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从议题式教学视域探讨

2021-11-23蒋怡文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议题政治情境

蒋怡文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议题式教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不少高中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之中。本文针对“议题式教学”展开深入研究,探究其在高中思政课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总结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实施路径。

一、议题式教学的含义及其价值

(一)议题式教学的含义特征

《新课标》对于“怎样培养学生”这一问题给出了创造性的回答——议题式教学。[1]但《新课标》并未对议题式教学方法做出明确定义,学界对此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沈雪春老师曾明确指出:“议题式教学是指围绕议题,借助情境开展有逻辑的认知思辨和可选择的活动探究的教学过程,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2]该定义指出了议题式教学的要素,在笔者看来,对各要素的要求可进一步细化。议题式教学是以“可议”的中心议题为核心,以序列化子议题分设为教学展开线索,在创设的情境中有选择地开展多样化活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涵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议题式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化与能力化相统一,即强调认知增长的同时,活化知识,使其升华为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题化与综合化相统一。议题式教学主张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序列化议题,并且教学内容凸显综合性,打破单元、模块、学科间壁垒。在教学过程方面,情境化与活动化相统一,强调运用生动情境设置和丰富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检验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多元化与多样化相统一,即强调扩大评价主体范围、评价形式选择范围,促使评价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政治认同培养中的价值

1.创设情境,激发政治情感

议题式教学提倡选取适切、生动的情境展开教学,将抽象知识点置于具体真实情境之中,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这种生活贴近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政治学科的现实价值,进而有助于逐步养成政治学科认同感。其中关于时事新闻的情境,更是能够让学生在增加关于国家、社会动态方面的知识积累量时,逐步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形成国家自豪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信心。

2.预设辩论,坚定政治信仰

在如今多元化价值观混杂的时代,社会阅历较少、辨别能力不足的高中生易受错误政治思想、价值观的蒙蔽和误导。针对这一情况,高中思政课教师可采用议题式教学的特色——思辨性、两难性话题,巧设辩论协商,集中师生智慧解决现实思想难题。学生在组间辩论过程中,易产生认知失衡,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吸收新的观点,重构认知体系,逐步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一些价值对立、价值冲突的事件,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辩论过程中发现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之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立场,树立正确价值观。

3.巧设活动,生发政治参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创设活动型学科课程,鼓励通过开展课内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验证知识、运用知识。人物访谈、实地调研、校园民主管理、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都可以成为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了解他人政治参与的案例、材料过程中,在初步体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意愿,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流程与要求,培养自身政治参与的能力。

二、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议题结构缺乏层次性

沈雪春老师提出“议题式教学”的四个组成要素,“议题”是要素之一,是议题式教学展开的纽带。[3]议题分为中心议题和子议题,序列化子议题层层递进,围绕中心议题展开。部分议题式课堂中,子议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且与中心议题关联度较低,致使整节课环节设计条理性不强,知识传授的逻辑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生成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构建有序知识体系。部分教师对于议题式教学的研究、反思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部分教师误将“议题”与“问题”“辩题”简单等同,在议题设置过程中忽视其内在联系,简单地将一些问题拼凑,导致教学设计思路条理不清。

2.情境创设忽略适切性

部分教师在选取情境时,过度追求情境的新颖性,而忽视其适切性。情境的创设本是让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部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部分存在“大材小用”的现象,特别是教师在使用一些争议性较强的情境素材时,情境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课堂理论知识要求的范围。课堂时间有限,面对问题庞杂的情境,教师很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情境素材的来龙去脉、涉及问题讲清楚。课堂中依据情境展开的问题难以讲清楚、复杂问题简单化,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

3.活动设计缺少创新性

在使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活动是议题式教学开展的要素,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多为课前搜集网络资料、课堂的小组讨论与小组间辩论活动,其活为丰富性、创新性有待提升。活动设计不应该仅停留在语言讨论层面,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行为树立学生的政治信念。可将议题式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堂外,深入学生的生活。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情景剧表演、社区调查等议题式课外活动的组织频率有待提升。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论研究及实践反思匮乏

议题式教学作为创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空间较大,需要教师投入时间,实战历练,对新问题展开具体且细致的研究。教师的实战经验不足、反思力度不足、教师间沟通交流不足,都会影响教师“议题式教学”的研究进程,致使该教学方法使用失当。教师对于“议题式教学”的理解不清、经验不足,过度追求思辨性、两难性议题,过于热衷创建热烈辩论氛围,选取一些争议性较强却不适合课堂讲授的情境,将教学任务复杂化,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导向

