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杜 磊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思路,也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全新的教育工具,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网络主流思想的积极作用,缓解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提供理论上和技术的帮助。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

1.网络突破时空限制,更容易实现教育优质发展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心理教育呈现传播效率快和信息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在网络平台建立心理干预教育模式,可实现对线下教学活动的拓展,利于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辅导者及时转变理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合理引入网络技术,可精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掌握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疏导干预,预防学生形成心理问题,使“以学生为主”的思维成为心理干预的根本性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网络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为教育双方提供实时交流的渠道。教师可利用社交平台,如微信、QQ、在线课程等引导和鼓励学生,网络能够记录下双方的交流信息,教师可对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构建学生心理状况资源库。当发现学生有心理变化时,在资源库中了解学生基础信息和问题,便于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针对学生心理变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咨询室,鼓励学生倾诉和发泄情绪,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另一方面,成长在现代社会的高校学生,个性鲜明,对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抗拒心理。而网络空间注重用户隐私,能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教师在网络中展开与学生一对一的互动,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学生更愿意在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展示和表现自我,利于实现心理教育的优质发展。[1]

2.网络技术传递学生心理动向,强化教育针对作用

网络环境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并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可扩展学生人际交往和交流的范围,为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供更多机会,特别是为一些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交际平台。部分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交流的学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能畅所欲言,向人们吐露心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沟通不畅或效果不佳的问题。[2]另外,大学生心理教育借助网络空间开放性特点,可使学生以用户的方式参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平等的关系更利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动向,适当给予学生引导、鼓励、感化,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在社交软件中添加学生,并与学生展开日常交际,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增加学生交际的欲望。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发布的社交动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发挥心理教育预警的作用,在激发心理教育活力的同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并借助网络充足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网络,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中多元化的思想,以便于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发挥内在的潜能,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传输为主,以心理引导和教育活动为辅,重视对学生心理引导,但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心理健康引导效果不佳。同时,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局限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上,对于成长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而言,理论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学生理解和消化的难度较大。[3]为改善当前育人现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高校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革新心理辅导方式,并积极引入网络育人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凸显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作为信息交互的场所,网络平台蕴含大量的资源,教师可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拓展自身心理辅导资源库,满足不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制作心理教育的课件或视频,学生可自主观看学习,通过对学生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线上和线下配合的方式,可实现心理教育同步,利用线上辅导弥补现实教育的不足,强化心理教育的时效性。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打造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素质教育理念,明确认识到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教育中心,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并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重点打造专业化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自主互助的网络体系,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首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应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队,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将网络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度与时效性。其次,应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心理自主互助网络体系,即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依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指导中心,立足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室,着眼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搭建三级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网上心理辅导的心理互助活动,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4]

2.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信息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既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又能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学习网站。教育网站的设计应采用分层设计法,满足大学生对各类心理书籍、心理自救常识等信息需求,涵盖经典心理影片、名人传记电影等方面的精彩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诉求,使其在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把握与理解。其次,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后,积极开设专业化、生动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图片、文字、音乐、动画、影像等,结合案例教学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专业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本知识制作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课件,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营造更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5]再次,还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大学生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利用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悟、疑惑困惑、心理问题、意见及建议反馈在该平台上,促使平日不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学生,在网络中向教师吐露心声。

3.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合力

首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门具有特定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情感、认知、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真正发挥自身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认识到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教育对象摆脱心理问题,培养其积极情绪与潜在品质;而思政教育则是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能力及道德实践的能力,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者本质大致相同,因此,为充分发挥两者教育作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综合运用思政教育方法,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技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在克服自身不良心理问题与偏激行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应整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速信息传递、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同时将网络咨询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发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面交谈的优势,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环境中,以谈心、互诉衷肠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放下内心的戒备,吐露心声,更便于教育工作者采取针对性手段,给予其辅导和纠正。[6]

三、结语

大学生群体处在意识形态构建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信息和外界诱惑,容易出现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高校应深刻了解到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学生分辨多元信息,强化自身的网络适应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结合理论内容,充分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丰富思想和意识形态引导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配合,强化心理引导和纠正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全面发展,达成新教育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