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新时代美育的启示
2021-11-23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表达了自己对美学的独特理解,确立了一种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究其本质,是改变世界、改变人的实践观点的美学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审视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为新时代加强美育的路径提供建议,促进美育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对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内涵
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是一门学说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就必须抓住这三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通过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比较,来论证人是具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主体,从而建构起了其逻辑起点;再从劳动生产美的核心观点出发,通过论述在自由劳动和异化劳动中人的不同的生命状态,来强调劳动是人自觉、主动的生命活动本质属性的回归,形成了其逻辑中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逻辑终点。
(一)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
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表述中,马克思清楚地说明,全部的人类历史的起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的人。可以看出,他这里所说的人,是一种现实存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够从事社会生产和劳动实践的人,具有自由、自觉的特征,现实的人和自由的人正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获得了它全部的理论内涵。对于人的生命活动问题的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196但人不同,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区别,人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不仅可以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不能做到如此。另外,人与动物相较,最精明之处在于“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建造”一要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律,二要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至此,对人的生命活动问题的认识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逻辑基础。
(二)以劳动实践为逻辑中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美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确切地说,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了人本身。人正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一切本质,并且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才能展现自身的本质。这种能动的实践过程,就是人类追求美的过程。因此,美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实践这一重要中介,努力实现“以劳促美”。可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来,人的劳动在表现为人化自然的同时,却使劳动者本身被劳动的对象所支配和奴役,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156人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束缚,自己也并不作为美的实现主体和欣赏主体而存在,而是作为自己美的创造物的附庸品而存在,丧失了作为主体的地位;此时,劳动作为显示人的生命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本质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异化”状态下所生产出的产品必然是丑陋的、不堪的,是与美背道而驰的。因此,加强美育实际上是对劳动的纠偏,是对人的“异化”状态的一种救赎。
(三)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逻辑终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新时代美育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是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了人的发展高度契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主张通过审美地认识、把握、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逻辑起点是人,最终的逻辑归宿还是人,只不过这时的人和最初的人已有所不同,而是在认知必然性规律的情况下,充分体现自己审美主体地位的人。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把握,就是关于个体和全体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3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全体的自由必须以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因此,在美育中应当重视协同发展的作用。
二、新时代加强美育的现实考量与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类认识主观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新时代加强美育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美育是五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统筹推进美育。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整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育结构不断优化、育人功能更加凸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美育工作迫切需要再设计、再推进。
(一)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指出教育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教育工作,多次就推进美育做出重要的指示与批示,为新时代美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多次强调,“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活力”[2]。阐释了加强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育是五育融合发展的凝结点,对于塑造全方位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加强美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校教育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加强美育
进入新时代,我国美育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趋势,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美育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美育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凸显出很多的缺陷与不足,集中体现在: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全面不深入;美育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美育方法单一,流于形式,缺乏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等问题。因此,要破解新时代美育发展困境,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推进美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探出新路子,破解发展难题,使新时代美育工作朝着更好的态势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引领下新时代美育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新时代加强美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价值引领下、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结合时代特色,实现美育创新性发展与阶段性突破,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发展契机,破解发展难题,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统筹推进美育工作,以深化改革来激发学校美育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丰富美育内容、选择恰当美育方式和方法,系统化、常态化的推进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推动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脱离实践的理论必然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新时代美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认识到美育强大的育人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价值引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美育实践。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强调要“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客观世界,通过劳动生产改造客观世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唤醒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另外,马克思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现了美存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美源自“劳动”。美育源自劳动的创造与需要,而劳动者在一定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之下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3]。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人固有的生存方式,人类在劳动中充分彰显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实现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美感。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为美育教育工作指路引航。
2.凸显时代特色,实现美育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生活中的美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美育更应凸显时代特色。进入新时代以来,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肯定美育育人功能的同时,更强调美育承载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是美最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代人去追求、去创造美好生活;因此,新时代美育更要与社会发展、个人理想、社会理想、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美育内涵,实现美育的创新发展,使新时代美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3.立足社会实践,以劳育美
新时代推进美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美产生和实现的重要中介,因此,新时代加强美育,要特别重视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以劳育美,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美育倡导的是一种基于劳动实践的审美人格的培育;因此,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美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在自我价值感中达成一种美的人生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相统一
在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坚持过程与目标相统一,重视美育过程,聚焦美育内容的丰富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立体协同的美育格局,并系统化、常态化的推进美育,使之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1.丰富美育内容、选择恰当教育方式和方法
积极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策略,并积极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艺术创新教育相融合,另外,要积极开拓更为广阔的美育资源和活动空间,如古迹名胜、自然山水、特色建筑、艺术展等,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美育大课堂。另外,教育方式方法上,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单一的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技术手段,探索新型的美育教学模式,实现美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中体验美、创造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净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
2.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立体协同的美育格局
美育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全社会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美育。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校美育改革,努力构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整合和优化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之为美育目标服务,建设以学校美育为主导,家庭与社会美育共同作用的现代化美育工作体系,依托各种综合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美育格局,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多样化的美育需求,促进学校美育资源与社会各方资源的互联互动,共建共享。
3.常态化、系统化推进美育
美育应该成为常态化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临时需要,应该让美育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系统地融于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理念的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开展美育,如审美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等,美育的脚步不能就此停止,美育工作不能就此松懈,教育工作者要把构造美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的有效机制。首先,要在巩固中坚持,坚持目标导向抓美育,深入改革,破解难题。其次,要在坚持中深化。建立持续化常态化学习机制,使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勿流于形式。
四、结语
美,是人类永恒而普遍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是界定和认识美育教育的基石,对于新时代加强美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审视新时代美育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困境,提出了美育的新路径。但是,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并且要牢记美育是为了让人站在美的角度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点,我们要遵循美的规律,结合自身的优势,立足于实践,而不能流于形式或者纸上谈兵,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