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影响

2017-08-17张婷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美学观诗经爱情

张婷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诗经》305篇诗歌中有多篇爱情诗提到玉或涉及与玉相关的内容,在这些诗歌中古人以玉为载体,表达对心爱之人的爱慕、对爱情的追求。本文试从《诗经》中丰富的玉描写出发,探析玉的美学观与《诗经》中爱情诗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玉;玉文化;美学观;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11-02

一、玉的美学观的形成与内涵

根据考古发现,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制作石器作为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石头的特殊石头,其质地坚硬而细腻,色泽温润,这便是玉的雏形。但因为先民思维和原始生产力的约束,此时的玉石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简单的玉饰,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美学文化的内涵逐步扩展,玉逐步成为礼品、赠品与祭品,一直发展到现代,玉成为礼仪、典章、殡葬、装饰、陈设、器具、保健、生活等用品,形成了内涵丰富、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玉的美学文化。

玉因自然属性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赏析价值,同时其还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玉的爱好,不仅体现在赞美玉的直观视觉之美,更是把玉的自然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赋予其更高尚的精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玉的外在美

玉,质地坚硬而细腻,色泽温润,美丽动人,直观上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为:“玉,石之美者。”几千年来人们崇玉、爱玉、赏玉、玩玉、藏玉,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玉的美,也正因为玉的美,所以玉在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的观念中就是一种美的象征,可以说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玉的内在美

玉不仅因其色美质坚温润的外观而被制成贵重的装饰品,同时也作为一个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永恒象征而进入中华传统文化模式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礼学与玉结合起来体现礼学思想,孔子将玉的特性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上,“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孔子家语》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了“五德” 代表了“玉德”理论的完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二、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影响

如前所述,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把玉作为一种饰品,这充分表达了对玉之美的肯定,并且在长期发展中,玉由最早的用作饰品的物质美、外在美演变为后来的精神美、内在美,如《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而爱情中相爱的人相互之间都是认为对方是最美的,而且爱情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所以象征着内外兼修之美的玉自然对《诗经》中的爱情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表达爱恋人之外在美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朱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恋歌,“青青,组绶之色。佩,佩玉也”可见女子所思念的情人是一位青色玉带上佩着华美玉佩的翩翩君子。又如《齐风·著》,这是新娘赞美新郎的诗,写迎亲时新娘看到盛装的新郎,佩戴华美的玉饰,是一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君子。“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琼华”“琼莹”“琼英”,孔颖达认为“其实三者皆美石也”,这是与迎亲男子的身份相符的。可以想见,新娘在远处观望新郎,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新郎头冠华美的玉饰,等接近了新郎,眼见确是理想的夫君,心中的喜悦,自是难以名状,此处以华美玉饰借代新人,既映衬了人之美也烘托了喜庆的气氛。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借助女子的心上人佩戴美玉来间接表现心上人的英俊,即用玉之外在美来衬托出人之外在美,进而表达女子对心上人的欢喜之情。

同样,玉也被用在表达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中,如《召南·野有死麕》中有诗句“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此诗主旨颇多争议,闻一多、顾颉刚等人认为此诗是男女在林中幽会的情诗,“有女如玉”纯粹是表现女子肌肤如玉、光泽动人的美誉之词,与女子德行无涉,此处为“以玉比容”。这里我们不去过多考虑诗文的主旨,就“有女如玉”来说,诗句中美玉被用作喻体,用美玉的天然特性来表现对喜欢的女子肌肤如玉、光泽动人的赞美和喜爱,表达了对女子的爱慕。《鄘风·君子偕老》曰“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更是以玉色鲜白为喻,描写女子的美好与俏丽,让人于暗暗鲜白之中,愈见出伊人之飘逸轻盈。

(二)表达爱恋人之内在美

以玉比德是玉美学观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多首诗歌以玉之美来表达对心爱之人高尚德行的赞美。《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是一首写女子怀念征夫的诗歌,主人公用“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来赞美丈夫文雅有理,温然如玉的高尚的人格。又如《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处以玉之美比男子之美,同时兼言男子之德如玉,赞其品行之高尚,迥于“公行”也不同于“公族”之辈,表达对爱恋人内外兼修之美的赞赏。前一部分提到的《召南·野有死麕》各学者对“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解释各有异议,除闻一多、顾颉刚认为其以玉比容外,毛传释:有女如玉。德如玉也。郑笺云: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孔颖达正义“由有贞女,坚而洁白,德如玉然,故恶此无礼,欲有以将之”“独以白玉比之者,比其坚而洁白,不可污以无礼”。上述学者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贞女反抗男子不行聘礼、不由媒妁而欲胁迫成婚,因而将“有女如玉”解释成女子的德行如玉,以洁白无瑕的玉来比女子的贞洁,以玉的坚韧比女子反抗的坚贞。

(三)表达爱情之美

因为玉兼具的外在与内在之美,因而其在《诗经》很多场合都是作为爱情信物出现,成为传情达意的“红娘”。如《卫风·木瓜》记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集传》认为这首诗“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其中一方赠玉以示“永以为好”诚挚情意。又如《王风·丘中有麻》云:“彼留之子,贻我佩玖。”《郑风·女曰鸡鸣》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几首诗中,相互爱慕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以玉表达情愫,传递爱意。这是因为恋人之间相互馈赠之物必然是美好之物,所以在古人审美意识中极美的玉自然会成为爱情的信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创作和情感表达具有较大的影响。玉作为情人间的信物,一是因为其外在美——纯洁无瑕、温润晶莹、肌理清澈,因为在情人眼中,对方是最美好的,所以他们借以世间美好的玉来表达对爱人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同时又因为玉又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象征,所以其又会被用来形容心上人的高尚德行与内外修养。二是玉之质地纯洁坚硬、内蕴精光,能经得住时间流逝和岁月变更,而恋人间期待的坚贞纯洁的爱情与海誓山盟、与子偕老,用玉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寄情于玉的情怀,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思路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朱熹(宋).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程俊英.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美学观诗经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诗经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浅谈贾宝玉的美学观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