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的中职情境写作教学策略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教学策略

王 希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山东 日照 276800)

传统意义上的“情境教学”强调“情境”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1]在这个意义上,“情境”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情感被“唤起”后,“情境”就可以被搁置一边,“教学”仍是原来的“教学”。在这种理论支持下的“情境作文”是这样一种形态:教师通过课外或课内的种种“活动”,引发学生的“共鸣”或“思考”。然后给学生布置与“情境”相关的写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简单地说,这是“情境”+“写作”,“情境”只是“敲门砖”。这种教学策略并不能解决学生写作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学生或许在当时的“情境”下,有明确的写作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文思泉涌”,然而,一旦脱离了“情境”,仍然会陷入“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困境。因此,这样的“情境”,其实是虚假的“情境”。

一、“情境”与写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2]其中“具体的语言情境”显然不是上面传统意义上用以激发兴趣的“情境”。这里,有必要引入语言学意义上的“情境”和“语境”概念。“情境”指“写说发生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大致包括客观方面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主观方面的写说者、听读者的情趣心境。是一种情景语境。”“语境”指“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言语环境指说话的现实情境,即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听读对象、说写者心境、词句的上下文等项因素。语言环境一般指某个语言成素出现的‘上下文’”[3]。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所说的“情境”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情境。所说的“情境写作教学策略”中的“情境”一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作者基于交流需要,通过假想的方式,与在场或不在场的读者进行书面对话的过程……一切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4]强调写作的“情境化”,就是要把写作看作一种“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强调写作的交际属性。同时,写作的“情境化”,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写作的“情境化”,能有效地还原写作活动的交际属性,使写作本身成为目的。这一点,从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也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如近三年全国卷Ⅰ,2017年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要求写一篇文章给2035年18岁的青年,2019年要求写演讲稿,这些都是有明确的读者和明确的交际目的的。其次,写作的“情境化”,能有效地促进写作教学中写作知识的学习。因为,“一旦写作者被置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写作教学中许多知识其实都不必专门传授,因为这些知识要么是生活知识,要么可以利用情境简单地推测出来。”[5]第三,写作的“情境化”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写作基础差、水平低,但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的写作困难往往是具体的,而这些具体的问题,通过设置情境,往往能比较容易地解决。如“写人记事”专题,要求记事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但在实际习作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详、哪些需略。

二、“情境化”的写作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在写作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情境化”的教学策略。

1.情境首先是生活经验

“写作即经验的改造。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6]因此,学生的经验本身就能成为情境的来源。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情境,甚至许多生活中的写作活动,本身就可以作为真实的情境。比如流行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微写作”,就是很好的写作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朋友圈图配文”写作训练就是利用这种真实写作情境的一种尝试。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范例,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求学生针对指定的图片写作,训练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最后引导学生课下自由选择材料,加以巩固。

2.情境更是情感体验

很多情况下,情境并不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具备一定篇幅的语篇写作,其材料的形成不是一时一地的。现有的教学尝试,往往通过课外或课内的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活动是不可控的,如课外活动的风险、课内活动的时间分配,等等。因此,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传统的“游记”“课本剧”等形式,很少有突破;甚至有的过分强调活动,使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喧宾夺主。其实,“情境”并不一定是“即时的”“直接的”,它也可以是“生成的”“间接的”。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知识积累,都可以成为情境。如在笔者设计的“情感类记叙文写作专题训练”中,选取宗璞的《花朝节的纪念》为范文。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情境设置,文中选取的三幅“图像”,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哪怕他们没有有意识地“观察”“积累”,但只要设置好情境,便会使他们很自然地回忆起生活中的相似片段或画面。这样,也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事可写”的窘境。又如在设计“叙事的压缩”这一写作活动时,笔者从网络上选取一篇记叙文《雨中送伞,母女情深》,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详尽的叙事压缩精简,训练重点是“如何抓住感动人的‘画面’或‘细节’”作为情境。这样的情境虽然是间接的,却可以直接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3.情境还是知识积累

设置间接的写作情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往往由于他们对写作的内容不够熟悉。应选取他们熟悉的情境,如在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中,与美术教师合作,让学生介绍其正在制作的某件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同时,让学生转换身份,将自己置于幼儿教师的位置,向幼儿介绍手工作品的制作步骤。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训练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和语言。

三、“情境”与核心素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能够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写作教学;同时,重新发掘“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1.只有在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语言

传统意义上,认为写作是偏重表达的,是对语言的运用。那么,理解对于写作活动来说就是前置的。这种认识对写作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割裂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情境化”的写作教学恰好能够很好地沟通语言理解与运用。在“情境化”的写作策略下,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的关系不再是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这样简单的关系。二者在过程上是共时的,在作用上是相互的。如依托《花朝节的纪念》设计的“写人记事写作专题”,文本本身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写作的范例,对文本的阅读同时也是唤起情感经验的过程,对文本的分析同时也是对情感经验的再加工过程。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通过情境统一起来。

2.只有在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发展与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8]现代写作学这样看待写作活动:写作行为通过写作思维生成了意思网络、内部语言,同时通过赋形思维、路径思维在特定环境下的具体操作(行文措辞)而形成外部语言的书面言说文本。因此,写作本身就是思维活动,写作教学本身就是思维训练。而写作的“情境化”,使思维训练从游离于写作活动之外,到融合到写作活动本身。

如赋形思维被认为是写作立意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包括“重复”和“对比”两种操作模型。“重复”实际上是类比思维。如《花朝节的纪念》作者选取的四幅“图像”,实际上就是运用这种思维的结果。同样,在引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可以设计目的性思考题,引发学生的类比思维。这样,学生实现了从对模仿范例的“重复”,到在自己篇章中有意识地运用“重复”的思维模型。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议论文并列式、对照式的议论结构,但这实际就是上述“重复”和“对比”的思维模型。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则能够让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变得简便易行。

3.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真正体验美和创造美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现审美体验?如何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情境化”的写作教学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原因就在于,“情境”本身就是体验性的。当学生沉浸在活动创设的情境中时,审美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当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写作活动时,写作本身就是对美的表现。如上面提到的“叙事压缩”的写作活动。学生如何将详细的叙事压缩到一百字左右,关键在于“送伞”的情境,抓住最“感动”的细节或画面,这就是审美体验;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创作,也就是自觉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4.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指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往往是体验性的,而不是知识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尤其如此。“情境化”的写作教学策略,更容易实现精神层面文化因素的传承。如上面提到的情感类记叙文的教学,引入情境后,学生就能够直接对其中蕴含的“母爱”“孝道”的文化因素产生共鸣;同时,创作过程也是对这些因素的深入体验和思考。同样,文化创新和实践本身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通过“情境化”,文化创新和实践就有了生发的土壤。如在议论文写作时,笔者选择了一个常见的作文话题“外来节日和传统节日”,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简单分析二者的意义或价值,恐怕学生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只会人云亦云,甚至说出违心的话。引入情境后,则可以抓住学生在参与不同节日活动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做出文化判断。

四、结语

“情境化”的写作教学策略,通过引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训练和提升思维、体验和创造美、传承和创造文化。将“情景化”的教学策略与写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带入富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写作境遇,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化”的写作体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写作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文言文“卷入式阅读”教学策略微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