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4金小薇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海商法船员思政

张 宁 孙 龙 金小薇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经历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几个主要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技术手段促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混合式课堂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好奇心[1];“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立体感与场景化[2],特别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校育人的新要求,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使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3]《“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高校着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把这些元素自然纳入课堂讲授内容,渗透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提出了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及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是课程理论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具体阐释。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旨在推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制度改进,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在行动层面,课程思政须将课堂作为主要场所,倚重师生这一改革行动者的能动作用,引导教师转换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5]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海商法课程是新时代我国交通类院校涉海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需遵循“一个中心”理念与“两种引领”思路,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与业务引领相结合,主要从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实践等方面,对海商法进行课程思政混合式课堂改革建设。

二、海商法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基本信息

海商法课程培养学生理解新时代航运业务管理工作涉及的法律问题,了解船舶和海事运输、各种海事业务及事故发生时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对海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解读、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增强了法律意识,能够在国际商务从业过程中做到合法经营,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处理海事纠纷,主动预防法律风险。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海商法课程总体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包含掌握海商法的基本概念、立法原理及相关规定;了解船舶海事运输的基本知识,掌握海事业务及事故发生时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具备海洋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力目标包含通过法律预防与控制风险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时事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包含拥有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具备洞察、理解自身职业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的能力;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建设理念

课程思政背景下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首先应明确建设理念,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具体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综合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

四、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背景下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应在建设理念指导下理清建设思路,即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与业务引领相结合。海商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党建引领与业务引领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要求通过党建筑牢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基础,通过业务引领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基础,形成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管齐下共同促成课程思政立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五、海商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建设实践

(一)混合教学改革的总体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主要包括15章、278条具体条款。根据海商法课程基本信息与教学总体目标设计,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主要体现过程管理思想,基于任务模块化与阶段性总结思想完成课程设计,通过过程管理,提升学生学习进程中阶段性考核成绩,完成既定的任务模块与课程目标。

(二)混合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

通过海商法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新时代航运业务管理工作涉及的法律问题,了解船舶和海事运输、各种海事业务及事故发生时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对海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解读、运用能力。围绕课程目标,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任务。

(三)混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安排

课程思政背景下海商法混合式教学改革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使用雨课堂、优慕课等现代线上教学平台与QQ、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线上课程讲授与预复习,采用基础知识与概念讲授、随堂问答与测试、弹幕现场提问等方法,线下课堂重点讲解课程章节中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并分析案例。线下部分:将部分关键的规则、理论讲解与讨论放在线下课堂教学,辅以案例讲解、测试与作业。线上部分:将其他法律条款的描述与理解、结合网络既有资源与PPT上传至线上平台,并将每次课下的讨论内容和案例分析上传至讨论专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增加线上教学的考核比例,将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将课程按照知识点做模块化处理。海商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海商法概论、船舶物权、船员、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船舶租用合同、海上拖航合同、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海上保险、时效与涉外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等基础知识模块;面授课内容主要针对船舶物权、海上货物运输、共同海损、海上保险等章节中教学难点和疑点较为集中的部分开展。

第二,进行每个课程模块设计。对于每个单元模块,从课时分配、分解子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第三,完善教学资源与课程要求。将课件与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料上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进行随机抽查。将预习任务检查、作业和测试等任务移动到线上,达到逐个模块接受训练的目的。

(四)混合教改建设实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体现在教学顶层设计上,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同时,课程思政要贴近学生实际,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传授课程知识。

1.案例教学—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法是传统教育,特别是文科教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导入方法,也是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良好载体。

(1)典型案例背景介绍

《海商法》发展现状与趋势章节,通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将海商法课程与人类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介绍《海商法》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商法》的重要影响作用。

(2)课程设计与实施

案例教学引入教学内容。理解海商法学是以海商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海商法》未来发展趋势。

(3)具体做法

课前选取案例,引入《海商法》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案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案例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讲述案例引入《海商法》的出现、发展及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及《海商法》的发展趋势,即《海商法》冲突范围逐渐缩小,进一步出现国际统一趋势;船方责任相对加重,《海商法》朝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海商法》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船员立法由单纯福利型向资格型、福利型共存转化。

2.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中嵌入思政元素

课程内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思政元素渗透讲授课程内容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建设应做到思政元素在不同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阶段的自然融入,并能起到良好的黏合作用。

(1)典型案例背景介绍

船员法体系构成的课程内容包括船长与船员的基本职责,为学生学好船员法体系知识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下布置预习任务;课上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回忆教学视频资源片段,借此引入教学内容;课上讲解与使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讲解相结合,完成授课内容;进入复习、思考与进阶阶段。

(3)具体做法

课前布置作业查阅优秀船长、船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相关资料,教学平台插入教学视频资源介绍船员培训片段,视频资源中包含建设海洋强国相关内容,完成线上平台作业;课上总结预习作业情况,使学生了解船长、船员的基本职责,如道德素质、职业技能、身体素质等;通过提问分享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教学视频资源片段并介绍自身感受,并引入教学内容,即船员法体系构成;采用教师主讲与学堂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助讲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使学生了解船员法体系的构成,明确船长的法律地位;布置课后思考题目:船员法体系中是否还有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船员法体系发挥的主要作用?

六、结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海商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遵循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与业务引领相结合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实施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学情出发,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与落脚点。挖掘海商法课程思政元素,需增强教师自身学习意识,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对于交通类院校的党员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好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的时间与机会,捕获更多的《海商法》相关思政元素;对交通类院校普通教师来说,利用好交通类院校院系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捕获更多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完美融合,需充分发挥业务工作的引领作用。做好海商法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改革;综合利用各类教学方式、方法、模式与教学平台等资源,服务于海商法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吸收海商法课程思政元素,丰富学生接受法律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深化学生对海商法课程和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处理海事纠纷、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从而全面达成海商法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海商法船员思政
交通部公布2022年立法计划海商法和港口法的修订在列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制定和修改《海商法》就是为保护发货人的权益
中国海商法协会2018年大事记
2014年9月份船员工资行情参考
中韩船员沉船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