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阻碍了议题式教学的推行。教师熟悉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对议题式教学较为陌生,导致在使用频率上仍倾向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理念,活动能力有待提升,思想理念有待转变。学生的不适应,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目标,进一步导致教师失去信心。除此以外,部分学校、家长可能受功利教育氛围影响,阻碍议题式教学有效推行。

3.现实资源与计划配备不匹配

议题式教学实践活动未能得到推行,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时间安排、资金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版教材的出台,学理性强的教学内容及复杂的课程结构将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议题式教学中的创新性的、复杂的、综合性的活动,需要资金支持、时间投入和家校双方的共同支持,但现实情况是很难确保各项资源得到充分保障,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

三、高中思政课运用议题式教学培养政治认同的对策

(一)串联议题,提升学生政治认知逻辑性

在议题式教学中,子议题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子议题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形成有序的议题链。第一,教师需要明确议题不是简单等同于以往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可议空间更大,并且子议题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议题不等于问题,议题与问题可共存,两者并不矛盾。子议题之间的联系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关系,通过议题描述、议题论证、议题辩证、议题延伸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有序知识体系。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所涉及的政治理论知识庞杂且抽象性强,需要学生构建有序知识体系,真正达到知识内化。因此,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探究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实现议题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的高度重合。第二,教师需要明确子议题与中心议题之间的关系,中心议题起总领的作用。中心议题往往是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核心内容,是本课亟须解决的问题。子议题的层层展开,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中心议题。中心议题不是虚设,子议题不可脱离中心议题。教师在设计议题时,需要注意议题联系,挖掘本课核心内容,针对核心议题展开具体化、分层化详细阐述。

(二)优化情境,提升政治课堂有效性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中的要素之一。教师在选取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情境素材与学科知识的贴合性、情境素材与学生关注点的贴合性。第一,情境要适合本课的问题。选取争议性的政治类情境素材时特别需要关注这一点,该类素材虽然容易创造出激烈的讨论、辩论氛围,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没有必要创造过分激烈的冲突与对立,导致偏离原初教学目标。同时,如果素材与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大,教师生搬硬套,将素材强硬地和知识内容挂钩,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难以讲清、讲全面,问题答案过于武断和片面,从而导致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存在漏洞或偏差。教师在选取情境素材时,需要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贴合度,明确教学任务要先将理论知识内容讲清楚,不要一味地追求争议性、新颖性。在选择一些政治敏感的问题时,教师需要谨慎酌情考量。第二,教师需要注意情境素材与学生日常关注热点的贴合度。在部分政治课堂中,对于呈现的素材,学生不了解、不太感兴趣,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时下学生关注的热点,在思想上与学生靠拢。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做到思想上的年轻化。

(三)丰富活动,提升学生政治参与生动性

议题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不单单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可拓宽校内、校外两种途径。首先,议题式课堂中的活动设计可突破课前网络信息搜索、课堂小组讨论等常用活动设计方式,另辟蹊径。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特殊性,创设一节别具特色的课堂。如创设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与教学内容高度结合的活动设计,逐步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教师也可创设小剧场表演、人物访谈、诗朗诵、闯关答题等适用性相对广泛的活动,丰富日常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丰富校内活动内容,联合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创设学校宣讲团、辩论社、模拟法庭等社团组织,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以外,教师可营造校内政治文化氛围,通过人大代表讲座、校友交流会、爱国主义类主题德育讲座等生动的、互动性强的宣传形式,激发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的意愿。教师可积极推动学生管理组织参与活动,拓宽学生参与民主校园管理的途径,为学生养成公民履职意识、培养其参与能力作铺垫。最后,教师可以丰富校外活动,通过开发跨学科特色主题活动、社会大课堂教学等形式,集合校内各学科师资、校外社会资源,形成学科教育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融通,开设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的大型主题活动,拓宽学生实践途径。

四、结语

高中教师应积极推进《新课标》提倡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在议题式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议题的逻辑联系、情境素材的适切程度、活动设计的多样形式,从而打造高效的高中思政课堂。

猜你喜欢

议题政治情境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政治不纯”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