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2021-11-24罗光铁云南云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云南省融资国有企业

罗光铁 云南云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云南省受城投债务危机影响,国有企业融资形势不容乐观,中小型国有企业更是面临资金荒,甚至有些企业到了“无米下锅”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企业自身,但是云南省的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也是造成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以期找到制约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云南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自身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融资途径窄

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职能,在管理层级上处于底端,受到多个“婆婆”管理,自主决策性非常低。其结果往往就是人员结构臃肿,被动接受各种指令,企业市场化不强,甚至政府化。因为经营规模小,盈利不好,资金流水、报表数据等各方面指标都达不到银行要求,所以能贷款的资金非常小,就算有银行愿意贷款,往往也由于没有可满足资金用途的途径、没有可抵押的资产、还款能力不足而被银行审批机关否掉。此时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省内中小型国有企业融资一般通过其上级集团或者主管单位内部委托贷款解决,实现所谓的“内循环输血”;少数可以通过外部银行获得的银行授信,也必须得到其上级单位提供担保才能放款。除了银行渠道融资困难,国有中小型企业想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困难就更大。想要发行企业债,企业信用评级不高,净资产不多,能发行的金额非常小,成本还很高;要想在股票市场融资,在我国现在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因为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或者技术,漫长的“上市排队”、高额的上市费用、企业自身的历史问题都会让这条路充满艰辛。

(二)融资成本高

由于资产总额小,资产负债率高,经营方式单一,产品创新及技术含量低,盈利不足,管理落后,人浮于事,企业“衙门化”,人员工资费用支出巨大。所以,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贷款给国有中小型企业。出于政府或者企业的上级单位的担保或者背书承诺,国有中小型企业有时也能获得部分外部融资,但是融资成本都非常高。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抵消他们的资金安全风险——高风险就要有高收益,否则,金融机构也不是做慈善的。

此外,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一笔外部融资大多被用于发放员工工资等企业日常管理支出,或者被用于偿还旧债,很少用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及推广、厂房扩建等经营支出。这样,资金基本都被“内耗”了,经营状况就会越来越差,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银行就会要求增加担保抵押等措施,企业又要支出一笔担保费,导致后期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包袱越来越重,这更加剧了企业的偿债风险。这样,企业就掉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融资利息支出成了大多数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主要成本。

(三)自身质量差

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大多自身质量不好,企业没有明确可行的长远规划,“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企业也没有动力去改进这种状况,很多企业领导想到的是不要在任期上出问题就行——无过便是功。加上企业自身积累不够,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或者服务,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原来留下的一点薄家底,就算这样,企业自身还问题重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留下的大量人员,这些人员一般年龄偏大,能力不足,又不思进取——也没有动力进步,国有企业还不能开除或者对他们分流减员,只能养着。大家都知道,目前国有企业的薪酬待遇和五险二金等保障都是采取就高原则,云南省也不例外,企业的人员支出费用已经让国有企业不堪重负了。国有企业这种“只能进不能出”的用人方式,又给企业带来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很多人出力不出工,磨洋工、混日子,这样就会出现恶性循环,进一步消耗企业的薄家底,导致很多国有中小型企业实质上已经处于“负资产”,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了。这些国有企业本可以选择二次创业,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够,外部融资困难,他们还习惯了依靠内部“输血”融资,不认真解决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发展问题,导致融资陷入更大的困局。

(四)对策分析

国有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只有通过增强自身能力才能解决。国有中小型企业必须回到企业存在的本质——盈利,企业不是公益组织,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迟早是会被淘汰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创新盈利模式,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一切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看齐,增强市场敏感性和认可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让企业回归市场、回归企业本质。只有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强了,被市场和客户认可了,融资困难才会被彻底解决,融资渠道才会越来越多,融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二、云南省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僵硬

目前,云南省国有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国有企业相比,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有人形容“死水一潭”。比如,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国有股比非常高,一般的企业都是百分之百的国有占比,或者67%及以上的绝对占比。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衙门化”“体制化”非常明显,企业领导关注的是自己的所谓“级别”——厅级、处级还是科级?相应的就要享受级别待遇,这些企业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上。云南省内一家国有全资中小型企业计划根据企业实际弄“市场化跟投制度”,该制度只是激励员工投资的谨慎性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让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此激发企业和员工的干事创业热情。结果是跟投制度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后,各级部门需要一一汇报,根据反馈又需要不停修改,据说两年时间过去了,修改了二十多稿,目前还处在修改阶段……究其原因,就是云南省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大家都害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结果就是“不作为”。更有甚者,据说一家国有占比70%多的企业,因为投资需要层层上报,上级只是进行各种研究但是不决策,足足三个月都没有“拍板”,导致错失一个重要的投资机会,令人心痛。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洽谈时,有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甚至提出“级别对等”这样荒唐的要求,金融机构没有对等的领导过来,他们宁愿不与金融机构融资。更可怕的是,一些国有中小型企业领导人员觉得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企业从借钱那一天起就没有想过怎么去偿还,这样直接导致了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信誉风险。

(二)地方国资监管机构支持不够

云南省国资委监管的企业都是云南省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小型国有企业基本都被并入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之中,导致管理层级延长,国资委的支持自然就少。而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往往由于管理企业偏多,各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相互“中和”,能被暴露出来,或者进入地方国资监管机构视野的就非常少,导致应该给予扶持的没有来得及及时帮助,可以享受的优惠很少真正得到。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政策、银行呆账坏账核销、融资便利、业务协同支持等等,大多只有地方监管机构直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才能享受到这些支持,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就只有“干瞪眼”的份。

(三)对策分析

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目前的融资困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种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僵硬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个困局,必须要创新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始着手,一是推动国有中小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入央企、民营股份,甚至可以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股份多元化,解决国有股比太高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资本金,解决一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带来新的经营理念,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增强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有效化解融资困难问题;二是加大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国有中小型企业身上,这样扶持效果和社会效应才会更大,中小型国有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融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决策权限,改变管理方式,把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限下放到企业自身,上级单位只需要做好股权管理就可以了,不要事事干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企业自身才最清楚;四是做好企业市场化激励措施,企业不是政府机关,企业好不好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行政级别”说了算,国有中小型企业必须破除行政色彩,做好激励措施——包括股权激励,让所有领导员工与企业共发展,真正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激发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干劲,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回归其经营本质。只有企业的盈利好了,融资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云南省国有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不是一步或者一时可以解决的,究其原因,还是需要进一步从企业自身寻找原因,让企业回归其经营实体的本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造血能力。同时,需要加快云南省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内外部条件,激发企业经营的活力。

猜你喜欢

云南省融资国有企业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融资
融资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5月重要融资事件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