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2021-11-23邵宝文王雪芹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低龄养老老年人

邵宝文 王雪芹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2019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鼓励健康老人再就业,既能帮助老人排解寂寞、实现价值,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资源,避免养老资源的浪费。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2018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9%。2019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以上老人。国家、社会需要承担的养老负担日益加重,家庭、个人方面的养老任务也在加剧。“老人+”互助养老模式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养老模式新构想,将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巨大老人资源,解决养老资金短缺、信息融通不畅、养老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问题,将国家、政府和社会投入的养老资源充分利用。

一、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及分析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三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即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目前,这些传统养老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养老现状,“养儿防老”观念下的家庭养老,因子女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受到冲击,“进养老院”成了多数老人的无奈选择。限于收费等诸多因素,老人又难以入住理想的养老院,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正在发展,但各个区域发展并不平衡。

(一)家庭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现有养老市场的需要

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适用于尚能自理或者有伴侣照顾就可以生活的健康老人。他们生活在已经生活大半辈子的熟悉家庭中,在洗衣吃饭等生活环节上能自己照顾自己。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不会给家庭增加多少负担,但越来越多的家庭担负不起养老的责任。

1.家庭养老人力成本增加

没有退休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居多,子女可以轮换照顾,不会导致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但“421型”家庭、空巢家庭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已经难以适用这一养老方式。

2.家庭养老导致的心理压力大

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被赡养者往往觉得拖累了子女,长久下去赡养者也往往身心疲惫不堪。“久病床前无孝子”不仅是一种养老现状的反映,隐藏在背后的是人力的无奈,是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孝顺和工作往往难以兼顾,雇佣保姆进入家庭照顾老人,却难以担负高昂的保姆费用。

3.养老观念发生变化

“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下,居家养老曾经是中国老人养老方式的首要选择。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催生了“老了就进养老院”的养老观念。城市与农村的大流动、大融合不断冲击人们的养老观念,“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解体,能顺从老人意愿、妥善安置好老人的老年生活,即为给老人尽到了养老责任。因此,家庭养老模式衍生出更多的形式,很多老人即使在家养老,往往也是就近找寻护工或保姆照顾。

(二)机构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现有养老市场需求

1.经济基础差的老人无力选择机构养老

无养老金的农村老人或者养老金少的城市老人,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入住养老院,导致社会养老机构的资源却在闲置浪费。

2.机构养老的配置及服务不能满足老人需要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服务不够全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大体可分为基础生活照料类服务、医养结合服务、人身安全服务、精神文娱服务四大类,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尤其对高龄老人、不能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存在着养老机构不愿意接收的问题。第二,缺少心理慰藉。养老院往往只注重养老硬件设施的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对老人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心理慰藉的专业化服务项目缺乏,而老人对这些的心理需求又相当强烈。

(三)社区居家养老不能满足现有养老市场的需要

1.区域差距较大

目前,社区养老的开展情况各个区域差距较大,一些落后的社区或者村庄没有开设居家养老。一些开设居家养老的社区,管理上往往也不到位。

2.城乡差距较大

乡村、欠发达地区、普通社区的养老体系,与城市、发达地区、高档社区的养老体系相比,即使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也会存在配套文件不完善[1]、养老资金不充足、养老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社工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等问题,难以全面保障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二、“老人+”互助养老模式

“老人+”养老模式是在时间银行养老互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已经在浙江宁波等地试运行,是时代催生的养老新模式,与三种既有养老模式形成互补。

(一)老龄化时代造就巨大需求群体

联合国将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2]。按照这个标准,我国一些省份、区域的老龄化渐趋严重,一方面这说明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寿命普遍延长,是我国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养老新模式

“老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将在互联网背景下,思考老年人社会养老资源配置与保障问题,正视家庭养老弱化、机构养老偏贵、社区养老缺乏,以及各种养老资源无法公开的现状,顺应共享社会的时代发展趋势,将手机养老平台的广泛应用,作为社会养老资源与保障的重要方式,简便易行,以适应目前社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三)老年人做养老事业是国家、社会、个人多赢

