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初级汉语阶段语法偏误探析

2021-11-24李莹波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遗漏偏误状语

申 悦 辛 雪 李莹波

(1.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2.江苏省宝楠国际学校 江苏 扬州 225800)

偏误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了解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规律,指导汉语教学。[1]本文以美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在语法方面的偏误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大学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美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在语法方面的偏误为语料来源,搜集其中的语法偏误,进一步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偏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描写标记方法

{CJ}用于标识有偏误的句子。一般标在有偏误的句子之后、该句标点之前;{CJX}为乱序偏误标记;{CJ+}为误加偏误标记。将误加的词语移至该标记后面;{CJ-}为遗漏偏误标记。将缺少的词写在该标记后面;{CC}为错代偏误标记。在字母“CC”后添加上正确的词语。

二、语法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漏掉了某个成分而引起的语法偏误。主要包括6种情况:

1.无实在意义成分容易遗漏

包括在句子或者词语中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连词等。[2]

例1:除了……以外,{CJ-还/也/都}

受母语影响,汉语初级学习者在使用“除了……以外,都……”“除了……以外,也……”这类连词时,都少了后面的连接成分。

2.某些动词和结果组成短语时,常常遗漏其中某个成分(动词或结果补语)

例2:我听{CJ-见}你妈妈叫你吃饭。

3.介词“从、往、在”的宾语遗漏

“从、朝、到、向、往、自、当、在”等的宾语必须是按时地址的方位词、代词、名词。一般不表示地点或方位的代词和名词必须加上体现地址的方位词和代词、名词,才能做“从、朝、到、向、往、自、当、在”的宾语。

例3:从他{CJ-那儿/家/左边/身上……}搜出证据。

4.量词遗漏

数词不能与名词直接连用,中间一定要使用量词(成语或某些特殊用法除外)。

例4:我在中国三{CJ-个}月了。

5.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例5:我看电视{CJ-看}了两个小时。

6.未掌握的知识,在难以表达时形成遗漏

在语言表达过程当中,汉语初级学习者还没有掌握或还尚未学到相关的知识,只能用学到的有限汉语去表达庞大的思维,就必然会碰到一些难以表达的语言,这时候就会形成遗漏偏误。

例6:我们每天{CJ-都}有课。

综上,造成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母语的影响造成遗漏偏误;二是学习者的知识学习程度还有一段差距。

(二)误加偏误

误加是指一定情况下多次使用了某一词语的成分。主要包括8种情况:

1.状态副词与“很”并用误加偏误

例7:她非常很{CJ+很}漂亮。

2.状态补语与“很”并用的误加偏误

例8:老大爷很{CJ+很}感动得直哭。

3.连词“和”的使用偏误

例9:有时候我喜欢看书和有时候喜欢看电影。

4.助词“了”的使用偏误

美国汉语初级学生容易把“了”当作一个语法标志,并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在不定情况下就发生误加偏误。

例10:我是跟妈妈一起去了{CJ+了}公园的。

5.“地”和“的”误加偏误

例11:我们买了许多的{CJ+的}瓶啤酒。

6.“被”字误加

“被”只适用于一部分有使动意义的动词,表示被动意义时,就不可使用“被”。

例12:这只狗被{CJ+被}画得好。

7.句型、句式标志性成分的误加

疑问语句词中的“吗”,在疑问句中主要突出疑问焦点,加强疑问语气,主要用于问句句末。初级学习者过度加入。

例13:什么问题吗{CJ+吗}?

8.特定语法环境中出现误加

例14:明天天气{CJ+天气}会下雨。

综上,造成误加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语法规则过度泛化;二是母语形式的套用。

(三)错代偏误

错代,是指选取了几个不合适的词用在了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偏误。主要有4种情况:

1.词义误代[3]

指一词多义在使用中词义选择出现的偏误。

例15:还没学汉语以前,我不能{CC会}说汉语。

2.连词误代

连词误代主要指使用“仍是、还是、或、或者、否则、也不、不然”等出现的偏误。

例16:我也不知道应该告诉他或者{CC还是}不告诉他。

学生的偏误主要在滥用“或者”一词上,往往直接按照英语理解为“或者”,没有区分语境。严格地说或者只适用于肯定式的陈述句型。其中,表示不确定含义的否定式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型时应该使用“还是”,在某些复句中,特别是前一分句表示命令或建议,后一分句表示不按照命令或建议做产生的结果时,一般要用“否则”。

