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视域师生双边关系的建立及其策略
2021-11-24马静
马 静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03)
关怀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她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关怀关系,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主张。“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声称他们乐于关怀学生,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1]7这种情况提醒我们,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即出现了关怀的单向化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与自己的学生建立起关怀和被关怀的双边关系。
一、师生关怀关系的内涵
(一)关怀关系的确立
诺丁斯认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1]23人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师生之间也离不开关系,将关怀视为一种关系会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关怀关系的成功确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关怀者向被关怀者发出关怀信息;其次,被关怀者接受关怀者的关怀信息,并做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回应关怀者;最后,关怀者体察到被关怀者认知他所给予的关怀。关怀关系的建立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关怀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关系,双方都需要付出,也都会有所收获。关怀关系的形成既取决于关怀者对这种关系的维持,又依赖于被关怀者的感知能力和相应态度。”[2]
(二)关怀关系中的师生角色
在诺丁斯看来,师生关系不是冷冰冰的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而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并特别关注关怀者的接纳和被关怀者角色的回应性。”[3]教师不再是权威人物的角色,而是以关怀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自身的关怀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的真正含义;同样,学生也不再是顺从的角色,而是以被关怀者的身份出现,积极主动地参与关怀关系中。
1.教师——关怀者
在关怀关系中,教师在其中成为关怀者,其心理状态特征是专注和动机移位。对专注的理解是:教师关怀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接纳学生,这种形式的注意不会让学生反感。对动机移位的理解是:“关怀者暂时把他所想的和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先放一边,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被关怀者身上。”[4]“作为关怀者的教师会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关注,能认识到他们广泛的兴趣和才能。”[5]180他们会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内心去寻找每个学生的真正需要;他们会鼓励每个学生去做每一件他们喜欢的事情;他们会耐心地以自己的关怀行为告诉学生如何去给予别人关怀。诺丁斯认为,教师成为关怀者,这需要时间,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并对这些努力进行意义的反思,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关怀能力设计更好的方法。
2.学生——被关怀者
“诺丁斯所界定的关怀关系需要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双方都有作为”[6],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他们在维护关怀关系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作为关怀者的教师们总是乐意遇到有所回应的学生,因此,学生们在关怀关系中并非无所事事,什么事情都不做只等待着接受教师给予他们的关怀,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及时对教师的关怀予以回应。“那么,被关怀者的心理状态有什么特征呢?接受、确认和反馈是最重要的。”[1]25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如果接受了教师给予他们的关怀,就应该及时给予回应。这样,学生就可以为教师的继续关怀行为赋予动力。
二、师生关系单向化的形态及关怀表达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谈到师生关系时说:“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要心心相印,教育的深刻意义由此才能油然而生。彼此的人格碰撞而迸发的火花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光明吗?要是师生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学生走学生的路,教师走教师的路,将是何等的冷清寂寥啊!”[7]师生关系不仅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单向化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关怀内容与学生需要不符
被许多学生抱怨“不关怀他们”的教师,实际上很关怀自己的学生,只是他们的关怀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关怀内容会因情境和学生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班的学生处于同一情境中,但是他们需要的教师的关怀会有差别。对于不愿意学习某一科目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应该拓宽到这一科目以外的领域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该学科的隔膜感和无力感。教师要耐心、充满尊重地引导学生:不应该仅凭这一科目的考试成绩就认为自己在学业上落后于他人。人的天赋各不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禀赋和兴趣来学习,深入评估学生真实的、真正值得肯定的优点,并给予及时表扬,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他们耐心交流,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要而给予关怀。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若作为关怀者的教师用温柔的话语鼓励他们,学生顺其自然就会信心倍增,对学习就没有过多的恐惧。对于学业成绩较优的学生,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可以通过赋予他们学术自由度,培养其学业成长的能力。作为关怀者的教师还要认可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正如诺丁斯所说的那样:“必须做的工作要过得去,有兴趣的事情要做得出色。”[8]作为一名关怀者的教师就应该承认与鼓励学生自己的合理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样他们也就能真正了解被关怀的意义,可以与教师成功建立关怀关系。事实上,正如诺丁斯所指出的,认可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兴趣爱好能激励他们在不太喜欢的事情上也多下点功夫,因为学生们乐意回应理解、肯定自己的教师。总之,“教师应全身心地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母亲对待子女那样,面对对方的需要,暂时地忘了自己,似乎对方就是自己。”[9]因为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所以会感受到来自学生的需要,在关怀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对学生的关怀,用自己的关怀行为来使学生正当且合理的需要得以满足,以此来表达教师作为关怀者的存在。