“老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提出老年人做养老事业的观点,即健康的老人帮助不健康的老人、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老人有充分的时间和智慧从事这项社会意义重大的事业。政府、学校、社会再配备年轻人予以引导和帮助,进而解决老年人养老难、子女牵挂老人影响工作的社会问题。

三、“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对象

“老人+”这一新型养老模式,鼓励健康老人发挥余热,投身养老服务事业,促进社会养老资源合理分配,降低养老行业工资配置。这一模式只面向60岁以上老人,这部分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现有工作能力,向其他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同时用储存的服务时间来兑换将来自己需要的养老服务,即存“时间”兑将来的个人“养老”。适合以下三种情况的老人:

首先,家庭经济一般,60岁以上低龄健康老人。正视家庭收入困境,解决机构养老偏贵无法入住,甚至老人还要做家政、保安之类工作来增加家庭收入等问题,招聘身体健康的老人做养老机构的家政或者保安等类似工作,使低龄健康老人享受到国家的养老资源,解除家庭后顾之忧。

其次,家庭经济较好,会用手机、互联网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产生大批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这些人身体尚好,需要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为社会贡献余热。

最后,家庭经济一般,愿意从事养老事业的老人。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非健康老年人服务优点在于,可以简单充分地了解被服务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切身体会被服务老年人的心情,有利于疏导老年人的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减少聘用心理疏导师、心理咨询师的开支,减少了相关家政服务开支。

四、“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

“老人+”模式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社会养老服务中借助互联网优化社会养老资源配置问题,用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为高龄及非健康老年人服务。

(一)增加低龄、低收入、健康老人的收入

现存的养老模式中,雇佣的工人大多都是中年人和青年人,他们的工资水平待遇高,在机构养老中会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3]“老人+”养老资源配置模式下,让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以及非健康的老人,“以老养老”,使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双赢。让从事养老服务的健康老年人将工作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用来支撑以后个人的养老费用。

(二)充分利用社会养老资源

“老人+”新型资源配置模式间接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发展,激发老年教育事业的活力,为老年教育提供新动力。有能力的老年人投身于养老行业,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在养老方面配置的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极大提高。

(三)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

“老人+”新型资源配置模式可减轻子女的负担。一部分有能力的老人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能够为国家节省大量人力资源的开支,为养老机构提供可用的投身养老事业的人才,并为有资格或者愿意从事养老事业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五、“老人+”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一)低龄老人群体时间充足

低龄老年人参与意愿强,闲暇时间充足。[4]无论是高龄不能自理老人还是低龄的不健康老人,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沉下来的心态去陪伴和照顾,低龄健康老人群体具有这慢下来的时间和静下来的心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65周岁以下的低龄老人达7785万人,如果能将这一群体充分利用起来,将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能量。

(二)志愿理念深入人心,邻里互助意识强烈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人们看到了志愿者的巨大力量,此后这十几年的志愿发展突飞猛进,既有政府的引导也有公民素质本身的提高。从志愿服务队伍里挖掘相关人才,比如低龄老人或者健康老人中有相关护理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的人,积极引导其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三)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易于全国通存通兑

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易于建立起“老人+”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避免了人工记录服务时间与项目的烦琐,易于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管理,便于最终在全国推行,在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自己的养老服务。[5]有了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多个乡村与社区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突破地域、阶层等的限制。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有效、更大范围地充分利用起社会养老资源。

六、结语

灵活运用“老人+”养老模式,使远游的子女能够安排好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继承和发扬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也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颐养天年,无压力、无牵挂地安享晚年,实现老人自身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养老资源,使老年人养老成为“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享有,人人可以尽力”的一件社会乐事,使各个阶层的公民都能安享晚年。

猜你喜欢

低龄养老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拟降低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