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4朱玉洁关娴娴
朱玉洁 关娴娴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率达到90.3%。”[1]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工业化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翻转课堂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于2011年正式传入国内后,理论及实践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祝智庭教授认为国内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学习新的知识和概念,并完成预习作业(也称预习单或导学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2]5
“微视频+合作探究”的翻转课堂实践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微视频主要有两种获得途径:一是教师亲自制作。教师自己制作微课可以使微课内容更好地与本次教学内容、本班实际情况相符合,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教师还可以制作多版本的微课,以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过程中,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入一些提问、讨论、练习环节,便于学生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完成个性化学习。二是教师借鉴、引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在网络上获取优质资源时,教师可以充分挑选与自己教学内容相匹配、相适应的视频资源,这种途径使得优秀教学资源被广泛利用,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新时代、新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已不同于过去,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海量的资源;因此,历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3],翻转课堂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翻转课堂通过多方位使用微课、慕课等资源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生有了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培育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学生符合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意识是我们的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更有助于培养适合当前时代背景具有创造潜能、信息素养的人才。”[2]8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内容丰富,但课时量相较于语文、数学等科目要少得多,而每节课需要讲授的知识点较多。许多学生为了便于记忆,都有边听课边记笔记的习惯。边听边记很容易导致错记、漏记等情况,学生也容易出现跟不上教师思路、没有第一时间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等问题。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上课时的压力。当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在网上查找其他相关资料来解答自己的疑问;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订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传统课堂教学受课时、课程内容限制,很难讲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教师更注重对考点的讲解,学生听得也是一头雾水,没有将历史事件贯通起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拓展内容,并在线上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精讲环节再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家长作为独立于教学之外的个体,几乎不参与学生的学习,家长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屡见不鲜。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在课下进行微课的观看、导学案的完成,家长不仅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学生做出拓展性的讲解,做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的路径
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设计、知识内化及课后评价。在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一)课前设计
“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微课而存在的。”[4]在课前阶段,学生主要依据微课和导学案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可以记录自己的问题,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其他同学沟通探讨,以此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以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例,课前设计的微课内容有:
1.微课内容一:观看视频并思考相关问题
播放战国时期和秦统一六国的路线及秦的疆域视频。观看视频后,请学生概括秦“远交近攻”的路线及秦朝疆域的四至。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使学生了解秦朝“据郩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学生理解秦“远交近攻”的策略在统一六国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概括秦朝疆域的四至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2.微课内容二:阅读材料并思考相关问题
展示关于秦朝吏治的相关史料,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探讨在秦崛起与统一的过程中吏治的作用。
【设计意图】:分析阅读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吏治在秦走向富强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3.微课内容三:观察图片并思考相关问题
向学生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焚书坑儒的图画。请学生阐述这些行为对于秦朝灭亡的影响。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资料,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理解秦朝的暴政对于秦灭亡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课前设计主要依托于微课,微课的制作应该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简单明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数量应控制在2—3个内容之内,视频时长以10—15分钟为佳。对没有条件进行微课学习的学生,教师应提前发放以微课内容为主的导学案,使学生完成课前学习。
(二)课堂内化
“在翻转课堂中,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教师中心变为学生中心,课堂学习中,探究学习更为深刻,学习机会更为丰富。学生从教学的产品变为学习的中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知识的形成和内化。”[5]在课前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进行了基本了解,然后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
在课堂内化这一环节中,主要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步入新课;小组讨论;集中展示;教师精讲;课后训练。
叶小兵教授指出,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成功与否。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新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事物出发,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境。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在步入新课环节中采用电影《建党伟业》中的相关片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可以向学生播放2021央视春晚中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的亮相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并为其介绍此文物背后的故事来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这一时期的文化。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前微课的学习效果,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生的分组应该采用自愿原则,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学生为一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微课学习到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流各自的疑问,努力解决自己的困惑。小组应以4—6人为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查监督,及时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及时制止学生进行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讨论。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影响秦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秦始皇是怎样的历史人物?秦朝对后世有何影响。
集中展示是指各小组展示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想法及疑问,由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设计集中展示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让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课堂讨论与集中展示皆为协作化学习。“学习协作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学生之间的包容能力,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6]
在教师精讲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本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不再讲解,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讲解完一课内容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几道真题,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训练真题可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可检测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知识内化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各要素,帮助学生及时吸收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观点、疑问,并将这些观点、疑问整理出来,通过微信、QQ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放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也有利于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教学内容的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课后评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目标。翻转课堂的课后评价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评价教师及相关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也要及时评价,可以通过适当的口头表扬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学生完成阶段性目标时,也可以适当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建立结合翻转课堂特色的新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做出评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