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1-2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美玉
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吴美玉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外来文化对大学生造成强烈冲击,功利化、金钱至上等消极理念在不断蚕食着他们的思想。如何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四种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精神样态,也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高度凝练的阐述:“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包含“四种伟大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二、“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民族共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中得到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精神土壤,带有浓郁中国特色。因此融入民族精神,能够使思政教育得到大学生接受,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思想价值观念,做到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民族精神、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民族共同价值观念,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约束,大学生培养过于看重培养专业能力,缺少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受消极思想影响的情况不断增加,干扰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待进入社会工作后,不仅缺少积极性,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的速度也比较缓慢。通过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在高校制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予以合理优化,确保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素质教育力度,端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快速的发展步伐带动了社会矛盾的日益转变,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要将民族精神予以继承和发扬。高校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推动教育改革,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改正功利化、金钱至上等消极思想,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自身力量,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三、“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自然也要拥有正确的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所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是他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推动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将民族精神予以融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个人未来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主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融合民族精神,调整教育和培养的方向,转变传统固有的只重视培养专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专业人才,有针对性推动高校人才培养。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民族精神,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制定民族精神融入计划,通过系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形成完整育人体系。在理论课教学中,需要突出民族精神内容,如吸纳传统文化、地方历史、国际形势等内容,对其中民族精神进行挖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此外,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予以调整,不仅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要与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结合,在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素质教育,端正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在实践教学方面,同样应当做好蕴含民族精神的教学内容安排。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有限,毕竟社会环境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所起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有效。比如为学生提供成为志愿者、支教教师等实践机会,有利于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才能够了解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并在不断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奋斗精神予以进一步认知,从而更好地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思政教育手段。想要实现真正有效融入,通过构建“三进”教育可以实现该目的。也就是让民族精神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进入学生们的班级、寝室以及社团中。其中“进入班级”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支部学习活动、学生党支部交流会等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对民族精神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帮助端正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也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民族精神的学习不断完善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进入寝室”是因为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寝室是他们经常生活的区域,通过在寝室中张贴各类宣传民族精神的画报、标语等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也可以通过对校园内的各类环境进行全面改造,用于对民族精神的宣传。比如提升校园硬实力,建立路标的风格样式为复古风格或者调整教学楼的色彩,让学生们既能感受到校园中蕴含的艺术气息,也能够间接体会曾经身处艰苦奋斗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的艰苦性,从而进行奋斗精神方面教育的作用。“进入社团”同样是通过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利用社团中座谈会、交流会等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活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提升文化氛围的影响,也可以在全校的社团中开展以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为主体的征文活动、歌咏比赛等,扩大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围。
(四)培育思政教育主体。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活动开展主体,需要肩负起民族精神融入责任。首先,在教育主体培育方面,应注重教师理念转变。优化教师传统思维,积极融入现代化的理念,才能在传授学生正确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创造能力。其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想要提升创造能力,就必须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足功夫,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在拥有充足基础的前提下创新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在学习相同领域内容的同时,也要学习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以自身创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五)完善思政教育客体。高校也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校园的软实力建设来提升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则是硬实力提升的方面,能够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让他们不仅可以充分展现个人才华,也能够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基地要在体系方面予以全面完善,就是要在组织、制度方面进行合理设置。
(六)丰富教育考核内容。将民族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范围内,在考核内容中加入团队考核制并与学分相互关联,按照教学、社团等活动中的参与度、行为表现、总体成绩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加强相关内容,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对团队合作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能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涯和工作中的协作能力。以考核内容为指导,教师将针对学生干部队伍做好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促使每位学生干部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从中学会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类消极影响不断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明确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促进教育改革、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有效推动矛盾转化,进而通过落实教育改革、构建良好条件、促进全面建设、结合多样形式真正实现有效融合,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