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
2021-11-24黄纬
黄纬
(淄博凌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30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制定了具有操作性的应用措施。但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也有了改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能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阻碍实际的发展。因此需要结合各项内部控制管理规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策略,进而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确保内部的各类管理活动具有规范性和可执行性,并通过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控制机制,确保各项资源安全、完整,实现对内部控制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首先,部分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企业内部没有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职责,企业内部一言堂的问题较为常见。其次,部分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合理,内部没有明确岗位分工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新员工工作压力较大、老员工清闲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对自身的职责没有清晰认识,工作中相互推诿的情况较为常见。
(二)风险管理乏力
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但是很多企业没有通过明确风险评估流程与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管理。企业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存在麻痹大意的问题,认为在风险产生之后再亡羊补牢也可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没有认识到一旦重大风险出现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
(三)业务控制流程存在缺陷
业务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具体环节,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的工作模式及业务流程优化管理环节。大部分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为采购与付款及销售与收款两个环节,但是企业没有针对这两个主要环节中的管理内容进行优化,容易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要求企业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但是很多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存在问题,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与传递,加上企业的信息系统较为老旧,信息孤岛的问题较为常见。
(五)内部监督不完善
内部监督机制作为企业分析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工具,通过内部监督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但是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监督机制,例如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
(一)改进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确保各项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第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股东会作为企业的出资人,对重大事项具有决策权,享有资本的收益权,但是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董事会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投资规划制定等重大管理工作中,并对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在董事会下可以设置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委员会,要求相关委员会成员具有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论证,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支持。监事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企业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进行检查,对企业内部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审查,避免企业产生重大风险。
对于存在的重大风险,监事会应该及时向股东会报告。经营管理层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日常管理活动负责,由经营管理层落实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企业要优化组织架构,内部的组织要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及授权审批的要求,对于关键岗位需要定期轮岗防范风险。即便企业的规模较小,无法实现所有岗位的分离,关键岗位也需要分离,如资金的保管与资金的清查相分离,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分离。通过各岗位的有效分离,实现相互制约。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防范同一人员在同一岗位长期工作产生思想懈怠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建立反舞弊机制。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反舞弊机制,防范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徇私舞弊,认识到反舞弊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反舞弊机制防范员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避免资产被挪用或侵占等一系列问题,并规范各层级人员的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同时,企业对于供应商、客户等需要提出诚信要求并建立举报热线,当企业的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串通舞弊时,供应商需要举报。企业需要加强对舞弊行为调查,并邀请法务、内部审计等部门参与到舞弊的调查工作中。
第三,建立企业文化。企业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约束全体员工行为,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并在员工的工作区域粘贴企业文化的相关标语,让员工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形成对全体员工的凝聚力[1]。
(二)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需要优化风险管理的流程,明确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管理机制,注重对各类风险的防范,通过风险的防范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第一,企业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流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各方面的风险,探讨内外部各类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并针对各类因素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从企业面临的宏观政策、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出发分析财务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并对内外部的各类因素进行全面整合,收集与风险相关的信息。
第二,企业需要在收集整理各类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评估,针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该要求企业的会计、审计、法务等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通过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定量评估要求全面掌握各类风险的数据,通过敏感性分析等方式判断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影响。当企业定量评估数据难以获取或定量评估无法满足成本效益原则时,应该采用定性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定性评估要求相关人员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评估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影响。
第三,企业需要针对各类风险制定合理的应对机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和风险偏好程度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合理管控。但应该注意,对于企业影响程度大的风险,需要重点管理。对于发生可能性小,但一旦发生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也需要重点管理。对于发生后但不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可以忽略。
第四,需要针对风险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措施,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偏好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形成企业的风险清单。当企业发生风险时,需要将风险的导火索和风险的应对机制及时更新到企业的数据库中,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数据库,为企业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规范业务流程
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各项管理活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规范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机制,促使企业的控制活动能够顺利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两方面,文章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改善企业的采购与付款流程。在企业的采购付款流程中,需要重点对采购申请、订货量管控、存货验收管理、仓储管理、付款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首先,优化企业的采购环节。企业需要优化采购环节,由财务部门对采购的程序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分析存货采购的价格以及企业的存货数量,并预测未来销售情况,在对各类采购依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决定采购申请是否通过,对于不必要的采购应该驳回。同时,针对供应商的付款政策,企业的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共同协商,如对资金紧缺的供应商应该及时付款,对于资金宽裕且具有一定信用期限的供应商应尽可能延迟付款,在应付账款到期日付款,为企业获得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在采购环节中,企业需要注意对供应商的选择,要制定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标准,针对质量、价格、交货速度有优势的供应商应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合作,避免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其次,优化企业的仓储环节。企业需要加强盘点,确保存货不流失。通过盘点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盘盈、盘亏,并且确保企业账实相符,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仓储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盘点人、监盘人、记录人。在年度终了,需要通过全面盘点的方式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盘点。盘点能够实现对存货入库、出库等方面流程的优化。最后,改善企业的付款环节。在付款之前,财务部门需要核对入库单、合同等方面的情况,并按照合同的要求合理判断付款时间,对于供应商提交的货物和企业合同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及时与供应商联络并暂停付款。
第二,改善企业的销售与收款环节。首先,优化企业的赊销环节。企业赊销环节主要风险是由于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企业单位产生呆坏账。企业要针对赊销环节加强管控,在赊销之前要求业务部门对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情况、资金情况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客户的特点予以授信。授信之后业务人员根据授信期限和金额,拟定与客户的合同草案,并提交给企业的财务部和法务部审核,审核无误与客户签订合同,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开展赊销。企业在赊销额度与赊销期限内没有回款的,需要避免追加额度,若确实需要追加额度的,需要由企业的总经理审批后追加。当后期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需要对赊销的审核人员进行问责。其次,优化企业的收款环节。在应收账款的收款环节,需要明确收款的责任,要求财务部、业务部、法务部充分参与到应收账款催收过程中,由业务部门对应收账款催收工作负主要责任,并建立业务部门的绩效和收款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要求业务人员将收款视为工作的重点,避免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需要重视应收账款回款率,并以此作为业务人员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指标,促使业务人员主动防范呆坏账风险。
(四)畅通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机制要求企业对各类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收集,并通过信息沟通,保障各层级人员了解自身的职能。
第一,顺畅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渠道。企业需要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通过顺畅的信息传达渠道,将各类信息及时传递给各层级员工。在内部信息沟通方面,要求建立平级与上下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不仅要求同一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加强沟通,还需要基层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加强沟通,通过及时沟通帮助各层级人员了解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与管理工作的要求[2]。在外部沟通方面,企业需要与外部客户、供应商、监管机构加强沟通。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能够定期更新客户的资信,优化对客户的赊销方案。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能够分析供应商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因素,改善与供应商的合作方案。通过与监管机构的沟通,能够了解监管机构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二,增强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信息系统是信息沟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加强ERP、SAP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人力等方面的数据整合到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与传递,节约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企业还需要将人力资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进行整合,通过加强系统接口建设,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信息孤岛的问题[3]。
(五)优化内部监督
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是持续优化的过程,内部控制监督要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不断改进。企业需要定期分析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通过了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与执行效率,分析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方法等进行规范,通过内部审计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建立内部审计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风险的屏障,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但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薄弱环节。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各类挑战,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并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促使企业的管理要求能够得到顺利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