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2021-11-24吴宗芪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爱国主义理论课

吴宗芪 王 卓

(1.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29;2.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高校应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1.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大学阶段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创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2.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大思政、大德育”的新格局,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多重要素和丰富内容,是一项相对开放的系统工程,契合“大思政、大德育”发展方向。在“大思政、大德育”格局下,能够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全而可行,大而有序。

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问题倒逼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关系着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如教育资源难以集中,教育内容发散,教育主体各自为战,教育活动零散,教育时间不连贯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难以保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实问题倒逼着我们以协同创新为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协同创新视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考量

1.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协同有待加强

中共中央在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时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4]。“全员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者”,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然而,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育人主体“各自为政”的困境。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少沟通协作,专业课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播,缺少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仅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导致爱国主义难以深入、持久。同时,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教育主体,平时需要处理学生琐碎事务,职责模糊,很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未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校行政岗和服务岗人员,主要包括后勤部门、财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补充。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职能部门人员的服务育人功能薄弱,缺少对其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协同有待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1]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间协同有待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2017年4月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在对青年进行教育时,要“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5]。但是,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缺少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相分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4]。但目前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分离现象。很多专业课教师的课程协同意识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鼓吹“去意识形态化”,甚至在课堂上发表反动言论。这些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理念背道而驰,违背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基本要求。

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协同有待整合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否合理有效利用,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目前高校而言,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缺少系统规划和协同创新,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未充分整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最新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学生占比最高,为26.9%,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学校充分利用网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高校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少与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同时,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未充分衔接利用。我国高校在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对校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积累了一定经验,注重发挥校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也积极利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爱校、爱国精神。高校积极利用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符合“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上缺少规划,在对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重大景观工程以及节日纪念活动上仅停留于表面,未能真正有效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缺少与校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协同,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变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

1.加强教育主体协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协同。高校必须明确两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备课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共建。高校应当以“周末理论大讲堂”“同备一堂课”等为载体,向专业课教师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传授相关教学技巧,进一步消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壁垒,构建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主体协同思维。把握好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两大教育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通力协作,加强互动。思政课教师要与辅导员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爱国主义理论方面的困惑,在教学中做出解答。辅导员也要根据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爱国主义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高校要进一步强调“三全育人”理念,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根据管理服务岗人员的工作性质,积极强化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意识。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章程、校规校纪、工作条例中,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积极引导服务人员以实际行动展现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将爱国奉献精神作为价值追求。

2.深化课程协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也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与的协同,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第二课堂”协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未能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问题,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凝聚爱国力量。其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间的协同。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高校党委对课程建设的核心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高校开设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课程协同机制。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3.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协调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发校园文化资源,校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育人导向,高校要大力挖掘校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高校可以设置校史研究机构,成立校史馆,编写相关教材,用实物、书籍、图片及音像等形式的校史资料,全面展现学校的曲折历史与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爱校、爱国之情。高校也应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渲染校园爱国文化环境。高校可以将爱国宣传标语、爱国名言、爱国雕塑布置在校园各处,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爱国主义熏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本地区的革命旧址、遗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整合网上与网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高校要立足于各自学校特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既要把国家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纳入其中,也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要把校园中的榜样人物纳入其中。高校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定期浏览学习青少年爱国主义网、中华爱国网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以网上党校、团校为载体,深入挖掘网上党课、团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动画、视频、VR等生动形象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实现网上和网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爱国主义理论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