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2021-11-23祁雪洋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建构

祁雪洋 谭 颖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从多元建构的视角出发,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对我们认识教育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后现代教育观映射出来的关于生成、关于建构、关于多元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启示,我们在看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课程”有“跑道”的含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派纳基于“跑道”“奔跑”等角度,认为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学生自我的建构和发展。具体地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成性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应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传统学校的课程是权威的、普遍化的、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程不单单只包括简单的文本,还应具有教师和学生的体验在里面,是具有参与性和生成性的,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1]课程知识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研发的,强调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和师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是生成性的。

(二)建构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科学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和客观的,而只是一种假设,或者说是一种概念解释,会随着新知识的出现而改变。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如此,归根结底,学生接受知识是依靠学生的自身感官经验。知识的习得不仅依靠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指引,还依靠学生体悟到的生活经验。

(三)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文化都是多元性的,多元的文化都应该作为课程的关注对象,课程并没有优劣之分。通过设计多元文化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优良品质。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多元性,着重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设计。我们只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把课程的领域扩大化,放到教育、社会等更大的领域中,才能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多元性,从而理解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课程的功能。

二、后现代主义学生观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目的、教师、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等教育要素都与学生密切关系,学生观也就渗透在学生与这些要素的关系中。

(一)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获得系统知识虽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知识也是如此,只有个体主动的探索,积极的创新,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千变万化的世界而不会茫然和无措,感受到生命和知识的律动。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他所倡导的意义学习即将知识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学会了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能够以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时,就成了罗杰斯意义学习中的“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支持学生自己选择特定的学习材料,并且可选择的范围是相当大的。[2]意义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发展个性与完善自我的教育目的。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非“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教师不再是师生关系中的权威者。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也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去中心”和反权威的思想建构有关。其次,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知识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知识是由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建构出来的结果,知识是动态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后现代主义通过消解现代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提倡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学生是具有个体的独特性的,每个人也都是从各自独特的主观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现代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情感体验等方面,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学习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才能真正领悟课程的思想和内容,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师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的教师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后现代主义评价观

(一)以人为本,面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程评价关乎人的最终成长和成才,是学生发展的必要过程,课程评价应该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后现代主义评价观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专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关注知识的发展,也是为了迎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评价者应该看到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客观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机会,关注到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目的是为了寻找适合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评价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评价方式,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有利于挖掘学生多方面潜能。

其次,评价的氛围和方向是多元而和谐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评价建议,评价者也应该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尽可能减弱学生对于评价的负面情绪,增强学生评价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的过程,并不是建立一种知识甄别与选拔的工具。让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发展完善中去,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参与制定和选择评价方式,更容易接受评价结果,不再是一个消极的等待评价结果的被动角色,成为一个评价方式的参与者和制定者。

最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倡导的评价观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学生沟通,享受与学生共同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内在动力。[3]在评价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自我调整,评价对于教师的意义是“为我评价”“为发展评价”。

(二)尊重差异,倡导多元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倡导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育者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不仅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更要尊重这种差异,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最终形成能够帮助每个学生提高的评价方法。后现代理念崇尚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尊重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长环境等,制定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的生命得以绽放。[4]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正是这些差异性促成了学生发展的多元性,每个学生独有的特点也是他们今后发展的内在动力,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每一个评价者的必修课。

根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观点,教师及其评价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其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特点,帮助其摒弃缺点,发扬优点,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促进课程的持续发展。

(三)民主平等,协商对话

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事物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和复杂性,这些特性蕴藏在对话中,通过对话,事物的本质才得以凸显。后现代主义思想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强调相互沟通和理解,在协商对话中求同存异。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教与学的发展。

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课程评价中,协商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协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可以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双方处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中,有利于评价的良性发展。协商和对话存在于评价的每一阶段中,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协商对话为学生和教师的自由和解放构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重建了被评价者的被动地位;同时,评价也照应了协商体现出来的关于平等、自由和解放的理念。

总之,后现代主义评价观贯穿着民主平等和协商对话的理念,民主平等和协商对话的方式也能够创建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消除异议,互相尊重,进而制定出适合教学整体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意义也在于双方之间的协调和理解与尊重,是对评价者、被评价者再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动态整合。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转变新型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对教师权威性的改变,对于教科书灵活性的探究,对于教学方法转变的深入探讨等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的是多元性与包容性。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要么认为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中心,要么认为学生是师生关系的中心;还有学者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几种师生关系模式,并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反映的还是传统哲学中的二元论。

1.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给予学生。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可以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最终通过讨论求证,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

2.树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观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权威者,学生应该服从于教师这个权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则认为,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了教师的权威,而非教师与知识的关系,在一套完整的课程中,师生关系也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5]

(三)倡导新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过程中,世界的多元造就了评价的多元。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和课程,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评价的方式和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究者,有其思想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因此,评价的过程和方式与结果同样重要。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评价的过程是不可取的。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评价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多元的、创造的、具有差异性的、否定“中心化”。[6]这对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的多元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课程不再局限于学科的界限,而是朝向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教学的质量也不仅依靠学生的分数等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是共同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意味着对当下状况的价值判断,而应该是对下一阶段发展的反思与改进,是下一阶段朝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逻辑起点。

五、结语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课程改革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角度出发,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教学工作也将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也逐渐凸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存在和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