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环境视域中提升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2021-11-23密晓琳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环境政治传统

密晓琳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十八以来,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不仅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凸显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养成和教育活动的作用愈加明显,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文化环境与文化自信相关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和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1]这些因素中与文化相关的,如大众传媒、文化产品等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内化”与“外化”两个环节。“内化”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交往等实践活动,自我学习,主动生成新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再是受教育者单纯地被“灌输”,而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今年开播的《觉醒年代》,作为主旋律影视文化作品的代表作,通过故事和画面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启发民众觉悟,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信念,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

“外化”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帮助和引导下,将道德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用实际行动践行思想道德规范。文化环境为“外化”建构情境,其创造的积极氛围能促使个人思想正确外化为行为。[2]建党百年之际,从党中央到各高校,通过组织举办文化庆祝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青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加深政治认同感,主动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暑期社会实践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二)文化自信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整体的自信。培养文化自信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文化自信,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给中华文明带来深刻的变革,使中华文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4]因此,培养文化自信,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培养文化自信,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西方文化渗透通过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作品的形式,对青年文化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猎奇之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少基本的关注和了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缓,我们既要看到世界文化的发展前沿,也要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培养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树人造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从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参加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

二、影响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文化环境问题

在网络媒体主导的时代,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冲击日渐明显。在高校中,校史、学风等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青年生活、学习产生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文化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一)网络文化环境的冲击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24.6%。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0%。[5]在人人都是发声者的年代,网络言论繁多而冗杂,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新鲜感的同时,不易辨别错误信息和言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遭受冲击。在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给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带来不良影响,使其逐渐丧失文化自信,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除了网络文化环境的冲击以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可否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短效化的问题。虽然新兴的“思政网红”能够解决思政课堂上出现的“低头族”和睡觉等问题,但是抛开内容建设而过度的形式创新的“泛娱乐化”,则会背离初心,势必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无法增强文化自信。

2.高校隐性文化环境教育功能不显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及行政人员的作风等都是隐性环境的内容,对文化自信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新建高校也逐年增加。部分新建学校由于缺乏文化积淀等原因,并没有形成学校特色的学风,这就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作用微乎其微,出现了考试作弊等学风衰退的现象。学生们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史和知名校友的事迹不了解,也就不能继承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力不足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财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在大学校园里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传播。然而,部分高校并没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空间。在高校教学制度方面,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规划,教学内容片面分散,大多数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能通过大学语文等少数课程,课程比重小,考评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在校园特色化活动方面,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和社团数量较少,即使有一些活动,由于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与大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被动“充人数,学生对此类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大降低。由此而产生高校课堂+校园活动产生1+1<2的结果,教育的感染力不足,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路径分析

长期积淀形成的特定文化环境,会借助各种活动形式和教育载体深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因此,我们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探索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

新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其负面影响刻不容缓。网络媒体要发挥正面的导向作用,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和视频平台账号为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教育网络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我国优秀文化的多方面传播。[7]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且有价值的教学载体,选取内容丰富且接地气的文化资源。包括大学生更感兴趣、更接地气的主旋律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借助大学生喜爱且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听懂中国故事,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大思政”+“小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堂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要形成“大思政”+“小课堂”的课堂环境。“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最终目的。“大思政”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而是要求全校的专职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从而形成教师、干部和学生之间的全过程良性互动。在“大思政”教育观的背景下,“小课堂”更能集中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理论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一改“满堂灌”的现象,把教学方式从单向的灌输转换为双向的互动,从而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增强文化自信。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高校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参与活动的场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增加图书馆藏书量,改善学习设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营造环境优美、富有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另外,高校应加强班风、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创设更有利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根据大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启发每位学生主动投身到班风、校风建设中去,学习校史及知名校友的事迹,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培养文化自信心。[8]

(四)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各个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及专业优势,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举办深受学生喜爱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特色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播,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每年举办的龙舟赛,杭州师范大学的越剧文化传承保护活动等,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高校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发挥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学生。例如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成立汉服、古代文化的相关社团,并加大扶持力度。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社团积极举办相关诗词大会、典故点评及影视剧配音等年轻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思想交流与文化传播。

培养文化自信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社会、高校等多方面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环境政治传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清明节的传统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