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021-11-24杨旭
杨 旭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深入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寻求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有效弥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和空缺,使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衔接,开拓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专业人才短缺或质量偏低的难题。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也加快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朝向工科、理科和其他方面延伸,推动我国不同类型行业的发展。中外双方在合作办学模式下,可以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资源、课程体系方面的共享,这也是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重要目标。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已经得到了诸多领域的认可和关注,并取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现阶段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生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对象,也是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主体,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质量。现阶段,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设定的录取标准过低,生源质量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这些通过低门槛入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而生源质量不高直接阻碍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学生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学校和专业的初衷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到国外深造,有的是为了未来发展和岗位选择,还有一些学生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历。因此,根据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适当制衡学生升学和未来就业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学生录取的标准,从根源上提升人才培养和后续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的质量。[1]
2.缺少稳定的师资团队
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支撑。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内容中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外方课程和核心课程主要占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方教育机构教师主要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和时长要占据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从整体来看,一些院校并没有满足此项要求和标准,外方派遣的师资极不稳定,流动性大,这些问题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顺利开展的障碍。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正常开展期间往往出现过度依赖外教资源的现象,导致中方在双方合作教学期间处于被动状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少提出科学合理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师资团队结构的不稳定严重影响并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模式有待优化
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外合作下的专业项目中,核心课程主要由外籍教师负责,用英语讲解理论知识。一方面,外教并不了解中国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教学模式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及教学内容断层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早已适应了本土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无法满足新时代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期间,要协调好授课模式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我国本土因素的影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
4.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无法全方位呈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无法有效指导后续教学工作的优化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2]
5.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分析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情况,教学管理人员更多注重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性,不利于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提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育资源的短板问题,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深入探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渠道。
1.提升生源质量
要在招生和优化学生知识储备两方面多下功夫。其一,很多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广收学生,将原定的录取标准一再降低,造成校内的生源素质差、知识水平偏低,导致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下滑。因此,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对学生严格把关,重点关注英语水平的考核,以储备更多专业的生源力量,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其二,一些高校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较差,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双方教师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改进课程构架时,要更注重基础课、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讲解,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课程设置上,遵循递进原则,解决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根本上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师资储备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中外双方要构建长期有效的协作体制和相互协调的制度,大力引入知识能力强、教学功底深厚的外国学者、专业人士和海归人员到校内教学,通过组织培训班,创设学术论坛等方式建设一个国际化、精英化、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另外,为了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中方院校可以针对每一项外方负责的课程,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实施辅助跟班听课方式,与外方教师一同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并协助其完成阅批作业等工作。外方教师应与中方的辅助教师及时沟通,互相配合,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期间,教师是整个项目开展的关键人物,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水平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因此高校要严格把控教师的聘用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聘用标准和要求,并对教师的聘用流程加以规范。[3]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方教师的管理和聘用,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标准,对于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有过不良记录的教师要严禁录用。学校在招聘时可以通过视频面试等方式考察外方教师的仪容仪表和教姿教态等,避免出现书面简历带来的片面性。
3.优化授课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并不是将国外的教学模式照抄照搬,我国学生有着独特的生活背景、文化底蕴和实践经验,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要始终坚持中西结合的办学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另外,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化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微课或多媒体的形式将课程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的数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新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中,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整体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高校要创新、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扩大监控和评价主体,并将家长、社会都加入质量监控的体系,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多层次创新发展。首先,构建教学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外教授课的管理,定期审核其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务处、外事办和校领导等共同研究出台相关的督导制度,将外教的教学质量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组建教学评价组织,主要负责课中的讲授记录和听课观点、建议。还可以构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采取问卷调查或反思的方法评价外教的课程教学情况,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外方教师,将学生满意度较低的外教直接告知合作的外方,以督促其在选派教师时严格把关。[4]
5.加强思政课程建设
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外办学的专业特征设置思政课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强中外办学专业思政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亲和力,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理想,大力传扬我国的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6.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与一般办学及教学模式相比,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高校要与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衔接,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发展趋势,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软件,将中方和外方教师讲解的课程资源,如课件、图片、视频和作业等上传到平台,并将设施设备和培养方案加入数据库,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中方教师要在课上和课下与外方教师积极沟通,协助外教发挥教学平台的功能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课前,学生在中方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外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并随时在平台与教师交流。课中,外教要主动处理学生没有完成的任务,或在学习阶段中出现的重难点,针对关键的知识类型进行重点讲解。课后,学生在信息平台完成老师留下的测试题,以加深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这种课前—课中—课下的循环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教在校时间有限的问题,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考试测验、作业收发、报告提交等教学活动亦可在线上完成,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5]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长期稳定发展。另外,高校在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特性,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