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建筑业校企校企合作

宫 越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7)

在以国家新工科建设思路为指导,建筑业信息化为目标的战略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为国家培养新的创新性人才,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也急需开拓新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在高等院校的深入展开,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新活力。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熟悉BIM技术,对培养跨领域整合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程造价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1.建筑业信息化与BIM技术的引入

建筑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高成本、高消耗、施工过程不可逆等特点。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工、材料、运营成本都处于历史高位,“营改增”后带来的成本增加,使建筑企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而恰在此时,市场需求缓慢下降,中国建筑业进入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倒逼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而这一过程需要整个建筑业加快信息化发展,BIM技术、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住建部2016年编制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还提到了未来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到2020年年末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工程造价作为建筑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必然要搭上信息化的列车,具备BIM技术能力的人才方能在未来岗位上站稳脚跟。

2.行业下游人才饱和,上游岗位人才缺失

工程造价是一个对人才质量需求两极分化的专业。行业下游工作量巨大,但工作内容难度不大,在建筑业战绩辉煌的十年里,大量的求职人员进入工程造价行业。由于下游工作比较简单,入行门槛很低,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培训便进入工程造价行业从事工作,致使行业内部人数饱和。另外,非专业人员的聚集又让人对工程造价专业产生了含金量低、职业前景不远、不需要高质量人才的错误认知。短视的社会风气让众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迷失了努力进取的方向,看不到行业上游岗位需求是什么,在下游岗位的内卷中误认为自己已经触及了职业的天花板,导致众多优秀建筑企业寻觅不到真正的高质量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3.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实践课程

为满足行业对BIM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及国家在新工科建设中对未来工程师的要求,培养工程造价信息化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依赖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目标的。过往的理论教学学时较长,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和耐心;而信息技术需要实践学习和广泛涉猎才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目前,高校工程造价专业BIM技术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BIM算量软件综合实训、BIM计价软件综合实训、BIM三维建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熟练运用BIM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工程量和工程计价,了解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念,促使学生认识三算对比的重要性,构建全面的工程造价知识体系和宏观经济认识。

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过于封闭,学生兴致不高

目前,高校开设的BIM课程以某一软件操作为主,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各种版本的教材,但多偏向于基础操作,教材中虽有案例,也难以达到实际工程状态。当代大学生生于信息时代,对软件的基础学习能力和操作熟练度都很强,只是缺乏实践经验。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是模板化的,在整个BIM技术的学习中,学生无法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更无法拥有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技能。因此,大部分学生觉得学而无趣,学而不精,教学目标也未能达成。

2.教师还未完全掌握信息化技术

BIM属于新技术,高校很多教师也未能熟练地掌握,或者是操作水平还较低的,因此无法在课堂上将BIM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也就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个问题也制约着BIM技术在高校的推广。[1]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又缺少实际工程项目工作经验,因此BIM软件教学也难以深入和透彻,更无法为学生解答实践性问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往往有依赖性,如果教师不能向学生展示出较高的技能教学水平,学生就会消极地认为新技术用处不大,或者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法学会。这种消极心理会成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建设路上的绊脚石,再高的投入也无法收获好的结果。

3.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巨大,软件成本高,使用受限

当今国内有很多从事BIM软件开发的优秀建筑科技企业,为中国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可由于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和市场占有率等诸多因素影响,让各类BIM软件使用成本极高,且使用环境受限。目前高校都为BIM软件使用提供专用机房,里面配置了较高等级的计算机。机房内需要连接BIM软件使用网络密码锁,唯有连接网络密码锁的计算机才能运行BIM软件,这样就导致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内,在固定教室完成学习和实践,而其他时间和地点则无法继续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根本没有达到培养BIM技术人才的终极目标。

三、“校企合作”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提供助力

1.双师教学互助,提升课堂饱满度

加强“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可以选派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学习BIM相关知识,或从事短期相关岗位工作,参与施工企业的BIM应用实际工程项目,增加实际施工阅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切身体会BIM技术对建筑信息化的帮助。[2]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程内容饱满度。同时,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来学校辅助BIM技术教学工作,指导工程造价BIM软件实践课程,或者解答学生较为深层次的软件操作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教师和工程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桥梁,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借助企业的优质人才储备,为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提供帮助,促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成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研究基础,又有工程阅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

2.利用企业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优势,减轻学校资金负担

大部分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引进的BIM相关教学软件主要集中在Revit、广联达、求实计价等几个软件上,每个软件各有各的优点,有的精于三维建模,有的精于工程量计算,有的精于组价,但均没有构成完整的工程造价体系。软件的局限性导致工程造价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学生无法使用某一种BIM软件完成整个项目工程造价实例的模拟,不同软件中细微的操作差异也破坏了学生学习操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各种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配置要求不同,加上后期软件程序升级、维护,或国家定额规则和指导价格的变动,均会引起软件大规模的变动,对高校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长期投资。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建筑科技企业能够支持或租借部分硬件及软件设备,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配置专用BIM软件和计算机机房,帮助高校减轻资金负担,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使用BIM软件。同时,高校可以成为建筑科技企业产品优秀的推广者和企业人才培养储备中心,二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3.企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对接社会人才需求

在建筑业“低需求”的状态下,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和毕业实习、就业变得愈发困难。施工企业不愿负担培养新人的成本,又希望得到已具备基础BIM技术的毕业生。而“校企合作”机制满足了多数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将BIM技能培养的工作留在了学校完成,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步入社会前最真实的岗前培训。参与校企合作的建筑业各类企业,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自己的专业的社会定位及潜在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与工程师共同工作的时间里,大学生明确了自身的人生目标,职业追求,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4.提升本科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一直在扩大,每年夏天普通高校都面临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相较于其他领域,建筑行业是大学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的行业之一,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建筑业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下降,就业形势与前景都不容乐观。校企合作是目前提升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好途径。学校在与企业相互了解、信任基础上,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听取企业对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并落实教学工作。企业一旦认可高校的培养模式,肯定学生能力,认可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便能够保证高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学校和企业一同完成对未来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签订就业协议,保障了高校就业率。

很多人的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符,这种物不尽其用、人未尽其才的社会现象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校企合作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企业愿意和高校一起培养人才的前提条件便是专业对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找与自己不相干的学校合作。因此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专业对口的人才。

5.满足学生的职业期待,帮助学生职业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接受了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文化教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及发展路径,在毕业之后能够很快融入公司的生产生活中,产生认同感,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4]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已然完成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探索,清楚并认可自己的发展前景,有着明确而乐观的职业预期。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进取心态的年轻人在职场中一定能爆发出惊人的创新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种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皆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是企业最渴望的人才,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全国很多应用型高等学校属于初级应用阶段。学校方面希望企业的新科技技术和专业人员帮助高校补上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和就业机会。企业方面希望借助高校影响力来扩大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得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后备人才力量。二者在合作中能各取所需,互利共赢,便有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基础。以我校工程造价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参与合作企业的高度肯定,保证了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可以让更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熟练运用BIM技术,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能力需求,提高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源源不断地为智能化建筑产业输送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建筑业校企校企合作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影响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