(二)教师的关怀方式不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要讲究关怀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的同时,要采取合适的关怀方式。从关怀理论的视角来看,教师使用强迫的关怀方式会引发问题。尽管在许多场合下强迫是必须的,但强迫损害了关怀关系。就如马丁·布伯所言:“与教师呈现学习内容一样,强迫把他关怀的灵魂区分为了顺从的部分和反抗的部分。”[5]61如果没有强迫,需要也可满足,但最好还是应该回避这种强迫。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强迫行为必须在随后给予解释、讨论,甚至给予可能的安慰。应该允许学生表达他的不幸或恐惧,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同情的反应。也就是说师生交往的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强迫缺席的过程,有时依然具有微弱的强迫性的。当学生因为某些学习任务枯燥乏味、难度较大或者认为不重要而不愿意去学习时,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应这样告诉学生:“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教师、木匠等职业,你必须懂这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了一种合理的强迫方式,这个“如果”非常重要,它让学生认清并重新评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努力目标,也让他们记住,关怀他们的教师会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教师关怀学生,所以才能发现他们在一些既定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情愿,也会允许他们将自己的不情愿表达出来,更会采取一种温柔的强迫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困难,即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感受,也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诺丁斯在其关怀世界里,反对采用高度独裁与强迫性的关怀方式给予学生关怀,一旦关怀以强迫的方式出现,学生就会把教师视为与之战斗的敌人或是无法超越的权威,在这样的关系里,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是不会认识到教师所给予他们的关怀的。关怀关系总是会因强迫受到动摇,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可以鼓励类似做这件事情的行为,这种关怀的方式会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强迫行为会导致学生的外表顺从,内心反叛。教师关怀的最佳方式是看似无意、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包容式引导。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关怀。总之,关怀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有定法的,因为我们总是面向千差万别的被关怀者。每一次关怀都是量身制定。无论教师用什么方式去关怀学生,都应尽量避免使用强迫的方式,因为那种关怀方式不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
三、师生有效双边关系的建立策略
(一)师生要增加对话的平等性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过程中,对话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对话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侧耳倾听,一起讨论。正如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所言:“真正的对话是开放式的。”[10]一开始,师生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师生都在讲述和倾听,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要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事实真相、礼貌谈话的规则、言行举止、信任与信心、倾听的方法、怎样使自己的回答不伤害到他人及如何去思考。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对话不只是简单的交谈,它要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以变换,师生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将原来的主题转换为另一个更紧急、更重要,或者不太敏感的主题。对话会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相互了解是关怀的基础,只有师生深刻了解对方的需要及其来龙去脉,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无论他们的思想意识差距有多大,都会跨越这种思想上的差距,把双方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双边关系。
(二)师生要丰富关怀的实践性
首先,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经验,而经验是形成培养关怀方式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怀方式至少部分由经验决定。我们希望教师的关怀方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就应该为师生提供机会,比如说,师生要探讨如何注意客人的需要、如何照料小孩和老人、如何操持家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团结合作,要密切监督包含小组间竞赛的小组合作方法。竞赛可以是妙趣横生的,然而,倘若认为竞赛中不能有合作,就会导致学生的冷漠。教师也可以把社区服务作为学生关怀实践的一种途径,视作学生实践关怀的大好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挑选实践场所;要定期举行班会,在班会上学生可以讲述自己关怀实践的感受。作为关怀者的教师会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教导关怀。在学生喋喋不休地谈论别人的过错时,教师要耐心劝诫。真正关怀学生的教师会指出学生存在的种种错误,但不会去谴责他们。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帮助,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公益活动,以培养关怀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一些与平时角色不一致的事情,例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做一些他们平时不太擅长的事情,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教小学生学习。这种角色互换有利于增加关怀的实践性。
总之,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的道路而非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建立关怀关系。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认识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带来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关怀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师生成为有能力实践关怀与感受关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