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2021-11-24郭翔宇
郭翔宇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萨特、哈贝马斯等曾片面夸大物质生产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学色彩被抹杀。我们无法否认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也必须明确: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而“现实的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人类的发展史,要想保持真理性,其人学色彩不容抹杀。在现实状况与理论发展的要求下,精神生产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破解迷局的钥匙,对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神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精神生产:人的发展的本质确证
本质指的是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应从何处去探寻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9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首先体现为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96-97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都能进行生产,二者存在差别的原因在于生产的方式不同,与动物相比,人具有智慧和思维,当需要产生时,能按照需要创造出满足需要的对象,并让对象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存在,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人从事的是“真正的生产”。
这种将人与动物区分开的“真正的生产”就是精神生产。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它与人的需要密不可分。人的需要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满足人生存的需要,这一需要可以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来满足;二是在满足第一种需要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由基本的生存需要向高级的精神需要跃迁,这一需要则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精神生产来满足。精神生产作为人的精神性的活动,依靠人发挥创造能力,并将自己的创造能力体现在客体中,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从事精神生产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了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精神生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也是人的发展的本质确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精神生产:人的片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片面发展状态的形成过程做出了描述:“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3]社会分工通过把劳动分成若干部分让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将人分成若干部分,使人长期处于一种片面发展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分工史,人的发展状态是由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关系性质的标志——分工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处于旧式分工的时代,即个人屈从于分工的时代,旧式分工决定了人的片面发展状态。人的发展与精神生产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当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时,由于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精神生产的实践也会相应地会受到阻碍。这样看来,精神生产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发展精神生产。
旧式分工使人处于片面发展的状况,精神生产的发展为人摆脱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性。人从事精神生产的过程,是人性的张扬与超越的过程,精神生产的发展方向则体现了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在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人的认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精神生产在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转变上的重要作用。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精神生产从这三个方面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归宿。
1.精神生产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需要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满足人的需要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动物通过它的本能实现其需要的满足,人则不然,人的需要必须依赖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并进行实践来满足,其中一个重要实践就是精神生产。
一方面,人的精神需要必须通过精神生产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根源于人的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人具有物质性,必然存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物质享受需要等;人具有精神性,必然存在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发展需要等;人具有社会性,必然存在归属需要、尊重需要等。人的物质需要可以通过物质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可以通过社会交往来满足,而精神需要则要通过精神生产来满足。精神生产将承载着人的审美、认知与智慧的精神产品生产出来,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其他生产无法代替的。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必须通过精神生产来满足。人的需要按层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生产,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则离不开精神生产。人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过程,不仅使人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得到充分展现的过程,也是人的自身能力与素质通过精神生产实践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人在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如创作、写论文的过程,需要人充分调动思维,不断思考,找寻写作灵感,在创作、写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锻炼与提升,无不体现着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提高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精神生产是对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
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性,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的劳动能力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的最直接表现是劳动效率的提升。物质生产将劳动工具生产出来,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同样,精神生产也是提升人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精神生产有助于提升人的智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的体力是由人的先天的生理条件、后天的物质生活条件及个人的锻炼程度共同决定的。人的脑力是由人的先天生理条件及后天对脑力的开发程度决定的,其内容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人的脑力提升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的提升是同一个过程,精神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精神生产作为人的精神性活动,需要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发挥创造能力,并将自己的创造能力体现在客体中,是对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运用与展示,从提升人的脑力层面提升了人的劳动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精神产品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可以确定的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提升了人的劳动能力。我们不能忽视人制造工具之前的思维活动的作用,其中包括对工具制作方法、形状、用处的构思,即工艺——科学技术的体现之一。科学技术作为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精神产品而存在,推动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在提升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精神生产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6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人的发展也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认为:“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2]37生产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
一方面,精神生产形成了精神交往关系。精神交往关系是精神生产者与精神产品消费者二者的现实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精神生产者之间的交往关系、精神生产者与精神产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精神生产者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发展,如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共享资源等,可以提升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推动人的发展;精神生产者与精神产品消费者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表现为精神生产者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精神需要的产品;与此同时,精神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也会激发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提升精神生产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道德让社会关系更加和谐。道德是精神生产的重要产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我国,道德可以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不断完善,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外化为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道德作为维系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精神产品,充分反映了精神生产对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精神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物质生产始终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精神生产的作用一度被忽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无一离不开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带来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推动着社会从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第二,精神产品作为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精神生产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的生产”[5],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精神生产的过程,指引着社会不断发展。
2.促进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时明确表示,物质生产是“第一历史活动”,“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1]270。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同时,马克思强调:“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4]28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生产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处理好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关系,促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良性互动,才能使精神生产脱离其与物质生产二者处于极度不对称状态的泥淖,反之则易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落。其一,应当提高精神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作为精神产品的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彰显出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应正确发挥精神产品的作用。有些精神产品如意识、观念等,虽无法直接对物质生产产生作用,但可以间接地通过促进其他精神产品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对物质生产起作用。这类精神生产也需要得到支持,而不能因为它看似“无用”而加以摒弃。
3.精神生产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展精神生产,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精神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精神生产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精神生产首先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精神生产就无法进行。在精神生产中,不仅要突出精神生产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精神生产者的创造力,还要突出精神产品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生产符合消费者要求的精神产品。这不代表精神生产者必须围绕精神产品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生产,精神生产还应起到正确引领作用,也就是说,精神生产必须服务于人民,有益于人民,并为人民指引正确方向。二是精神生产要以提升人的能力为核心。人的能力培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人能够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这就要求人的能力必须得到充分发展。发展精神生产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出书籍、电影、音乐等供人们消遣的精神产品,更是为了使人经过精神产品的熏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