3.不定量形容词误代

不定量形容词误代主要指“几、多”的误代偏误。在汉语中,“几”可以反映“十”以上“百”以下的数字,而这些表达,英语不能用“几”来表达。

例17:十或者多{CC几}个……

4.关于“多”的误代

英语中“more than”总出现在数字前,在汉语中“多”有时候会处于量词前,有时候处于量词后面。

例18:我买了多两公斤葡萄。

误代偏误产生原因:两种语言同时具备某个项目,但二者的表现形式、意义不完全对应,汉语初学者对其意义使用不明确,容易混淆。

(四)乱序偏误

乱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成分放错了语法位置造成的偏误。

1.定语成分错序

在英语中,定语可放在主语或者宾语的后面,但汉语有严格的词序,随意放置定语位置可能会引发歧义,甚至句子不成立。

例19:书店{CJX}图书馆旁边的。

2.多重定语成分错序

多重定语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表示隶属关系的人称代词与数量词、名词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同时做定语时,名词/人称代词+数量词/形容词。

例20:昨天{CJX}我去看了一个{CJX}我的朋友。

3.状语成分错序

在汉语中,状语不可以位于谓语之后。

例21:我做工作{CJX}在博物管。

4.地点状语成分错序

地点状语不能位于谓语之后,同时和其他状语出现时,要比其他状语更远离谓语中心语。

例22:我学习汉语快四个月了{CJX}在中国。

5.多层状语成分错序

多层状语中的时间状语与其他状语同现时出现错误,时间状语要放在谓语之前;和其他状语同时出现,要远离谓语中心语。

例23:不但令那学生对个人卫生毫无在乎,也{CJX}很多时候会使同学之间很尴尬。

6.英语中的主语从句在汉语中不能使用

例24:学生说是自己的权利{CJX}要不要让学校在公示板展示出自己的成绩排名。

综上,乱序偏误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同时也与学习者学习语法知识的先后课程有一定的关系。

7.“把”字的错序

“把”是介词,常常被学生当作副词使用。

例25:教师把打开了{CJX}教室的窗户。

三、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在学习新的规则时会受母语带来的干扰。如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动词时态变化则是语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差异是在学习过程中造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使用英语的过程当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规则转移到了英语中,因而引起偏误。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等不恰当的方法套用在新的目的语上造成偏误。这类偏误一般不受母语语法的影响,很难找到母语中的根源,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呈现相似的偏误。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使用偏误,其主要原因:一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二是由学习者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造成。

(四)学习对象

可以将美国初级汉语学习者分为两类,分别是成年人和青少年初级汉语学习者。成年人初级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前,已经有较完备的母语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重新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引发偏误。青少年认知水平低、接受能力强,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语言较容易。

(五)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是课堂的向导,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若课前教师未充分了解学生,对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预判,将避免偏误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在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教材需要编写者对学习者的国家文化有一定了解,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对教学大纲有深入旳研究,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还要考虑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有机统一。若教材的选取没有考虑学习者文化背景,编写不严谨,或者教材内容过时,都会影响学生的语法学习。

(七)教师教学经验欠缺

教师本身对语法的掌握程度、态度,如经常用“约定俗成”来回复学生的疑问,或对一些问题避重就轻,在自己不太理解的情况下草率给出错误的答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应对策略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语法偏误问题。偏误是正常现象,学习者可以通过解决语法偏误问题,更加全面地建构起目的语规则体系。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偏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起到的消极作用,自觉地加以改正。

(一)教师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偏误

教师对学生的语法偏误不应过分挑剔,也不应过分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不要害怕犯错;应客观地评价语法偏误对交际的影响,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时既不能采取有错必纠的强硬态度,也不能采取见错不纠的过分宽容的态度。

(二)教师纠正学生的偏误时方法要得当

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因为纠错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害怕或厌倦的心理。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教师应避免当场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免伤害学习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三)教师应对语法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师应对语法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策略。

1.整体性偏误还是局部性偏误

整体性偏误是指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听者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类偏误应该重点指出。局部性偏误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错误,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这类错误可以适当提醒。

2.理解性偏误还是表达性偏误

理解偏误往往表示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体系不了解,这种偏误比较严重,教师要及时指出。而表达上的偏误可能由其他因素造成,如学习策略或者交际策略等,这类偏误适当点拨即可。

3.口语中的偏误还是书面语方面的偏误

口语交际中的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口语交际伴随非语言手段,可以减少语法偏误对语义表达的影响;而书面语是学习者在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类偏误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

五、结语

作为表意功能较强的符号系统,汉语对于除了汉字文化圈以外的国家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因为学习者的内因或外因造成各种各样的语法偏误。通过对美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语法偏误分析的具体探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遗漏偏误状语
来自动物星球的挑战(二)小五狼遗漏的线索
遗漏的光阴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你会收集数据吗
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