中,还有一大叙事亮点即为蔡锷,表面上蔡锷玩物丧志、不思政治,但实际上蔡锷此时正在秘密筹备革命。当蔡锷与小凤仙在车站告别时,一句“奈何,七尺之躯,以许国,再难许卿”更是展现了英雄取民族大义,弃儿女情长的伟大精神。这一个简单的片段将英雄的侠骨柔情与民族责任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从主题线索维度来看,影片内毛泽东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其外形、功业定位及情感描绘等都经过了多重考量,使得毛泽东以革命见证者、参与者与记录者的身份发挥着叙事主线的作用。电影以毛泽东剪辫投军为开端,让假剃头匠、小兵交代出背景、引入人物,且引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出路之问,此时毛泽东革命思想尚未形成。接下来为民国乱象,此时毛泽东与杨昌济更为深入地探讨救国之路,提出健体强国思想,但此道路显然不能救国民于水火之中。至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分量逐渐增加,毛泽东思想也从“皮毛法术”转变为“真正的大道”。其中贯穿了泽东与杨开慧相处的细节,实现了个人与国家、政治与情感的耦合。再后,毛泽东思想愈加成熟,在该部分有一片段为毛泽东与杨昌济的诀别,再次呼应“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之问”,以此将个人与国家、思考与实践结合为有机整体。
贯穿全片的多线叙事使得影片时间脉络清晰且直观可感,并将毛泽东的行动与思想渗透至各大事记中,新旧思潮的碰撞与其思想由“皮毛术法”走向“真正大道”深刻展示了建党历程是一个“上下而求索”的历程,是一个由无数思想及力量汇聚的过程。
2.注重渲染,引人入胜
据电影《建党伟业》导演黄建新介绍,全片共2438个镜头,可见影片节奏感极强,画面紧凑且全面。《建党伟业》将重心置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必然性,而必然性的体现则需要依靠完整、全面、真实且客观的叙事逻辑线。对此,影片采用了三大叙事片段。
其一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举旌旗、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游行示威。青年学生们对丧权辱国条约的愤慨、对军阀无能的抨击将影片推向高潮,也在受众中激荡起民族独立解放的情感能量。青年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及怒涛般的游行运动是影片一大精彩记忆点,也是影片着重展现的画面,将革命之缘起与背景寓于震撼人心的小高潮之中,潜移默化地揭示了影片的历史客观背景,无须旁白加入或刻意的渲染依旧能烘托气氛,解释情节。[4]
其二为李大钊站在学生拥推的简易小车上,字字入耳、声声入心地控诉政府的腐败、革命的重要。一向以厚重、沉稳形象示人的大钊先生,以一人之声宣扬着革命精神,没有多余的动作与手势,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说得全部为现实场景,道的也是简单且通俗易懂的道理,念的是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兴亡,叹的是自身力量的薄弱与对学生命运的担忧。在短短的镜头时长下,将大钊先生深刻且复杂的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们看到革命先辈们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决心与信念。
其三为李大钊先生与陈独秀先生吃火锅,谈笑风生。影片中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建党,看似平凡的场景却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只要投身于革命,前路与未来无所依托,革命是否胜利?革命中会不会牺牲?家人与亲朋是否会受到革命的波及?在谈笑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并非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但是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相约建党,说明二者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兴则个人兴。从一个简短的画面中可见革命党人的胸怀、风度与报复,引人入胜且温暖人心,令人备受感动。
3.详略得当,耐人寻味
电影《建党伟业》在展现五四运动的同时穿插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激情演讲等情节。[5]中国有志青年由依赖西方转变为望向马列主义思想。在现实的指引与思想的变革下,中国青年开始秘密会谈,影片以简短的对白体现了建党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但却几次讲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事,如除夕守夜、观看新年礼花等。对思想准备工作的略述,对两人情感的详细描绘,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更加耐人寻味——既是第一批革命仁人志士,又是妻子的丈夫、好友的朋友,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但在动荡的时代里,敢于对抗恶势力、勇于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人物则是隐秘而又伟大的英雄。面对前路的艰辛与不确定的革命结果,慷慨赴义、舍生忘死的革命仁人志士中又有多少是母亲的儿女、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孩子的父母?正是在详略得当的叙事下,才让人们真正意识到现今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以鲜血所换,激活了埋藏在人们心底的爱国、抗争与奋斗情怀。
四、结语
电影《建党伟业》是一部以红色与革命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影片选取1911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0年间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对象,以时间脉络串联主要情节,以毛泽东主席对中国革命道路之问、之思与实践作为主题线索,采取生活化与真实化的叙事模式,运用多维度叙事策略将10年间的风云变化、人物命运浓缩在短短的119分钟内。在艺术造诣上不愧为一场视听觉盛宴,在精神与思想上也是一部典范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