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1-11-24锁益娜
锁益娜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人们渴望自由,追寻自由,但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也往往会迷失自我,逃避自由。弗洛姆正是从现实出发,把个人心理因素同社会现实相结合,来探索现代人在追求自由过程中产生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试图解决现代人逃避自由的生存困境。
一、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来源
任何伟大的思想理论都不会凭空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现实背景和前人的思想理论贡献,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也不例外;它正是弗洛姆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批判吸收前人观点并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一)逃避自由理论的现实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商品滞销,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这些现象引发了弗洛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促使他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和批判。
经济危机引发了阶级矛盾,社会动荡,促使了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希特勒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后,煽动民族歧视,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反法西斯者,大量屠杀犹太人,完全违背了民主与自由的宗旨,使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之下,弗洛姆由于其犹太人的身份也被迫流亡。法西斯主义的专制和独裁迫使弗洛姆思考,法西斯主义为何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人们又为何放弃自己的自由而走上专制的道路等问题。
弗洛姆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带走了他许多亲人朋友的生命,摧毁了人们的希望,他亲眼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沉重灾难,因此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促使他开始思考战争爆发的原因,思考人的心理、道德和行为及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战”结束后,西方迎来了科技革命。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得人们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的关系被物化,人的价值得不到肯定,人们丧失精神支柱,内心充满了孤独、迷茫和焦虑,并通过诸多不良途径来发泄,这些都促使了弗洛姆开始了对人的研究。
(二)逃避自由理论的来源
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充分肯定了其无意识理论,认为无意识理论是理解精神分析学的关键。弗洛姆也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片面性,认为他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社会、现实环境等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弗洛姆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在社会演进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此外,弗洛姆还批判地吸收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本能理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姆更强调个人心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自私与自爱的区别、爱的强大作用。
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相关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出发解释人的意识,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弗洛姆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也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的心理因素也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他还特别强调,人要获得自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同样重要。此外,弗洛姆还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与现代社会中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有着某种相关性。弗洛姆将异化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对异化进行了心理学角度的阐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揭示了人的本性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对西方“病态”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二、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自由的两个方面
古往今来,自由一直是人们讴歌的对象,也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历史。那什么是自由呢?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1]弗洛姆继承了赛亚·柏林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界定,把积极自由视为实现自我、充分发展的自由,而把消极自由看作不受外在束缚的自由。不同的是,弗洛姆把自由与个体的成长相联系,把自由放进人的个体化进程中加以分析和阐释。他认为,人从出生时割断与母体的脐带起,便开始独立,走上了个体化的进程,但随着个体化程度的加深,他也失去了原先的安全感,开始变得孤独、无助,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弗洛姆还引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的故事来阐释人与自由的关系。他们在偷吃了智慧果以后,虽然获得了自由,却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开始变得孤独和恐惧,被个人的渺小感和无能为力感所包围,这时的自由反倒成了一种负担。由此可见,弗洛姆认为,在摆脱外在束缚后所得到的消极自由带着负面的影响,而人要追求的是能够实现真正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更高层次的积极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途径
1.权威主义
权威主义这一心理机制实际上是由于在切断原始纽带后,个人的微不足道感产生了迷茫、恐慌等心理,迫使个人去寻找第二个束缚,或者说去寻求一个新的“继发纽带”来替代被切断的原始纽带。这一心理机制通过放弃自我的独立,使自我与外界某些事物合为一体,以除掉自由的负担,主要表现为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渴望统治他人,或渴望被他人统治,也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
受虐冲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信、懦弱、自卑和无助等,认为自己微不足道、一无是处,常常会贬低自己,自甘堕落。具有受虐倾向的个人恐惧孤独,渴望独立和强大的愿望与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感之间的斗争使他们倍感痛苦,为了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也为了除掉自由的负担,他们非常依赖自身之外的权利、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会把自己贬低到一文不值,彻底失掉自我,去寻找一个更为强大的外部力量并臣服于他,尽管这些外部力量部分来自自己的想象或幻想。
与受虐冲动相反的便是施虐冲动,施虐冲动的本质是完全主宰他人,并从中获得乐趣。施虐倾向往往会假借关心和爱的名义来掩盖,因此,这一倾向表现得往往不明显,也更理性化。施虐者依赖施虐对象,通过施虐对象的臣服得到权利的满足感。虽然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完全相反甚至对立,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二者都是为了摆脱割断原始纽带后产生的无法忍受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而产生的心理机制,都使自我失去了完整性,使个体性和自由全部丧失。
2.破坏欲
弗洛姆所说的破坏欲,不是在特殊情况下自己或他人生命或完整受到侵犯,或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攻击时的一种自然反击,而是时刻盘桓在心中,伺机而发的破坏欲。这种破坏欲同样是个人的孤独与无能为力感的产物,它与“受虐—施虐”冲动交织在一起却区别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目的不在主动或被动地共生,而在于消灭其对象。破坏欲所采取的形式也更为极端,它认为外部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和痛苦,因此,他想消灭他所处的这个世界,消灭所有的外在威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爱、责任、良心等手段使破坏欲合理化。弗洛姆认为,人的破坏欲与生本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因素,当人的生本能受阻越严重,他的破坏欲就越强,而当他的生本能受到的挫折越小,他的破坏欲就越弱。因此,破坏欲是生命未得到实现的结果。
3.机械趋同
机械趋同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逃避机制,也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逃避方式。这一方式是人们通过普遍放弃个人自我,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把自己塑造成和他人一样的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无时无刻不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和代替,社会的主流思想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大众的愿望也代表了自己的愿望,而自己却依然坚信这种虚假的自己正是真实的自己。人们通过这一逃避方式来消灭与他人的差距,消灭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并融入社会。然而,这种方式表面上克服了人与世界的矛盾,其结果往往会使人丧失个性和批判性思维,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被剥夺,自我被虚假的自我所代替而得不到实现,人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怀疑,更加加深一个人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三)实现积极自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离自由越来越远。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选择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而要实现积极自由就要通过自发性的活动,也就是爱和创造性的劳动。爱是自发性活动的核心,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在摆脱孤独感的同时又能保持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积极力量。创造性劳动不是人为了逃避孤独的强迫性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它使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合二为一。创造性活动使人与外部世界实现统一,爱使人与人之间实现统一。因此,通过自发性活动,人可以获得积极的自由,与世界建立一种新的关系,重新和世界融为一体。
三、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当代启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精神上的压力与苦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宽慰,就很有可能出现心理畸形和性格变态等心理疾病。弗洛姆从现实出发,将个人心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的变革离不开个人的贡献,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个人的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挫败感和不安全感,产生许多消极心理,甚至会对社会、国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使个人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享受孤独,追求积极自由
弗洛姆认为,由于人无法忍受孤独,因此选择了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结果只是获得了消极的自由,这并不能使人摆脱孤独,反而使人陷入更加绝望的孤独中。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追求积极的自由。要把孤独作为人生的一种体验,直面孤独,理解孤独,享受孤独,与孤独和解,积极地融入社会,用爱和创造性活动来战胜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虚假的自由,实现自身的解放。
(三)积极投身实践,实现主体能动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2]然而,机械地、无思考劳动并不能带给人们快乐和满足,它只是人的一种生存手段,让人变得麻木和迷茫,越来越丧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从而与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人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目标,也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消除迷茫与孤独,从消极自由中解放出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结语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也使人们陷入孤独、焦虑、迷茫的困境。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对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考察、分析,揭露了现代人追求虚假自由,逃避自由,丧失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根源,探讨了追求真正自由、实现真正自我的途径,为现代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