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及医学教育思考

2021-11-24丽水市中心医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人才

陈 莉 丽水市中心医院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面临着众多疾病危险以及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局面,世界背景时代下,新发以及传入性传染病出现明显提升现象,疾病谱以及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要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革,全面呵护人群健康,要改变当前的医学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

一、医学教育改革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再次突显了医疗人才队伍的重要地位,疫情当中,医务工作者首当其冲,起到了抗疫决胜的关键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医学类专业培养方面的问题。如何强化公众传染病的重在预防而非治疗的理念?如何扩大医学类院校医学类专业报考人数及提高招生质量?这都是医学教育管理者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荣誉于教育教学的全方面过程,才能实现全面的育人工作,5+3一体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是临床医学教育调整后的创新方法,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本科加研究生教育方式。对8年医学学习期间开展两段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第一阶段先完成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通过考核后直接进入第二阶段三年的学习,即使包含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但是由于5+3的一体化医学毕业后直接奔向临床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2]

二、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教育阶段

从本人开展的近期临床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医学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从全国执业医师通过率看,部分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堪忧,少部分根本无法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缺乏对传统医学素养的培养和熏陶,缺乏医患沟通艺术,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精神,缺乏同理心,缺乏基本沟通交流能力。学制从3—8年,培养模式五花八门,无法从源头保障医师准入的整体质量。医学教育应逐步过渡到医学精英培养,目前仍然是大扩招,大锅饭培养模式,缺乏规范的系统化的培训计划。大部分本科医学生以考研为目标,不注重临床;缺乏基础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和临床结合教育存在明显不足。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

全国各地不同基地住培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地市级医院存在部分专业招生困难。规培分级培训仍然难以做到。国家、省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基地投入压力大。在激烈的医院发展生存竞争、临床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医院领导层和科室主任无法将住培教学工作与临床、科研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带教师资的激励制度仍需加强。住培结业考核模式简易,无法完全真实体现临床培训质量和效果,部分培训脱离临床、实战能力培养欠缺。各级卫健委把结业通过率作为培训基地的排名依据,导致各家基地重抓考试,轻过程管理。部分新兴学科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计划。

(三)继续教育阶段

继续医学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而医师队伍能力持续提升是复杂的体系,职称层次越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完成率普遍较低。医学继续教育实际效能不佳,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课程学习对其所在的专业的提升空间不大,被动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参加学习的人员,基础不同,培训需求不同,加上授课质量不高,培训质量和效果问题突出。

三、卫生健康人才的阶段性特性分析

(一)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

就院校教育阶段来说,教学工作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人才的效应,是否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发展情况如何等,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并不像医生和患者一样,时间短,见效快,流动大。医学人才的价值体现,更取决于服务对象(患者),患者是医生的成长动力和内在源泉,患者和病情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复杂性,决定了进入医疗工作的人才面对的挑战性更激烈,更需要为患者服务的临床能力和水平的真枪实战的经验积累,其社会地位和价值更取决于个人业绩、患者满意、同行认可的口碑。

(二)团队要求对人才的评价导向不同

好的医生,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没有团队和同事的认可,即使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和水平,也很难在医院这个环境中发挥出好的作用,其价值也很难得到发挥和体现。因此,团队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性相对较明显,被团队和行业认可的程度,可以大大提升个人的价值感。相对来说,高校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历层次和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价相对居其次,导向其用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研究,其价值体现的关注点,更倾向于个人成果。这与医院人才的价值体现与患者关系的紧密度,高校人才的价值体现与个人成果的紧密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关注之处。

(三)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不同

医学生阶段,不管是学院内的教师或是医院实习的带教老师,在学生的业绩评价中的角度相对弱化,虽然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院校和医院的规模和文化、教学管理的严谨程度和创新程度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有限的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繁重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对难以评价或对毕业影响程度较低的学习实践内容容易被忽视。而对于从医阶段来说,患者流动性大,不确定性大,个体差异大,情况更加复杂多变,医生的日常重心是医疗工作,面对的挑战性较大,对团队及各专科的依赖性强,医生需要得到能力以及技术上的提升,不仅要开展规范化的培训以及完成各项资格考核,还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长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

四、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医学本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培养具有过硬的临床技术、良好的职业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我们国家高等医学教育方式转变的机会,这些年很多国内医学院把增强科研以及创新思维融入到本科生的培养全过程中,根据我们国家提出重点,从更新教育观、创新教育方法、加强人文教育、鼓励学生开展科研等方面,完善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3]

(二)新时代医学教育下需要融入大健康发展观,适应社会新要求,促进改革以改革来提升发展加快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着力培养未来解决健康领域科学问题以及面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创新类人才,由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医教研改革与实践平台、人文教育体系与考评制度等多角度出发,构建与医生未来职业情感,发展目标,职业能力,社会导向的三导型人才培养方式,也是对此现状的思考和实践。[4]

(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第一动力,高层次医学人才作为医院人才队伍的核心,这是医学知识建设以及创新科技的力量,是公立医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激励-保健理论”认为: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两大关键要素就在于激励和保健,员工满意度的提高依赖于激励因素的满足,而保健因素则是消除员工不满意的关键所在。在人力资源激励中,准确界定激励与保健因素能够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青年科研人才是医学未来发展的主力大军,科学水平以及研究方向决定着之后医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将科研导师制引入青年科研人才项目申报、开展和成果发表中,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激发导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和动力,更好地发挥临床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科研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6]

(四)国家、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国家级基地规范化建设。在财政投入充足的情况,完善国家级基地的住培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对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等新兴学科,鼓励申报全国介入人才住培基地,为培养和发展新技术新学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建立精品课程库,提高学习效果。强化终身教育意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改革学分管理,对不同层级的专业技术资格考核及聘任,建立更有效的执业能力和诊疗水平评估标准。

综上所述,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和创新技术;针对不同阶段的医学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但始终要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变革目标。要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整体打造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体系的理念,使医学教育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健康需求接轨,为此,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同样肩负着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重任,医教研并重,医防融合,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人才
人才云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