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启示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古典美学意象

杨 静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4)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更多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变迁和进化。划时代思想的变迁存在一种本质上的扬弃,这不同于根植于中国人自身基因内的连续性的文化继承,如勤劳善良、扬善弃恶的传统美德。本文梳理并阐释中国古典美学不同阶段的美学思想,试图从时代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读和讨论美学思想内涵和实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美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本质,从“德性美”“天人合一”“审美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启示。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我国古典美学发端于先秦及两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学家主要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他们的美学理论核心可以凝练成“道”“气”“象”“妙”“味”“兴”“观”“心斋”“坐忘”“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化性起伪而成美”。这些范畴与命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基础。

老子美学被公认为我国古典美学的起源,其核心范畴为“道”。审美不能孤立地局限在“象”这一层级,应“取之象外”,方可观“道”。“道”具有“无”和“有”的双重属性。“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体现了他“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美学理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就是遵守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礼”,并成为内心自觉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对主观“礼”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述“美”的判断标准时,把“美”与“善”做了统一。[1]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庄子在《知北游》中记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处“大美”即为“道”。“道”在庄子这里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荀子作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家,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和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和观点,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礼仪之治”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荀子的哲学理念是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核心的。“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等都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但同时肯定了人类主动改造和驾驭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后人认识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相当重要。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汉代美学思想体现在两部著作上:一是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是东汉王充的《论衡》。汉代美学具有明显的过渡形态。它是由先秦审美道德教化观念论向魏晋南北朝崇尚自然,强调艺术应避免政治道德教化的自然美学过渡的中间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玄学兴起。作为一种奉行庄子哲学的思想,玄学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对魏晋时期百姓的审美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魏晋玄学不但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哲学、文学及艺术等。尽管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但对玄学本体的追求已成为当时文人的共识。[2]二是涌现了一大批的美学范畴。赵建军教授在《魏晋南北朝美学范畴史》中曾明确指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初始和鼎盛期是以玄学为旨趣、又以儒释道的汇通为知识性转型标志的。这一时期的美学范畴属于标举文化深层底蕴和崇高精神的大文化美学,真正构建了美学范畴体系,更新了美学范式。

唐代诗歌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首推唐初的孔颖达。孔颖达在经学上的造诣集中体现在奉诏编纂《五经正义》,他的观点为,“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对“诗言志”思想重新做了解释。唐代新乐府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除诗歌意外,唐代的书画在审美意象方面也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同自然之妙有”等观点。宋元时期,诗歌美学比较注重对审美意象的分析。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就强调了诗词作品情景合一的重要性,“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审美意象的另一种诠释就是“韵”。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和《题绎本法帖》中提出“凡书画当观韵”“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明代美学虽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典美学关于审美意象的美学体系,然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美学范式产生了冲击。明清时期美学思潮的转变还集中体现在明清小说美学方面。按照叶朗的观点,明清小说美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小说美学主要以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实践基础,可以说中国小说美学是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与经验的概括。二是小说美学发展自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呼应,文学及美学领域也涌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明清小说评点理论中,还着重论述了明清小说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强调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理想性,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及脂砚斋等。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这两位思想家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推向了高峰。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王夫之关于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述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审美意象的“现量说”,即强调了审美意象的真实性;唯物主义的艺术本源论构成了叶燮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用辩证的方法处理主客体关系,这在古典文艺美学史上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二、中国古典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研究的启示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提倡和谐美、人格美、真善美。

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德仁兼备”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德性美的追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对主观“礼”修养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论述“美”的判断标准时,把“美”与“善”做了统一。孟子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儒家“仁”的思想内核强调“入则孝、出则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中国人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向朋友、社会、国家、天下衍射的同心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将修身、齐家拓展到了治国、平天下,将仁爱、友善从家庭延伸至他人、社会和国家。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就引用了《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审视自己,不断走向光明的未来,这就是大学之道。孔子提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这四项教育内容中,行、忠、信三项都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崇尚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德性方面美的追求。

2.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对自然物象所持的独特态度,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对待一切、直观一切,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定位的整体风貌。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董仲舒等人后来将其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我国传统文化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强调干部应当汲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休养生息等我国传统优秀思想智慧,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首次提出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即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文化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的作用,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从思维层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伦道德、博爱友善的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就可以从“天人合一”中找到思想渊源,汲取其有益的部分与当今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3.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环境赋予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一直奉行对审美的意念偏好。老子美学的精髓是“道”。“道”是原始混沌,产生了万物。“气”和“象”与“道”紧密相连。审美不能孤立地局限在“象”这一层级,应“取之象外”,方可观“道”。[3]魏晋南北朝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理念也是对立象尽意的延伸。唐代书画的审美意象充分体现出“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宋元时期,诗歌美学也比较注重对审美意象的分析。宋代美学对审美意象的另一种诠释就是“韵”,如当时提出了“凡书画当观韵”“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王夫之关于传统美学审美意象论述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审美意象的“现量说”,从而强调了审美意象的真实性。[4]概括而言,所谓审美意象,是在对客观世界审美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融会主观思想情感及理想,并在经过艺术家艺术创造而形成的意象。[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意象,说到底是审美环境内涵的欣赏内涵给予人领悟内在的意义。社会自然环境或美景,能够使人们改善情绪、消除郁闷,变得阳光、乐观、进取。培育享受美的心境,通过人与外界自然美景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断刺激强化美的鉴赏主体的感官享受,达到收获美、解读美和内化美的最终目标。

4.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人生境界”学说与思政教育的人生价值观理论

教育家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任务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育受教育者崇高的人生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因此,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的重要作用。而将我国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社会理想。

猜你喜欢

古典美学意象
仝仺美学馆
抚远意象等
盘中的意式美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纯白美学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妆”饰美学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