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24蒋从源
蒋从源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社会对具有实践能力的经济贸易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经济贸易领域应用型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逐渐受到了职业领域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后,关于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各类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内容大多只是简单地阐述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但是鲜少涉及经济贸易领域的专业知识,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因此,从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入手,探索具有时代特色、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打造人力资源强国有着重要意义[1]。
1 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1.1 实践教学各模块“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性
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实践课程、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模块构成。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模块之间都是单独进行的,缺乏联系性与系统性。学生的实践课程、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之间本应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如学生可将在《贸易实务》实践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专业实训实习过程中;还可将实训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到的现实问题写入毕业论文,能够增加毕业论文的可读性、丰富性。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考核时,通常都是各个模块单独进行,不注重对各个实践模块的系统化评价。
1.2 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动力不足
在高职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评价者,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在民主、和谐的实践教学氛围中通过积极的双向互动,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只有在对话性、双向性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有效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探究—发现”的创新模式,深化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自身的惯性思维与惰性思维,导致实践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很多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仍在生搬硬套理论教学模式应对实践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很多教师本身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力不从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纸上谈兵。
2 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及时更新,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革新观念。针对上述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现存问题,下文将积极探究该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发展之道,推动经济贸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2]。
2.1 引入竞赛机制,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能够综合性、全面性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引入经济贸易实践教学,能够有效促进经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重构与完善。首先,根据技能竞赛要求,打造“课赛融通”实践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结合竞赛内容与相关要求,根据经济贸易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要求,增设与技能竞赛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单证制作、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系统实操等,以确保经济贸易实践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为学生备赛、参赛做好实践技能的储备[3]。其次,根据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建设“课赛融通”实践课程资源。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竞赛为经济贸易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将其与自身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素材相结合,建设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经济贸易实践教学资源库。例如,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平台,能够充分满足经济贸易课程“教学做测”一体化教学需求,教师完全可以将此技能竞赛平台引入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竞赛训练的需要。
2.2 推行项目教学法,优化实践教学流程
在经济贸易实践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将仿真模拟项目引入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本课程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经济贸易课程实训中心,模拟出口、进口、加工贸易等一系列贸易流程。通过创设职场的实践氛围、借助仿真的实操软件,让学生在仿真性的贸易项目操作过程中,验证经济贸易课程理论知识,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首先,由教师、企业专家以及项目组学生共同选定贸易项目与产品;其次,由组长分配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生产商、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角色,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制定计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经济贸易过程中包括进出口成本核算、商务磋商、签订合作、履行合同等一系列流程。在学生实践项目、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操作界面、场内巡视等方式监督、检查学生的项目操作过程,并通过终端网络系统或面对面指导,与每一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优化实践教学流程,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
2.3 深耕经济贸易课程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在高职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高职院校应善于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通过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打造经济贸易课程层次化、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即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开展以“引进来”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由高职院校为经济贸易实践课程提供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实训场地,由合作企业在项目、技术等方面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学生可在学校提供的实训场地内,依托企业提供的贸易项目,开展经济贸易实操。通过这种更具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提升经济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第二阶段,即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开展“走出去”实践教学。学生到贸易企业担任业务员,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经济贸易相关实操技能,如单证制作、国际结算、贸易软件操作等,并通过与企业的相互磨合,方便学生与企业、就业与用人的双向选择,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多方共赢。
2.4 创新考核方式,完善考评体系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书面式学习成果来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评方式,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无法起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基于原有教学考评体系,建立新的考核标准。例如,在“双创”导向模式中,应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实践考评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成果、意识与能力分别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而在实训导向模式中,对学生的实践考核评价可从学校与实习企业两个层面分别进行。通过如此考评方式,构建全方位实践考评体系,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将实践教学活动全面纳入学分体系。近年来,虽然国家给予了诸多扶持政策,但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实践考评体系滞后的问题,很多实践活动并未纳入学分体系。因此,为了深化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将实践教学活动全面纳入学分体系,构建包括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校外实践等活动在内的学分体系。
2.5 培养与引进“同步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建构者、实施者,在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针对经济贸易课程任教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经济贸易领域实践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使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并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应用于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推动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由以往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
其次,高职院校应为经济贸易课程任课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如支持教师到对口企业参与顶岗实训、挂职锻炼,促使专业教师积极投入到经济贸易行业的第一线,促进教师实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到行业前沿资讯,获取一手案例素材,为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案例。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当前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任教教师虽然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创新创业经验普遍不足,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经济贸易领域创业者、企业家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 结 语
新形势下,为了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满足经济贸易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经济贸易课程应基于现代教育模式,通过引入竞赛机制、推行项目教学法、深化校企合作等途径,推动经济贸易课程实践教学高效、高质开展,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还应继续创新实践考核方式,将实践教学活动全面纳入学分体系,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